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呢?我想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阅读内容的选择,二是阅读形式的多样。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浅显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儿歌语言浅显,形象具体,有韵律感,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读懂,而且一旦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入学准备期,我以课标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理论和“新教育”的理念为指导,选择儿歌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近语文。
一、朗读——体会儿歌的魅力
课标提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需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如《爱读书的树叶》这首儿歌,韵律感强,很适合一年级孩子朗读。同时儿歌想象丰富,语言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与天真。拟人化的语言与认真、勤奋学习的场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
在晨读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片翠绿的树叶,然后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大声地说出了“是叶子”。接着我激起学生的兴趣,“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它可喜欢读书了。它是怎么读书的呢?想知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因为我的话而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是啊!平时都是小朋友在读书,怎么树叶也会读书呢?它是怎么读的?它读了哪些书呢?……一个个疑问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于是我顺势出示了儿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给学生做了示范朗读后,让学生跟着我朗读,两遍下来,全班同学都能流利地朗读出儿歌。同时我指导孩子们在朗读时注意儿歌的三个小节应该分别怎么读。通过我的范读,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反反复复读,让学生明白第一节要读出“捧着阳光读,读得兴奋满脸”时的那种高兴、激动,声音也要响亮有力一些;而第二节则要读出“平平安安”,要读得轻柔、宁静;第三节却要读得调皮、活泼。
在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一个个由原来的“老师要我读”变成了他们自己主动的“我要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文化的浸润。这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想象——走进儿歌的深处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如何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喜欢阅读?我注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自己成为儿歌中的角色,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语文。
还是以《爱读书的树叶》为例,为什么树叶会读得“兴奋满脸”?又为什么会读得“平平安安”?这是儿歌给我们留下的“空白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等都还非常欠缺,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建构。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阳光晒在身上是什么感觉?树叶有可能在干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太阳晒着很舒服,暖暖的。”有的說:“树叶在跳舞,在唱歌,在一起做游戏,所以很兴奋。”有的说:“早上太阳刚出来,空气很新鲜,小鸟叽叽喳喳地叫,所以树叶很兴奋。”他们一直围绕着外在的环境来讲,于是我又引导他们“树叶可能会读到什么书而兴奋呢?”这下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读到了孙悟空在打妖精”“读到了小木偶的鼻子因为讲了谎话而变长”“读到了约瑟的奇妙毛毯”……从外在的环境到阅读内容,孩子们想象的思维像被打开的窗户,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过的书籍,加上自己的思考,走进了儿歌的深处。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三、体验——享受儿歌的快乐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当学生对这些儿歌能熟读成诵,真正走进文本时,他们就有一种想自己创作的冲动,也想当一回小诗人。这时我就指导他们进行模仿,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如学完《汉字真奇妙》和《识字真有趣》这两篇课文后,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着课文写一首儿歌。第二天交上来时虽然有些作品很稚嫩,有的用拼音代替,甚至有的还有家长帮助的痕迹,但是学生已经用心去感受儿歌的魅力。又如学完补充儿歌《爱读书的树叶》后,我将第一小节改编成“爱读书的男孩们,捧着阳光读,一天一遍,读得兴奋满脸”。让学生模仿着说说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可以怎么改,孩子们特别兴奋,经过我的指导和他们的讨论,儿歌被改编成了“爱读书的女孩们,捧着月光读,一夜一遍,读得平平安安。”一听说缪老师来检查,每位同学便摇头晃脑地齐声朗读。同样还是那首儿歌,可是因为有了跟孩子生命的关联,他们听了非常开心、激动,体验到了儿歌带来的快乐,每位学生都乐在其中,于是更加快乐地朗读着。这样贴近生活的阅读,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发展打下基础。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小蚂蚁歌》《儿字歌》《快看书》《向着光明那方》等儿歌陆续和学生们见面。这些儿歌帮助他们走过了入学的最初阶段,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现在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家长们都反映,孩子们早上都催着早点送他们到学校,生怕错过了读儿歌的时间。因此一年级学生拖拖拉拉、上学迟到的现象在我们班级一直都没有出现。而如果哪天没有朗读,下课后他们就会缠着我问为什么不读。班级里已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诵读儿歌,我还发现这些儿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让学生的语言更规范、更完整,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一、朗读——体会儿歌的魅力
