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二年级学生字义辨析能力的三大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字义辨析的理性分析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谈到:“儿童具有先天性的语音感知和语义分析的功能。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约)6岁,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还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据调查,学龄前的儿童已经掌握了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只是对与音相对应的字还不能一一辨认而已。
  他还这样写道:“阅读过程的心理加工分成文字感知、文字辨析、单词识别、语块生成和语义辨识五个环节。文字感知和文字辨析能力是要靠后天学习才能习得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义关系结构,我们的汉语尤为复杂。比如说,有个低年级的学生已经记住了诗人李白“字太白”,但在他的理解中确认为是“李白的字很白很白”。汉语的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当然,汉字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规律,如同音字音同义不同,多音字同字不同音等。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自主学会一个汉字的音,对他们而言已经很容易了。而且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实用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他们对于字形的感知和辨析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字的音和形已经不是影响学生语言理解和生成的主要因素,反而是我们教学中往往忽视的“字义”制约着学生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的发展。因此,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除了要学生用学到的识字方法来认识汉字的音和形外,还应侧重于语义的理解,教会学生字义辨析的方法,把学生感知的语义和实际的语境中的字义勾连起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为言语的生成打下基础。
  二、字义辨析的三大策略
  那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字义辨析的能力呢?
  1.开发特质文本,激起学生探知字义的好奇心
  从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要有把握学情、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很快识别出哪些字在教的时候侧重读音,哪些字侧重字形,哪些字侧重字义。当筛选出需要着重探究字义的生字时,教师就要联系学情,知道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时,到底难在哪里。是一字多义的纠缠?是同音字产生的误解?是多音字产生的分歧?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晦涩?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及时准确把握。
  《狐假虎威》一课中,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一个难点,难在学生不理解“假”的意思。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他一般会理解成“不是真的”。初读课文后,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知到“狐假虎威”的大意。但这是一种模糊的认识,哪怕找到原文中的话来解释,也不能完全让学生信服。“假”为什么作“借”讲,也许会成为学生心中抹不去的疑问。教师应该尽量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一层一层地去启发学生探究汉字的意思。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课题?让大家一听就听出题目中的两种动物。(指名读题)
  师:“威”这个生字,大家可以给它找哪些朋友?
  生:威力。
  生:威風。
  生:威猛。
  师:那“虎威”是指——
  生:老虎的威风。
  师:那“狐假虎威”的意思就是说——
  生:狐狸的威风是假的,
  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生:狐狸骗老虎。
  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课文中就有一句话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找到这句话。
  (生听课文录音)
  生:原来,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师:题目中的“假”对应的就是这句话中的什么字?
  生:借。
  师:(出示)瞧,这就是古时候的“假”字,左边是一道悬崖,右边是两只手,悬崖下的人借助悬崖上的人的力量爬上去。所以,“假”最初的意思就是“借”,后来引申为“不是真的”。不说真话,就是——
  生:假话。
  师:还可以找哪些朋友?
  生:假发。
  生:假货。
  生:假钱。
  师: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
  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探究:一是先凭已有的经验来说出意思;二是初读中联系上下文来找到“狐假虎威”整个成语的意思;三是通过字源探究“假”的意思。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还原学生从感知字义到运用字义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让字的意思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2.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字义的过程
  教师分析好阻碍学生辨析字义的心理机制后,就要着手设置体验的情境。情境可以用整体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可以在朗读情境中感悟,可以在动作中演出意思,可以在组图中发现真义,可以在故事中探寻等。教师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来选择设置情境的方式:表示动作的词可以表演,象形字可以寻找字源,一字多义可以呈现不同的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等。
  《狐假虎威》中“扯着嗓子”的教学,就可以在朗读情境中让学生感知“扯”在文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扯”一般是“拉”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却不能让学生“拉嗓子”,不能用动作来释义,那怎么办呢?
  【片段二】
  师:狐狸骗老虎的第一句在第几自然段?一起说。(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生:第2自然段。
  师:齐读第2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么大声读?
  生:为了吓唬老虎。
  师:谁还愿意吓唬老虎?(指
  名读)
  师:这么大的声音读就是这句话中哪个词的意思?
  生:扯着嗓子。
  师:这个词可难读了,“扯”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着”和“子”是轻声。谁来试试?   (生开火车读,齐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扯”和“嗓”的?
  生:口字旁加“桑”,提手旁
  加“止”。
  师:扯是什么动作?
  生:拉。
  师:嗓子能拉吗?
