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MS7.0地震,芦山地震震中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震中约85km,距离其余震密集分布区约60km。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4045),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青年项目(XH14055Y),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9B02-01)联合资助 致谢: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周龙泉研究员和孟令嫒博士给予了有益的指导与帮助,作者谨表谢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MS7.0地震,芦山地震震中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震中约85km,距离其余震密集分布区约60km。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震源机制均以逆冲为主,针对二者震源特征的比较分析,对解释龙门山地区强震特征意义显著。本文基于地震波辐射能及视应力与应力降的关系,对比讨论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属于应力上调模式,而芦山地震则属于应力下调模式,通常应力上调模式的震后能量释放较为充分,应力下调模式则对应震后能量释放相
其他文献
辐射能量是独立于地震矩的另一个重要的震源参数 ,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的评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辐射能量和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视应力 ,而视应力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本文尝试利用单台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台 (KMI)记录的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 ,分析地震图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 ,采用哈佛大学的震源
作者对2004年8月在那曲地区勘址时所获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了处理。利用由勘址记录波形中发现测点对之间在时域和频域的相关性,给出了台阵内外环半径的参考值,并把勘址布设的台阵作为初选台阵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初选台阵的分辨率很高,能够做到精确的地震的精定位。
收集福建及邻区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的28次破坏性地震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烈度等效处理、近远场补点、数据加权处理,加强对大震近场与远场的控制,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转换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华南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