课标提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需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如《爱读书的树叶》这首儿歌,韵律感强,很适合一年级孩子朗读。同时儿歌想象丰富,语言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与天真。拟人化的语言与认真、勤奋学习的场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
在晨读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片翠绿的树叶,然后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大声地说出了“是叶子”。接着我激起学生的兴趣,“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它可喜欢读书了。它是怎么读书的呢?想知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因为我的话而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是啊!平时都是小朋友在读书,怎么树叶也会读书呢?它是怎么读的?它读了哪些书呢?……一个个疑问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于是我顺势出示了儿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给学生做了示范朗读后,让学生跟着我朗读,两遍下来,全班同学都能流利地朗读出儿歌。同时我指导孩子们在朗读时注意儿歌的三个小节应该分别怎么读。通过我的范读,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反反复复读,让学生明白第一节要读出“捧着阳光读,读得兴奋满脸”时的那种高兴、激动,声音也要响亮有力一些;而第二节则要读出“平平安安”,要读得轻柔、宁静;第三节却要读得调皮、活泼。
在朗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一个个由原来的“老师要我读”变成了他们自己主动的“我要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文化的浸润。这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想象——走进儿歌的深处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如何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喜欢阅读?我注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自己成为儿歌中的角色,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语文。
还是以《爱读书的树叶》为例,为什么树叶会读得“兴奋满脸”?又为什么会读得“平平安安”?这是儿歌给我们留下的“空白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等都还非常欠缺,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建构。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阳光晒在身上是什么感觉?树叶有可能在干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太阳晒着很舒服,暖暖的。”有的說:“树叶在跳舞,在唱歌,在一起做游戏,所以很兴奋。”有的说:“早上太阳刚出来,空气很新鲜,小鸟叽叽喳喳地叫,所以树叶很兴奋。”他们一直围绕着外在的环境来讲,于是我又引导他们“树叶可能会读到什么书而兴奋呢?”这下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读到了孙悟空在打妖精”“读到了小木偶的鼻子因为讲了谎话而变长”“读到了约瑟的奇妙毛毯”……从外在的环境到阅读内容,孩子们想象的思维像被打开的窗户,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过的书籍,加上自己的思考,走进了儿歌的深处。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三、体验——享受儿歌的快乐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当学生对这些儿歌能熟读成诵,真正走进文本时,他们就有一种想自己创作的冲动,也想当一回小诗人。这时我就指导他们进行模仿,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如学完《汉字真奇妙》和《识字真有趣》这两篇课文后,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着课文写一首儿歌。第二天交上来时虽然有些作品很稚嫩,有的用拼音代替,甚至有的还有家长帮助的痕迹,但是学生已经用心去感受儿歌的魅力。又如学完补充儿歌《爱读书的树叶》后,我将第一小节改编成“爱读书的男孩们,捧着阳光读,一天一遍,读得兴奋满脸”。让学生模仿着说说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可以怎么改,孩子们特别兴奋,经过我的指导和他们的讨论,儿歌被改编成了“爱读书的女孩们,捧着月光读,一夜一遍,读得平平安安。”一听说缪老师来检查,每位同学便摇头晃脑地齐声朗读。同样还是那首儿歌,可是因为有了跟孩子生命的关联,他们听了非常开心、激动,体验到了儿歌带来的快乐,每位学生都乐在其中,于是更加快乐地朗读着。这样贴近生活的阅读,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发展打下基础。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小蚂蚁歌》《儿字歌》《快看书》《向着光明那方》等儿歌陆续和学生们见面。这些儿歌帮助他们走过了入学的最初阶段,班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现在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家长们都反映,孩子们早上都催着早点送他们到学校,生怕错过了读儿歌的时间。因此一年级学生拖拖拉拉、上学迟到的现象在我们班级一直都没有出现。而如果哪天没有朗读,下课后他们就会缠着我问为什么不读。班级里已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诵读儿歌,我还发现这些儿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让学生的语言更规范、更完整,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