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黄斑微视野特征及其与视力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pming_sn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黄斑微视野特征及其与视力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38例54只眼纳入研究。随机选取25例25只患眼、29例29只对侧正常眼分别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微视野检查。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病例组、对照组患者年龄(t=−0.647)、性别构成比、眼别(χ2=0.128、0.099)、眼压(t=0.3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OCT仪测量黄斑区GCC和上下方GCC厚度。扫描时同时获取GCC整体丢失体积(GLV)与局部丢失体积(FLV)。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行微视野检查。记录受检眼黄斑10°区域平均光敏感度(MS)、黄斑中心凹2°和4°固视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S与黄斑区GCC、BCVA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对照组受检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79、0.07±0.06。两组受检眼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7,P=0.037);平均GCC(t=−1.245,P=0.259)、上下方GCC(t=−1.336、−1.024,P=0.230、0.346)、FLV(t=1.058,P=0.331)、GLV(P=0.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VA与MS有显著相关性(r=−0.809,P=−0.005);与GCC、上下GCC、FLV、GLV无相关性(r=−0.98、−0.466、−0.061、0.442、0.442,P=0.817、−0.244、0.885、0.273、0.273)。MS与GCC、上下GCC、FLV、GLV无相关性(r=0.238、0.524、0.286、0.643、−0.619,P=0.570、0.183、0.493、0.086、0.102)。

结论

早期NAION患眼MS降低;与黄斑区GCC无相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脉络膜血流及形态结构。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4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一侧颈内动脉为重度狭窄;对侧颈内动脉为轻度狭窄或无狭窄。将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侧眼设为病例组,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或无狭窄侧眼设为对照组,各为46只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测量受检眼眼动脉(OA)、睫状后动脉(P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无创实时检测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形态的新技术,了解其技术原理,充分认识影响OCTA图像采集与结果判读的多种因素,在图像采集以及分析判读过程中,注意OCTA图像的分层判定、OCTA血流信号分析判读以及OCTA成像伪迹辨识,进一步强化OCTA图像采集质量与报告规范,才能切实推动OCTA临床应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利用该技术,为眼底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特征
目的对比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层黄斑区微血管形态改变的差异。方法临床确诊为BRVO的63例患者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9.76±8.48)岁。均为单眼。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范围为黄斑区3 mm×3 mm。选择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观察患眼是否存在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源于视盘灌注不良的视神经疾病,以视力损伤伴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能观察发现不同病程NAION患眼筛板前厚度、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等视盘、黄斑及脉络膜的细微形态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与视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OCT血管成像(OCTA)可获取较清晰的视盘及黄斑区分层视网膜、脉络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是在OCT基础上优化并结合血管成像方法,将视网膜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进行对比显像而获取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循环图像,可实现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分层成像。对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通过观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以及视网膜微动脉瘤数量可对非增生型DR进行量化评估。对于晚期DR,通过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变化和累及部位可对疾病进展和预后进行客观评价。了解不同
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FAF)是一项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成像范围约200°,能发现既往FAF不能发现的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质的含量与分布情况,评价RPE细胞的代谢状态。超广角FAF可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周边部视网膜普遍存在异常自身荧光表现,且不同自身荧光表现可能对其亚型的诊断和治疗有影响;有利于监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