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腹地,国土面积3586km2,辖17个乡镇244个村47万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近年来,竹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实施“精准灭荒”造林工程,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取得明显成效,被省政府予以督查激勵,通报表扬,并奖励资金100万元。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精准灭荒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关键词:规划制定;全域绿化;绿化质量
1 落实“三个到位”,压实工作责任
规划制定到位,将精准灭荒工程纳入全县“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出台了《竹山县精准灭荒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制定了精准灭荒作战图,落实“一镇一图、一山一策”工作要求,规划设计到村到组到山头。责任明确到位,县政府成立精准灭荒工程指挥部,统筹协调精准灭荒工作;明确各乡镇政府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林业部门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人员驻点”的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服务与质量监管。检查督办到位,将精准灭荒工程纳入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和党政主职目标责任制考核,联系县领导深入造林一线督导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重点督查、随机抽查、及时通报,确保精准灭荒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2 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全域绿化
突出片区绿化,以“一山五区”(宜林荒山,县域门户乡镇、通道沿线、河库沿岸、城镇周边、社区村庄)为重点,扎实推进“八绿”工程(山绿、路绿、河绿、城绿、园绿、村绿、院绿、地绿),将精准灭荒纵深推进,全县共完成精准灭荒造林面积0.46万hm2(其中2018年、2019年省分别验收合格1254.87hm2、2682.93hm2,2020年已完成新造林679.67hm2),占计划任务0.42万hm2的109%。结合乡村振兴,每年统筹2000万元以上实施“5+1”行动(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五大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绿色工程,先后培植省级森林城镇2个、首批国家森林乡村6个、湖北省绿色示范村58个,竹山县成功创建为湖北省森林城市,太和梅花谷景区、九华山林场、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加大资金投入,茶叶基地工程建园按照直播茶园每亩1200元标准给予补助,连续三年每亩补助管护资金500元,累计投资5500万元用于精准灭荒茶园建设;每年统筹整合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竹产业发展,县成立鑫森林业投资公司,各村成立竹产业合作社,全面推进竹产业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精准灭荒,落实120个造林业主实施精准灭荒工程造林。
3 狠抓“三个环节”,确保绿化质量
科学规划设计,县林业部门组织专班对全县0.67hm2以上的2000多个小班进行详细调查,科学确定地类、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质量、统一技术、统一供苗。狠抓工程监管,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苗木调运以县内苗圃采购、携带土球栽植为主,苗木栽植坚持大穴、大苗、深栽造林法;坚持“谁栽植、谁管护、包成活”的包保责任制,造林业主既管造林又管抚育,连管3年、跟踪验收、分批结账,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加强资源管护,始终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充分发挥411名专(兼)职护林员、3000名生态护林员主力军作用,将补植补造、抚育除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贯穿于精准灭荒管理全过程,有效管护生态公益林11.63万hm2、天然林停伐管护12.32万hm2。
4 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增绿增收
精准灭荒工程坚持以生态为底色、经济为导向、综合利用为谋远,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与茶叶产业建设相结合,围绕培育全国茶叶大县、全省茶叶强县,实施精准灭荒工程中新建茶园基地0.13万余hm2,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86万hm2,覆盖16个乡镇205个村,年产干茶7200t,加工的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多个品种,年实现综合产值27亿元以上,带动4万户茶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竹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竹产业作为全县百亿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板块和扶贫产业重要支柱统筹规划布局,县委专门召开全会作出《关于系统化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决定》,科学编制《竹山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通过3~5年新建笋竹两用林基地0.67万hm2,全县竹林总面积达到3.67万hm2,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今年秋冬新建竹林基地0.13万hm2,带动5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培育竹笋加工企业3家,竹篾竹编馆1家,成立了234家竹产业建设合作社,在淡竹林主产区建立21个竹产品加工车间,包装申报了2.8亿元的竹山县0.53万hm2竹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培育竹山淡竹笋地理标志品牌产业链,打造秦巴山区竹产业发展示范县。与林特产业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至上、增绿富民,扎实推进茶叶、竹子、肚倍、食用菌、中药材、森林康养等林特产业发展,务实践行“两山”理念,将竹资源培育利用、森林康养等林特产业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开展产业培育、模式探索、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价值”,竹山县被确定为全省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建示范县之一。全县发展以竹子、核桃、肚倍、耳菇林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面积5.29万hm2,已培植林产企业48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竹山肚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2020年全县可实现林业总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10%。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国土绿化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县(市、区)好的经验和作法,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林业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精准灭荒巩固提升,为建设美丽湖北作出竹山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阁.保定三年攻坚建“绿城”——年增覆盖率一点三个百分点,三年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J].河北林业,2013(12):24-25.
