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伴随人的终生,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真实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语文新课程》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利用朗读这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鉴赏美、享受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一、阅读中感受语言美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弃去那些烦琐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能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之美妙。比如《桂花雨》,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清雅淡爽的笔调,描绘了桂花香气迷人的图画,赞美桂花的朴实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鼓励人们喜欢桂花。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幅风景画,是一首桂花的赞歌。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体会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体会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之美。
二、阅读中再现意境美
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自然风景与内在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在朗读训练中,我依据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以读入境,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想象,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在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着课件上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情景。同时伴着《小小的船》的音乐,使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受儿歌的意境美。这样,学生很快就入了情景,并感受到课文所写的意境美。于是,孩子们带着初步感知的意境美,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
在教《夕照》这一课时,学完“细致描写迷人的夕照”这一部分,我采用语言描述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夕阳在天空中快速神奇地变化着,先是橘黄色,接着变成了金黄的,再后来像纱像云、像大石榴、形成工笔画、宛如烈火,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啊!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啊!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于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活,教室里顿时琅琅书声四起,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入情入境,夕陽如诗如画之美已在他们的脑海中再现。
三、阅读中体验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在进行朗读训练中,我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握课文的感情内涵,让学生在读中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中彩那天》最后一段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前,我进行点拨:“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再以音乐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以回味深刻的语调读文,细细体会,使同学们感受到一个人能真诚地为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在细读课文中,学生都能身临其境,读得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情感得到升华。
四、阅读中领会思想美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思想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美的养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脑海中会浮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痛苦地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这样反复训练,教材中一个父爱的光辉形象将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灵上,使他们的思想人格得到完美塑造。
阅读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可以从中鸟瞰各种美景,还可以让孩子在充分朗读中,尽情地享受语文,让美丰富孩子的情感,让美滋润孩子的心灵。在学习中,去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阜新市中华路小学)
一、阅读中感受语言美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弃去那些烦琐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能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之美妙。比如《桂花雨》,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清雅淡爽的笔调,描绘了桂花香气迷人的图画,赞美桂花的朴实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鼓励人们喜欢桂花。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幅风景画,是一首桂花的赞歌。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体会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体会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之美。
二、阅读中再现意境美
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自然风景与内在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在朗读训练中,我依据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以读入境,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想象,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在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着课件上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情景。同时伴着《小小的船》的音乐,使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去感受儿歌的意境美。这样,学生很快就入了情景,并感受到课文所写的意境美。于是,孩子们带着初步感知的意境美,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
在教《夕照》这一课时,学完“细致描写迷人的夕照”这一部分,我采用语言描述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夕阳在天空中快速神奇地变化着,先是橘黄色,接着变成了金黄的,再后来像纱像云、像大石榴、形成工笔画、宛如烈火,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啊!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啊!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于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活,教室里顿时琅琅书声四起,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入情入境,夕陽如诗如画之美已在他们的脑海中再现。
三、阅读中体验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在进行朗读训练中,我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握课文的感情内涵,让学生在读中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中彩那天》最后一段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前,我进行点拨:“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再以音乐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以回味深刻的语调读文,细细体会,使同学们感受到一个人能真诚地为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在细读课文中,学生都能身临其境,读得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情感得到升华。
四、阅读中领会思想美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思想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思想美的养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脑海中会浮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痛苦地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这样反复训练,教材中一个父爱的光辉形象将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灵上,使他们的思想人格得到完美塑造。
阅读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可以从中鸟瞰各种美景,还可以让孩子在充分朗读中,尽情地享受语文,让美丰富孩子的情感,让美滋润孩子的心灵。在学习中,去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阜新市中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