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建构: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八排瑶起源、迁徙及形成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瑶族的一支,粤北八排瑶的族源、迁徙及形成问题学界尚无定论。文献记载、瑶书文本、神话传说的互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分析理路。盘瓠部族、武陵蛮五溪蛮、汉族等共同构成了八排瑶的族源;八排瑶先民经江淮入湖南,自宋代开始从湖南向岭南迁徙,渐次与粤北莫瑶融合,大体于元末明初形成排瑶格局,至明中叶已具有相当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粤北莫瑶不可简单等同于排瑶;“排”与“冲”二者相互依存,聚居为“排”,散居为“冲”。八排瑶等山地迁徙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共生共融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增长态势,其中尤以中国和韩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最为明显。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老年抚养率急剧上升,这对中韩两国现行公共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为此中韩两国都在寻求新的养老金模式,以应对未来几十年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其中名义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制度备受青睐。通过深入分析名义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制度的潜在价值,以及名义缴费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为中韩两国提供的公共服务上的差别可知,名义缴费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为中国提供的公共服务多于向韩国提供的公共服务。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由诸多种要素组成的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公民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方向,公民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宪法制度的认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主要路径为:夯实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党政领导机关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宪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以制度体系为民族
文化共生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之源、认同之本、发展之需,二者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耦合,微观上致力于实现主体“双重”身份(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及“二维”意识(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与一体多元的国家意识)的内在建构,宏观上体现在以国家主流文化为引导,促进各方文化和美共生的价值选择。文化共生观照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内在机理指向文化的化育功能。即,涵化主体共同信仰、培育人文共生观念、铸牢民族团结意识、塑造民族文化品格。面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要以信仰建构为目标,以共生理念嵌入课程学习,以学校、社区相辅
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市合寨村为案例,研究多民族嵌入式社区、不存在主体民族的农村社区、单一民族村落等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发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总结为四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基本前提、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重要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基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