  生:不能,是把嗓子放开。
  师:好,你来放开嗓子读一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扯着嗓子”一般教学是先教音、形,再教意思。《狐假虎威》这篇课文里有很多狐狸和老虎的对话,这些对话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理解意思的情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你敢吃我”的大声,也知道这是狐狸在吓唬老虎,顺着学生的理解,笔者先让学生去读,去体验,学生已经感觉到“扯着嗓子”的意思。然后自然而然地说出“扯”就是把声音拉高拉长,最后让学生把对意思的理解读出来。
  再如课文的第7和第8自然段里也有许多四字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如果是照搬字典里的解释,学生反而不容易理解,如果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演一演,演出狐狸的得意和老虎的不自信,那就是对这些词语最好的解释。
  3.回归语境运用,让学生在语境中真正习得字义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学了就要用,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运用。否则,就背离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学生在体验中感知了字义后,教师紧接着要设置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去运用字义,这种运用可以是简单的语言训练,如字义对应,也可以是书面的语言,也可以是口头生成的语言。
  《狐假虎威》一课中认识“转”这个多音字也是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是简单粗暴地出示这个多音字对应的词组,让学生一起识下字就算教过了,学生也许当时记住了,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运用时往往容易出错。教师要找到一条化难为简的途径,变抽象为形象,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感知字义。
  【片段三】
  师:“转”是一个多音字,同学们看看这四幅图,想想看,什么时候读zhuǎn,什么时候读zhuàn。
  生:转头、转弯,读zhuǎn。
  师:真厉害!当把方向、位置变了,就读zhuǎn。什么时候读转zhuàn?
  生:转眼珠、风车在转,读zhuàn。
  师:看老师的手势,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圈就读zhuàn。跟老师读:转圈、转动。会了吗?
  生:会了。
  师:小狐狸想要考考你们,请小朋友们选一选。出示:(zhuǎn
其他文献
工作第四年,我参加了区级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特色课堂邀请赛活动,有幸公开执教《坐井观天》一课。  教学活动很顺利,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课堂情景。但在朗读时,几个学生总把“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误读成“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我一遍一遍地纠正,但还是有学生读错,这让我很着急,一下子就出了很多汗,但我告诉自己不能慌:一定是学生对文本了解还不够透彻。  我定了定神,随即卷起书当望远镜看教室,学生也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  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
近期,在书橱中翻到一本2006年第22期《读者》杂志。看到王小音的一篇文章《野村教画》。读完后,深有感触。  野村,日本著名画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几乎年年参加日本东京油画大展,得过很多奖项。文中她教作者的侄女朵朵画画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借鉴,值得学习。  一、不教而教的智慧  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太太,如何教孩子画画呢?作者每次问侄女这个问题时,朵朵总是认真
2013年的秋天,梁琳来我的工作室挂职。见到她,我劈头就问:“你们学校的那棵老银杏怎样了?”谁知话音未落,她的眼圈就红了。  我前后三次去过梁琳的学校,那时,她还在钱塘小学教书。每次去,梁琳一定陪我看那棵老银杏。她知道我喜欢树,尤其是上了年岁的树。我跟她说起过,老树都有灵气。用心抚一抚,或者抱一抱,人的心就会静下来。  第三次去,梁琳告诉我,老银杏病了,怕是不久于人世了。说着,她哽咽起来。  我默
时间会让一切染上神秘色彩吧?要不,童话为什么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那时候”这些词开头呢?我童年时候的事,在孩子们眼里也应该神秘,并值得期待吧。因此,和孩子们说话,常以“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为开头。  教室讲台上经常有一支支完好无损的铅笔,却从来找不到失主。于是,我說:“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会做一样手工——竹管铅笔套。铅笔用得只剩一小段,手已经没有办法握住它,依然舍不得丢。怎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认为,“纸的背面”就是文字背后的秘密。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本领。  如何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  方法一:发现文字背后的矛盾。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纸面上的话”非常好理解,那就是“诗人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听到乌鸦发出凄凉的叫声,天上布满
教学目标:  1.整体回顾故事内容,梳理并分享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的历程,发现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  2.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字背后映射的社会现实。聚焦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思辨变化中愛丽丝的成长,体会荒诞文学中的智慧。  3.延伸补充,积累阅读同类型文本的方法,激发阅读荒诞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
近日,我在《读者》上看到约翰·鲍威尔(美)的一篇哲理小故事《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篇文章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写神奇、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2.把遇到的困境和求生方法写具体,将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注意描绘人物的心情变化。  3.修改自己的习作,使其困境更惊险,求生更神奇,过程更曲折,心情起伏更大。  教学重点:  把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写具体。  教学准备:  探险计划单;招募探险队员的快闪视频;充满神奇、惊险剧情的探险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知“探险”
当下,时常看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测试中获得接近满分的高分,不排除学生个人语文素养比较高,自然而然能取得优异拔尖的成绩。但当较大面积、较频繁的高分出现时,语文教师还是应保持清醒。确实有部分学生的语文真实能力与相关高分并不相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目前,在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测试中,尚存在一些“高分泡沫”现象,显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阅读,轻写作  阅读的重要性无需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