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做出很多尝试,从单一的网络化到综合数字化学习转变中,将更加关注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网络资源的环境整合的搭建。
关键词:
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7901
1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效益优先。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信息被存入计算机相关系统中,统一规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实施建设,才能构成一个联通、共享的信息库,这也是消除各部门“信息孤岛”的前提。
只有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突出重点,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2)面向未来,创新理论,数据整合,优化系统。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应用系统将来功能的延伸角度,去考虑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规划。学校信息最终形成,与上级各级各类应用系统或数据服务平台对接,与下级各类终端设备进行无缝紧密连接的高效信息系统。因此,规划要遵循面向未来的原则。在理论、技术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尤其要注重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在基础上逐渐实现和学校各种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对接。
2明确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内容
(1)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
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现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虚拟化教学环境场景。
(2)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立。
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相关文献材料、常见问题的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通过邮件、在线交互软件、计算机3D模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建的资源库。
(3)利用信息技术同课程的融合,制定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树立学习目标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对学习本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学习改变过去学习体制,在现有知识资源高度共享的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参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来组织适合本地、本校和本人教学条件和发展方向的学习资源、灵活地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学习目标。
(4)设计交互式网络课程。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把师生共建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程序生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课堂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教与学互动、学生间的互动讨论,不断升级完善设计出一套个性化、定制化课程安排与传统的课程安排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实现了教师成了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了教师式的学生,师生真正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进而满足更多的学生共享创新式、交互式网络课程资源。
(5)优化数字化学习的学习过程。
数字化学习过程,已经完全从传统学习的过程模式,转变为以探究、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第一个优化学习过程是调研过程中的文献阅读;第二个优化学习过程是学习交流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第三个优化学习过程是提供BBS、文章评论等讨论方式。
3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建设目标
(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2)让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跨境传输与优质共享;
(3)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4)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5)搭建“一个平台+三个中心”模式的教学资源应用体系,不断扩充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4实施计划有序安排,整体推进
完善前期调研工作;初步提出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相应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安装调试;对项目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5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建立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与运行考核评估机制和调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采取绩效考核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学校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达到一定的效果,让师生真正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益处。
(3)让信息化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完善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即项目立项、审批、建设。
(4)建立信息化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和定期培训机制,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一支专业的、有内涵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6实现预期效果
实现从传统学习环境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转变,效果是在传统学习方式基础上营造一个具有智慧的空间,以基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快捷的让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授课与学习的互动,使数字化学习个性化、人性化、定制化,具更真实地再现课堂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信息化应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
[2]倪玉兴.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3]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
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7901
1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效益优先。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信息被存入计算机相关系统中,统一规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实施建设,才能构成一个联通、共享的信息库,这也是消除各部门“信息孤岛”的前提。
只有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突出重点,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2)面向未来,创新理论,数据整合,优化系统。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应用系统将来功能的延伸角度,去考虑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规划。学校信息最终形成,与上级各级各类应用系统或数据服务平台对接,与下级各类终端设备进行无缝紧密连接的高效信息系统。因此,规划要遵循面向未来的原则。在理论、技术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尤其要注重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在基础上逐渐实现和学校各种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对接。
2明确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内容
(1)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
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现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虚拟化教学环境场景。
(2)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立。
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相关文献材料、常见问题的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通过邮件、在线交互软件、计算机3D模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建的资源库。
(3)利用信息技术同课程的融合,制定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树立学习目标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对学习本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学习改变过去学习体制,在现有知识资源高度共享的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参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来组织适合本地、本校和本人教学条件和发展方向的学习资源、灵活地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学习目标。
(4)设计交互式网络课程。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把师生共建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程序生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课堂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教与学互动、学生间的互动讨论,不断升级完善设计出一套个性化、定制化课程安排与传统的课程安排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实现了教师成了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了教师式的学生,师生真正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进而满足更多的学生共享创新式、交互式网络课程资源。
(5)优化数字化学习的学习过程。
数字化学习过程,已经完全从传统学习的过程模式,转变为以探究、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第一个优化学习过程是调研过程中的文献阅读;第二个优化学习过程是学习交流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第三个优化学习过程是提供BBS、文章评论等讨论方式。
3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建设目标
(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2)让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跨境传输与优质共享;
(3)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4)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5)搭建“一个平台+三个中心”模式的教学资源应用体系,不断扩充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4实施计划有序安排,整体推进
完善前期调研工作;初步提出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相应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安装调试;对项目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5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建立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与运行考核评估机制和调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采取绩效考核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学校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达到一定的效果,让师生真正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益处。
(3)让信息化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完善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即项目立项、审批、建设。
(4)建立信息化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和定期培训机制,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一支专业的、有内涵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6实现预期效果
实现从传统学习环境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转变,效果是在传统学习方式基础上营造一个具有智慧的空间,以基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快捷的让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授课与学习的互动,使数字化学习个性化、人性化、定制化,具更真实地再现课堂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信息化应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
[2]倪玉兴.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3]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