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会期间,网络被一个叫傅园慧的选手的表情及其“洪荒之力”刷屏了。究竟什么是“洪荒之力”呢?为什么这个陌生的概念能一下子激起这么多人的兴趣和共鸣?
笔者上网搜了搜,发现“洪荒之力”一词最早来自电视剧《花千骨》的一句台词,代表的是人类一种原始的力量,让我们生存,让我们繁殖,让我们强大。
其实,中外思想家经常谈到这种类似的原始力量。比如中国人很早就用“气”这个词来代表生命的活力;希腊哲学家经常用“爱之力”来代表人类充满激情、野性、冲动的且利于人类生存、爱和繁殖的性能力。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用“性之力—力比多”来描述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性冲动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性之力(力比多)无论是过多或者缺失,都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人类的性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恒定的,内心的冲突、紧张和压抑都会减少我们性力的能量;而如果能够感受或接受我们内在的冲突,就能使我们更容易借助这种性的力量。然而,近百年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发现存在这种原始的生命力量。
不过在1997年,两位积极心理学家理查德·瑞恩和克里斯蒂娜·弗雷德里克在《人格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提出了“主观生命活力感”这个概念。他们发现,有些人会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让他们觉得精力充沛,并且愿意去行动、交往、健身。这些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往往有更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态,而且更容易感受到个人的幸福。
这种“生命活力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识,而是一种充满了正能量的积极心理的认识。这两位学者发现,包括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在内,那些自认为生命活力感高的老人,更希望与其他人接触,心身也更健康;而那些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生命活力感也相对高一些。研究同样发现,在老人和残疾人中,有20%的人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活力。还有研究发现,生命活力的感受高低和疼痛的感觉有关系,那些生命活力感差的人更容易感到疼痛,但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则更愿意去求医或者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甚至还发现,“生命活力感”是与“个人幸福感”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发现,有5种积极心理品质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好奇心和兴趣、希望和乐观主义、感恩之心、爱和被爱的能力,最后一个就是人的“生命活力感”。
是否有方法能提升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力感”呢?非常可惜的是,目前五花八门的提法虽然很多,但真正经过心理学实验验证的方法还很少。不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观点值得参考。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生命力:
1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你爱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在哪些活动中能产生幸福的感觉?尽量去多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2保证足够的睡眠
高质量的生命活力需要足够的休息,摄入良好的营养。
3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跑步、游泳、瑜伽、太极、跳绳、球类活动,甚至广场舞等)都是提升生命活力感的好途径。
4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其他人在一起,多与朋友们在一起,多与年轻人在一起。
5多为他人着想或付出
多为自己的单位、组织和周围的人作贡献,多帮人忙,让自己多获得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虽然傅园慧提到的“洪荒之力”只是网络语言的幽默使用,但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朴素直观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人可能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原始的、粗野的生命活力。虽然现代心理学还无法客观证明它的存在,但我们对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力在認识上的主观差异,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主观生命活力感”。
因此,它并非如地理学家所说的“史前之自然力”,或者如有些媒体所说的“个人潜力”,更不是外国媒体所称的“神秘的力量”,它应该是我们自己意识到的一种顽强、执着,未经雕琢和掩饰的野性的原始生命活力。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奥运会选手,之所以能够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照傅园慧的话说是“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训练真的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强大的野性生命活力感,让他们做出了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促使他们追逐自己的成功、梦想和幸福!
每一位奥运选手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们都用上了他们的“洪荒之力”。若没有这样的“洪荒之力”,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见到真正的奥运精神;若没有这样的“洪荒之力”,我们也许永远都体验不到真正的幸福!
笔者上网搜了搜,发现“洪荒之力”一词最早来自电视剧《花千骨》的一句台词,代表的是人类一种原始的力量,让我们生存,让我们繁殖,让我们强大。
其实,中外思想家经常谈到这种类似的原始力量。比如中国人很早就用“气”这个词来代表生命的活力;希腊哲学家经常用“爱之力”来代表人类充满激情、野性、冲动的且利于人类生存、爱和繁殖的性能力。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用“性之力—力比多”来描述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性冲动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性之力(力比多)无论是过多或者缺失,都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人类的性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恒定的,内心的冲突、紧张和压抑都会减少我们性力的能量;而如果能够感受或接受我们内在的冲突,就能使我们更容易借助这种性的力量。然而,近百年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发现存在这种原始的生命力量。
不过在1997年,两位积极心理学家理查德·瑞恩和克里斯蒂娜·弗雷德里克在《人格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提出了“主观生命活力感”这个概念。他们发现,有些人会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让他们觉得精力充沛,并且愿意去行动、交往、健身。这些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往往有更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态,而且更容易感受到个人的幸福。
这种“生命活力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识,而是一种充满了正能量的积极心理的认识。这两位学者发现,包括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在内,那些自认为生命活力感高的老人,更希望与其他人接触,心身也更健康;而那些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生命活力感也相对高一些。研究同样发现,在老人和残疾人中,有20%的人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活力。还有研究发现,生命活力的感受高低和疼痛的感觉有关系,那些生命活力感差的人更容易感到疼痛,但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则更愿意去求医或者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甚至还发现,“生命活力感”是与“个人幸福感”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发现,有5种积极心理品质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好奇心和兴趣、希望和乐观主义、感恩之心、爱和被爱的能力,最后一个就是人的“生命活力感”。
是否有方法能提升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力感”呢?非常可惜的是,目前五花八门的提法虽然很多,但真正经过心理学实验验证的方法还很少。不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观点值得参考。他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生命力:
1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你爱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在哪些活动中能产生幸福的感觉?尽量去多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2保证足够的睡眠
高质量的生命活力需要足够的休息,摄入良好的营养。
3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跑步、游泳、瑜伽、太极、跳绳、球类活动,甚至广场舞等)都是提升生命活力感的好途径。
4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其他人在一起,多与朋友们在一起,多与年轻人在一起。
5多为他人着想或付出
多为自己的单位、组织和周围的人作贡献,多帮人忙,让自己多获得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虽然傅园慧提到的“洪荒之力”只是网络语言的幽默使用,但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朴素直观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人可能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原始的、粗野的生命活力。虽然现代心理学还无法客观证明它的存在,但我们对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力在認识上的主观差异,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主观生命活力感”。
因此,它并非如地理学家所说的“史前之自然力”,或者如有些媒体所说的“个人潜力”,更不是外国媒体所称的“神秘的力量”,它应该是我们自己意识到的一种顽强、执着,未经雕琢和掩饰的野性的原始生命活力。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奥运会选手,之所以能够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照傅园慧的话说是“鬼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训练真的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强大的野性生命活力感,让他们做出了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促使他们追逐自己的成功、梦想和幸福!
每一位奥运选手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们都用上了他们的“洪荒之力”。若没有这样的“洪荒之力”,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见到真正的奥运精神;若没有这样的“洪荒之力”,我们也许永远都体验不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