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公司的分类愈发精细,现今主流为综合型广告公司、策略顾问型广告公司、媒介传播购买型广告公司、创意策略型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型咨询公司、专业制作型广告公司。九十年代后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广告公司纷纷拔地而起,但自从进入WTO时代起,随着西方的产品及生活文化的渗透,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清晰,品牌战略代替了产品销售占居了主导地位,对于广告公司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无形中给广告公司在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面增加了不少压力,为此不少公司和企业对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给予了高度关注。
《品牌传播》|对于学习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您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张翔|广告本身是一种交叉型学科,包容陸非常强,而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对于广告专业来说,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陸——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广告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学科涵养,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当然,大学培养人才时要与培育技能型人才(如操作型人才、技工等)的学校有所区别,要能满足一定的应用素质。然而这一点在我们本科大学教育中实施有些困难,通常我们的教育都是注重理论培养,在实践培养环境中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局限了我们这种素质的积累。
《品牌传播》|实践教育受局限的问题,学校是如何解决的?
张翔|实践教育一直是广告专业急需突破的难点,为了提升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如今也有不少学校增加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育的的平台。目前在广告专业里面的学科竞赛,不仅有了全国性的,甚至还有华语地区的。相关的奖项有:金犊奖,1992年创办,取“初生之犊不畏虎”之意,由时报传媒集团面向全球华文大学生创办;然后是学院奖,全称“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再后来就有了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个由教育部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全国性的学科竞赛,而且是唯一的一项文科赛事。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平台的问题。
《品牌传播》|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特点是什么?
张翔|这个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与其他的赛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府主导、企业参与,然后是大学承办,教师辅导。
《品牌传播》|您刚刚说到企业参与,那么企业是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呢?
张翔|企业参与的形式是以真实的需求来编制命题单,拿真实的命题单交给以广告为主的相关同学来做,然后全国范围类进行评比奖励。好的作品或方案,如果能够被企业所认可,是可以被直接引用的。
《品牌传播》|企业直接引用的作品多吗?您认为此类比赛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翔|直接被引用的学生作品比较少,毕竟大学生比赛和广告公司提供的服务的紧密度还不够,会有一定的差距,更多的是企业通过参与的方式支持大学的广告教育。比赛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获奖是对创意水平的肯定。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凭个人或组成团队,在参赛的过程中,把专业知识融汇到实践当中的需求上去,然后尽可能去贴近实践的要求作出作品和方案,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候还能提高一定的专业能力。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教育者现在要做的工作,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理论灌输以外,也要投入到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带着学生来参加这样的比赛,在这过程当中学生有提高,老师也有提高。从企业角度来说,通过大学生对企业品牌背景资料的挖掘、了解、分析、进行创作,不仅使企业得到最鲜活的原创作品,给予企业灵感与启迪,同时也让企业的理念、产品在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产生深远影响,得到有效的传播。
《品牌传播》|老师在实践教育中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翔|我们除了带领学生进行专业上的训练以外,还要思考怎么把所教、所学和所做结合好。我们会制定一些系统方案,按照方案的规律给学生做训练,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我们还有现场提案,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提高专业素养。通过组织学生来进行团队训练,不仅提升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各类广告的赛事都集中在上半年,我们把它称为比赛季,在参赛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会对学生进行辅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用一个学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大学课堂里面所不能够完成的,学生的收获则是全面的。
《品牌传播》|在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您比较注重学生哪一方面素质的培养?
