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将一节课的大量时间给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教师再个别检查,看学生能否读得准确。注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要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二、重视范读、领读,在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让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因此,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由于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此,我先结合课文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课文,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回答的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与说相得益彰。如我在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的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既提高了说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以读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这个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问题,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了语言,并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将一节课的大量时间给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教师再个别检查,看学生能否读得准确。注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要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二、重视范读、领读,在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让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因此,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由于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此,我先结合课文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课文,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回答的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与说相得益彰。如我在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的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既提高了说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以读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这个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问题,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了语言,并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