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对称中的问题探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试教、磨课和教研活动,教师要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轴对称图形 教学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36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通过试教、磨课和教研活动,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改进一:科学的语言,为差异教学打好基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不能说将某些物体对折,而要指出是将物体的图片或者说将这些物体拍成照片后对折。虽然前者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意思,但是作为教师口中说出的语言,要力求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又如,讨论将图片对折后的发现时,教师不能说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一样,而应说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两种讲解听上去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两者却不能等同。另外,在向学生介绍对称轴时,最好说折痕所在的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虽然这里只要求学生对对称轴有所认识即可,但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是要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
  改进后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图):这三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师巡视)
  师:天安门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飞机图,奖杯图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拿出杯子图):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
  改进二:巧用多媒体,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动态呈现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能够将对折后的情况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折后形状完全重合而图案却没有完全重合的情况,多媒体演示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帮助学生判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使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使后进生理解什么是完全重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照顾到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
  改进后的教学片断:
  师(在学生动手折杯子图后):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汇报交流)
  师: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有没有完全重合?
  生:没有,只有部分重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学生直观感受)
  师:那杯子图是轴对称图形吗?现在你认识轴对称图形了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辨认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生:能不能找到一条对称轴,看图形对折后能不能完全重合。
  ……
  改进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差异。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以往的传统教学把学生的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的“动”,强制他们专心听课。时间长了,学生便失去上课的乐趣,有的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能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上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照顾学生的差异。具体改进如下:
  第一,在初学引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感受到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必须要完全重合。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获得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完全”一词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折后不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折后折痕的两边并没有完全重合,只是部分重合,使学生对于“完全”一词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同时,这也对后面遇到形状相同、图案不同的情况做了很好的预设铺垫,降低学生的错误率。
  第二,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出示后,教师应适当让学生重复几遍,使后进生在课上也能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第三,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是有争议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供有疑问的学生动手尝试,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教学,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和权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果。
  改进后的教学片断: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争议)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折一折。(学生上台操作)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还有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吗?(有几位学生依然举着小手)
  师:好,请你们一起来折一折。
  ……
  第四,在学习反馈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错误,变错为宝并予以纠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加以训斥,而是让学生敢说、敢想,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第五,关注差异并不是仅仅关注后进生,还要使优生也能够吸取到足够的“养分”。虽然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教师还是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梳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异同,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
  改进后的教学片断: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这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变形为长方形、正方形):现在呢?(指名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
  通过整个磨课过程,让我对“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了不少感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
  总之,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抽象的,并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如何让纯粹的数学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童化数学,离不开教师对儿童认知过程的深入分析,对问题的精心预设。基于本质、驱动思维、指向素养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在具有统摄功能的核心问题驱动下,引领儿童思维攀高,驱动课堂向纵深进发。  [关键词]核心问题 数学本质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培养小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知数学思想有多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技能训练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意识的建立有赖于学生的反复感知和自主体验,这个过程既是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可以分阶段地发展学生的自
[摘 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有“根”的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触及数学学科的本质,以“再发现”的方式让数学思想根植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渗透数学思想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教学目标,因此,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及思想,成为一个“具有数学思想和眼光”的人是当前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学策略;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先定目标,再定内容,分层实施,分步操作,逐步落实每一模块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的教学为例,谈基于目标的模块化教学应如何设计。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设计;列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3-02  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 要]数学实验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它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场所。在数学实验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尽可能不给或少给限制和提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契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和发现,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多边形内角和;实验;生动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数学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以“生”为本,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学生 思维 高效课堂 生成 水平 能力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
[摘 要]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等活动,对现象进行归纳或类比,是发现知识本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恰当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参与程度、情感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兴奋等对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实践操作;倍的初步认识;示范;关注过程;操作时间和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为了让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借助观察、猜想以及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将机械的模仿记忆转变为自我的实践探索。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方式,使得学生经历新知的推导过程,做到真学习。  [关键词]圆的面积;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16
[摘 要]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在“认识千以内的数”的教学中,借助丰富的数学模型,挖掘数学文化史料,可让学生经历计数单位建模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模型;位值制;千以内的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9-01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从策略的角度学会解决问题,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策略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列举 假设 策略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4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