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与文化的关系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由人创造,与人类产生同时开始,需要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过程,包括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人们共同体、一个历史过程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从二者的关系看,文化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各种变迁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民族通过文化传承满足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文化;关系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只有长期在共同地域上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并不断交往的人们才能形成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一、文化形成与民族形成
  (一)文化形成
  1.文化是人创造的,与人类的产生同时开始
  人是文化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文化。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因为他们有文化。但是人类既能创造文化,他们必定已是人类。假使他们不是人类,他们绝不会创造文化。所以人类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可以说是因为人类有文化,而其他动物没有文化。[1]语言的器官、超越的神经和自由的两手,是人类与动物生理特点之最大区别,文化之所以能发生与发展也是依赖于此作为基础。[1]
  2.文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过程
  文化之所以有其独特性,就是因为有一定数量的人,居住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些人就需要对这一固定的地域的环境进行适应,先要想办法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就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此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就地取材,于是就形成不同的风俗和行为习惯。居住在沿海的民族和居住在平原、草原山林里的民族,他们在衣食住行、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地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地域环境特色相同或接近的文化,无论地域相距多远,文化特色总是很相近的。
  3.文化包括人对外部环境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对文化的内容的研究很多,根据标准的不同把文化分为不同的内容。[2]二元结构说一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三元结构说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元结构说则把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多元结构说则把文化分的更为细致。如,文化的构成要素总是包括五个方面: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
  (二)民族形成
  民族是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共同体”的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并且要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具体说文化背景至少包括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特征。
  1.民族形成需要有一个人们共同体
  要形成一个民族,首先需要有一群相对稳定的人群,这一群体最早往往是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他们生活在某一固定的地域内,一起狩猎、捕鱼、采摘果实,一起劳动、休闲和娱乐,并在固定的场所进步歌舞、节庆等活动,在固定的时间有周期性的进行祭祀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相同的世界观、宗教观等。
  2.民族形成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看,人们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共同文化背景的形成也几乎在同时进行着,同样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人们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的人们共同体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氏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人口较多的部落,而后再经过数百年部落与部落间的交流和通婚,形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盟,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性的人们共同体,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是按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序列进行的。这个从氏族发展到部落,由部落发展到民族的过程,经过了从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再发展到民族的过程。[3]
  3.民族形成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特征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在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数量的人,在共同的地域内,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特征。为了生存,他们之间不断交流沟通,合作劳动,不仅形成了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原本是以血缘为纽带才联结起来的人群,已经改变为以共同文化作为纽带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联系起来。这时的民族也是人们共同体,但以非民族的人们共同体相比,民族更强调共同的文化。“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最主要的标志是文化,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并升华到一定理性高度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才具备必要的稳定性,才堪称一个“民族”。[4]
  (三)文化形成与民族形成的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意义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物质构成的,文化物质可以表现为一种风俗、一种行为习惯或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倾向。人创造了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又陶冶和塑造了人本身,将人塑造成各具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民族。民族之所为民族的根本就是其特有的文化。[5]民族形成后,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凝聚族群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形成民族精神,使得作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也相对稳定。因此,文化传统与民族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塑造了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文化,不同特点、不同传统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民族。[2]
  二、民族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都是由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而生存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反,特定的文化又维系和提高这一民族的生存能力。怒江傈僳族喜欢居住在高山上,政府帮他们在怒江边海拔低的地方盖好小洋楼,他们不来住,最后政府强迫他们搬来后,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全部返回山上居住。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对新环境的气候不适应,很多人在新的地方住会生病;二是耕种不方便,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在自家地的周围,而新房子离地太远,不方便耕种。正是因为傈僳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也就形成了傈僳族独有的傈僳文化,而这种文化就是他们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映。如果迅速改变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原有的文化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
  2.文化通过各种变迁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民族通过文化传承满足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需要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文化还要不断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如当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传播、异族文化入侵时,在旧的文化体系中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价值取向,并与旧的文化体系发生矛盾冲突,使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变化,或者发生文化的分化现象,或者衍生出新的文化体系或系统。比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蒙古族,由游牧文化体系中分化出了农耕文化体系。文化在变异分化的同时也会催生文化整合,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调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当然,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生存和发展,或由于各民族间不断接触还会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这就是文化变迁或文化转变,主要有接受、适应和抗拒三种形式。比如,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几千年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种种政治斗争、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甚至战争的过程中,各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使得各自的文化不断分化、融合,不断变异、涵化,不断更新、传播,在分裂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文化。[5]
  3.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民族形成以后,由于其所处环境的稳定,群体成员的稳定,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一个民族会在很长时期内保存现有的生活方式。而文化是人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正因为族群的稳定和外部环境的稳定,由此造成了民族稳定性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这也就是“文化新进化论学派”所说的文化“二律背反”,即文化适应中创造性的结果之一,是它能在特殊环境下产生多种文化,产生多样性,另一方面,文化的稳定性就是文化的保守性。[6]从本质上说,文化的形成是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民族成员不断认识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得所有民族成员都认同并掌握。这样,在民族形成以前,文化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很强的活力的,因此,环境不同,人不同,就容易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而民族一旦形成,文化也就变得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说,文化的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民族的稳定性影响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陈玉屏.文化与民族[J].思想战线,2008(2).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李官(1980—),男,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教育学、期刊编辑研究。
  张婷婷(1981—),女,彝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在农场科技科的指导下,对我作业站的部分地号进行了测土化验,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配方施肥应用,同时我们也安排了小区试验.rn1、试验内容与方法rn1.1试验的安排rn试验
高校教学团队是围绕一定教学目标从事专门人才培养活动的耦合组织.站在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高校教学团队的产生和演进都是基于高校层面施加的“强关系”与团队人缘关联的“弱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具体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
城市土地从平面利用至立体利用的发展趋势使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成为必然和可能.而国外城市土地分层利用制度有许多成功经验,均值得研究和借鉴.中国不宜引进大陆法系地上权概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rn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
本文阐述了净现值方法的局限性和实物期权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下降敲出期权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应用于研发投资中的定价,最后给出了实例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流动性的缺乏始终是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债券的流动性又是反映债券市场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意义并
农业信贷政策是政府农业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农业信贷政策措施,完善我国农业信贷政策,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从根本上提
即墨与临淄、平陆曾经并称“三齐”.战国秦汉人言齐地资源与经济实力,有“东有琅邪、即墨之饶”的说法.就此有“二地近海,财用之所出”的解释.即墨“实表东海”,是依托海洋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