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变构建魅力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课堂听课,有的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其乐融融,充满魅力,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的“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有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却索然无味,课堂效率低下。如何让学生充分地以亢奋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呢?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治水如此,治人、治国、治家、治学不亦如此吗?所以,语文课堂必须顺应学生。只有顺应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学生积极亢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要顺应学生,必须转变教师。只有真正处理好“顺应“和”变通”的关系,才能构建魅力语文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顺应学生
  1.顺应学生的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要尽量以形象性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2.顺应学生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虽然有时不一定听上去规范和严密,但是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表达,让孩子的儿童化的表达在课堂上不断地呈现。如一位学生说“蜻蜓在荷叶上生宝宝”,教师马上纠正说:“哦,蜻蜓在荷叶上产卵。”老师的纠正看似严密,实则干瘪苍白,学生美好的想象被“修正”得“枯燥乏味”。
  3.顺应学生的想象
  儿童的想象富于模仿性,但创造性成分日益增长。在整个小学阶段,总的来讲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水平是不高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往往是模仿过去曾经看见过的东西,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缺乏,他们的想象往往有许多东西是脱离实际的,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想象才能较确切地反映现实事物。而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想象丰富、合理、生动,往往扼杀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而老师说“不对,应该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为什么弯弯的月亮不能像香蕉呢?至少在形状方面学生的想象是合乎相似性的。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想象,并由此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
  二、转变教师
  1.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有许多改变: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要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把课程中的理念和方法很好融合,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师。
  2.转变教学设计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烦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再学习的需要。
  3.转变教学过程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机的个体,教师的预设有时不一定在课堂中真正呈现,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随机应变,转变教学过程。于漪老师说:“上课不是表演,不是追求轰动的效应,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养的一部分。教课必须目中有人,有一个个各有特色的鲜活的学生形象”。因此,教师只有弄清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祁黄羊》这篇课文时,正在引导学生理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时,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说祁黄羊会否事前已经知道解狐身体不行而故意先推荐他呢?是欲擒故纵?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我立刻调整了先前的教学过程,先对祁黄羊的情况作了更详细的介绍,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有关词句来说一说祁黄羊是不是事前知道。另一位学生马上举手说从“没想到”可以看出祁黄羊不知情,祁黄羊是真正的出以公心。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读书要动脑思考,更要关注细节。这一教学过程的改变使学生不但更深入地领悟了祁黄羊这一人物的清正廉洁、出以公心的高风亮节,而且使学生懂得了怎样读书的方法。
  4.转变教学内容呈现的时机和方式
  电子白板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教学《碧螺春》这一篇文章时,课前我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搜索,搜索有关茶叶的许多知识:茶叶的种类;饮茶的起源;茶叶的功效等;然后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上课时,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把彼此的资源进行共享,然后我继续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茶叶”的内容进行小组探究,并且把探究的成果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作为下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语文课堂既要顺应学生,积极应变,走出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窘境,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又要“万变不离其宗”,“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课堂教学目标。只有顺势而变,因势利导,语文课堂才能不仅有魅力,而且有效率。
  【作者单位:昆山市锦溪中心小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最近拜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傅元根老师的文章——磨课,深有感触。磨课是一种创造、开放、活泼、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积极开展不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人皆可参与的校本教研。磨课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
有人把教师比作“春蚕”,一直到死“丝方尽”;也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还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以辛勤的劳动培育祖国的花朵;而我,更愿意把教师比作巍峨的山流动的水。  有道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领悟。为人师者当是智者,更当是仁者。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
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很多飞行器,有许多飞行器在完成使命后,因为各种原因滞留在太空,成了“星際流浪儿”。这些流浪的飞行器如果不处理,就有可能影响其他飞行器执行任务,变成太空障碍物,成为太空垃圾的一种。如何清除这些“太空杀手”,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  根据欧洲航天局的估算,目前约有170万件太空碎片在地球周围运行。卫星和其他人造物体约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在大气层周围高速飞行,比子弹还快10倍。太空垃圾大的像
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地处革命老区如皋市江安镇,是一所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校。学校秉承“恒·实”的校训,以科技教育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在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教育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快乐的学习者和成功的体验者。通过探索和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创造发明为抓手,以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体验为主体,以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为出发点的学校科技教育新特色
春天的风  吹来了小燕子  吹醒了迎春花  夏天的风  吹起来很凉爽  吹得小河碧波荡漾  秋天的风  吹熟了麦子  吹得果子都熟了  冬天的风  吹红了我的脸  吹得雪花都飘了下来  啊!  四季的风!  点评: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能尝试着去写诗,这是值得鼓励的。在这首诗里,小作者描写了一年四季的风给她留下的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最妙的是“吹醒了迎春花”一句,一个“醒”字,用
一、精准的提问——主动向幼儿抛“球”  案例一:某教师组织的大班数学活动《旺旺的生日派对》中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了一个大蛋糕,提问:“蛋糕上有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奶油、花纹、小动物……” ,其中有一个孩子说到了“蜡烛”。此时,教师及时追问“这些‘蜡烛’告诉我们什么?几岁生日?”,马上引导孩子关注到数概念上。随后,教师出示了一份自制的请柬,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该“请柬”上有:图、文字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助推器。预习就是学生课前的自学。通常指课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課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我在学生间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课前不善于预习,或者说是不会预习,因此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讨论和提问的环节无从下手,课堂听课的效率不高。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我认为要达到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原则之一:科学性原则,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和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大都已经灭绝,所以动物学家称它为“活化石”。小朋友们最喜爱大熊猫,它的外表惹人喜爱。然而,天灾人祸使它们面临绝种的危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进球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