张翔|我希望他们提升的是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比赛中以获奖为目标,以过程为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过程锻炼自己。在赛前的培训中,我们会以小组制对学生进行训练,给学生分组训练的时,我会把学生的朋友、恋人或者室友分开,然后男女搭配,把不同专业背景(设计、营销、文案)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分组的目的,一是避免关系太好的学生思维近,价值观相同,把他们分开有利于学生对品牌分析更多元化,多样化。二是与业界的运作模式对接,培养学生学在短时间内迅速与陌生人合作的能力。在广告行业里面也有项目制、小组制,当企业有了新的项目以后,围绕这个项目所在的客户,在公司各个部门里调集金兵强将组成一个团队来服务该项目,通过这个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品牌传播》|对于学习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您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张翔|广告本身是一种交叉型学科,包容陸非常强,而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对于广告专业来说,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陸——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广告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学科涵养,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当然,大学培养人才时要与培育技能型人才(如操作型人才、技工等)的学校有所区别,要能满足一定的应用素质。然而这一点在我们本科大学教育中实施有些困难,通常我们的教育都是注重理论培养,在实践培养环境中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局限了我们这种素质的积累。
《品牌传播》|实践教育受局限的问题,学校是如何解决的?
张翔|实践教育一直是广告专业急需突破的难点,为了提升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如今也有不少学校增加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育的的平台。目前在广告专业里面的学科竞赛,不仅有了全国性的,甚至还有华语地区的。相关的奖项有:金犊奖,1992年创办,取“初生之犊不畏虎”之意,由时报传媒集团面向全球华文大学生创办;然后是学院奖,全称“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再后来就有了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个由教育部举办的级别最高的,全国性的学科竞赛,而且是唯一的一项文科赛事。既保证专业学生的实践展开,又不耽误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平台的问题。
《品牌传播》|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特点是什么?
张翔|这个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与其他的赛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府主导、企业参与,然后是大学承办,教师辅导。
《品牌传播》|您刚刚说到企业参与,那么企业是以何种形式参与到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呢?
张翔|企业参与的形式是以真实的需求来编制命题单,拿真实的命题单交给以广告为主的相关同学来做,然后全国范围类进行评比奖励。好的作品或方案,如果能够被企业所认可,是可以被直接引用的。
《品牌传播》|企业直接引用的作品多吗?您认为此类比赛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翔|直接被引用的学生作品比较少,毕竟大学生比赛和广告公司提供的服务的紧密度还不够,会有一定的差距,更多的是企业通过参与的方式支持大学的广告教育。比赛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获奖是对创意水平的肯定。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凭个人或组成团队,在参赛的过程中,把专业知识融汇到实践当中的需求上去,然后尽可能去贴近实践的要求作出作品和方案,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候还能提高一定的专业能力。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教育者现在要做的工作,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理论灌输以外,也要投入到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带着学生来参加这样的比赛,在这过程当中学生有提高,老师也有提高。从企业角度来说,通过大学生对企业品牌背景资料的挖掘、了解、分析、进行创作,不仅使企业得到最鲜活的原创作品,给予企业灵感与启迪,同时也让企业的理念、产品在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产生深远影响,得到有效的传播。
《品牌传播》|老师在实践教育中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翔|我们除了带领学生进行专业上的训练以外,还要思考怎么把所教、所学和所做结合好。我们会制定一些系统方案,按照方案的规律给学生做训练,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我们还有现场提案,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提高专业素养。通过组织学生来进行团队训练,不仅提升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各类广告的赛事都集中在上半年,我们把它称为比赛季,在参赛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会对学生进行辅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用一个学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它所承载的内容,是大学课堂里面所不能够完成的,学生的收获则是全面的。
《品牌传播》|在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您比较注重学生哪一方面素质的培养?
张翔|我希望他们提升的是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比赛中以获奖为目标,以过程为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过程锻炼自己。在赛前的培训中,我们会以小组制对学生进行训练,给学生分组训练的时,我会把学生的朋友、恋人或者室友分开,然后男女搭配,把不同专业背景(设计、营销、文案)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分组的目的,一是避免关系太好的学生思维近,价值观相同,把他们分开有利于学生对品牌分析更多元化,多样化。二是与业界的运作模式对接,培养学生学在短时间内迅速与陌生人合作的能力。在广告行业里面也有项目制、小组制,当企业有了新的项目以后,围绕这个项目所在的客户,在公司各个部门里调集金兵强将组成一个团队来服务该项目,通过这个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