关键词:规划制定;全域绿化;绿化质量
1 落实“三个到位”,压实工作责任
规划制定到位,将精准灭荒工程纳入全县“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出台了《竹山县精准灭荒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制定了精准灭荒作战图,落实“一镇一图、一山一策”工作要求,规划设计到村到组到山头。责任明确到位,县政府成立精准灭荒工程指挥部,统筹协调精准灭荒工作;明确各乡镇政府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林业部门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人员驻点”的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服务与质量监管。检查督办到位,将精准灭荒工程纳入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和党政主职目标责任制考核,联系县领导深入造林一线督导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重点督查、随机抽查、及时通报,确保精准灭荒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2 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全域绿化
突出片区绿化,以“一山五区”(宜林荒山,县域门户乡镇、通道沿线、河库沿岸、城镇周边、社区村庄)为重点,扎实推进“八绿”工程(山绿、路绿、河绿、城绿、园绿、村绿、院绿、地绿),将精准灭荒纵深推进,全县共完成精准灭荒造林面积0.46万hm2(其中2018年、2019年省分别验收合格1254.87hm2、2682.93hm2,2020年已完成新造林679.67hm2),占计划任务0.42万hm2的109%。结合乡村振兴,每年统筹2000万元以上实施“5+1”行动(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五大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绿色工程,先后培植省级森林城镇2个、首批国家森林乡村6个、湖北省绿色示范村58个,竹山县成功创建为湖北省森林城市,太和梅花谷景区、九华山林场、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加大资金投入,茶叶基地工程建园按照直播茶园每亩1200元标准给予补助,连续三年每亩补助管护资金500元,累计投资5500万元用于精准灭荒茶园建设;每年统筹整合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竹产业发展,县成立鑫森林业投资公司,各村成立竹产业合作社,全面推进竹产业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精准灭荒,落实120个造林业主实施精准灭荒工程造林。
3 狠抓“三个环节”,确保绿化质量
科学规划设计,县林业部门组织专班对全县0.67hm2以上的2000多个小班进行详细调查,科学确定地类、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质量、统一技术、统一供苗。狠抓工程监管,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苗木调运以县内苗圃采购、携带土球栽植为主,苗木栽植坚持大穴、大苗、深栽造林法;坚持“谁栽植、谁管护、包成活”的包保责任制,造林业主既管造林又管抚育,连管3年、跟踪验收、分批结账,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加强资源管护,始终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充分发挥411名专(兼)职护林员、3000名生态护林员主力军作用,将补植补造、抚育除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贯穿于精准灭荒管理全过程,有效管护生态公益林11.63万hm2、天然林停伐管护12.32万hm2。
4 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增绿增收
精准灭荒工程坚持以生态为底色、经济为导向、综合利用为谋远,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与茶叶产业建设相结合,围绕培育全国茶叶大县、全省茶叶强县,实施精准灭荒工程中新建茶园基地0.13万余hm2,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86万hm2,覆盖16个乡镇205个村,年产干茶7200t,加工的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多个品种,年实现综合产值27亿元以上,带动4万户茶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竹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竹产业作为全县百亿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板块和扶贫产业重要支柱统筹规划布局,县委专门召开全会作出《关于系统化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决定》,科学编制《竹山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通过3~5年新建笋竹两用林基地0.67万hm2,全县竹林总面积达到3.67万hm2,实现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今年秋冬新建竹林基地0.13万hm2,带动5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培育竹笋加工企业3家,竹篾竹编馆1家,成立了234家竹产业建设合作社,在淡竹林主产区建立21个竹产品加工车间,包装申报了2.8亿元的竹山县0.53万hm2竹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培育竹山淡竹笋地理标志品牌产业链,打造秦巴山区竹产业发展示范县。与林特产业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至上、增绿富民,扎实推进茶叶、竹子、肚倍、食用菌、中药材、森林康养等林特产业发展,务实践行“两山”理念,将竹资源培育利用、森林康养等林特产业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开展产业培育、模式探索、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价值”,竹山县被确定为全省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建示范县之一。全县发展以竹子、核桃、肚倍、耳菇林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面积5.29万hm2,已培植林产企业48家(其中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竹山肚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2020年全县可实现林业总产值27.8亿元,同比增长10%。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国土绿化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县(市、区)好的经验和作法,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林业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精准灭荒巩固提升,为建设美丽湖北作出竹山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阁.保定三年攻坚建“绿城”——年增覆盖率一点三个百分点,三年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J].河北林业,2013(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