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至、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这些都是它的名字。而这一天,在我的童年和村庄里,与炉火、美食、走了2500年的北风和雨雪霏霏有关。
北方人的至爱与灵魂是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惜的是我的小村庄在长江以北,地理上又绝不是传统的北方,因此饺子的鲜美与我们无缘,而冻掉耳朵的后果也恫吓不到我们。
南方人吃汤圆,还专门为那些甜糯粉白的小团子起名叫“冬至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是江南人的习俗。他们还有红豆米饭,在冬至夜里合家欢聚,共享喷香的赤豆糯米饭,用以对付共工氏那作恶多端、变为疫鬼的不才子。
我的小村庄里没有特定的冬至美食,在那北风无所不至、严寒无处不在的凛冽冬日里,只要昏黄油灯照亮的饭桌上架起祖母那炭火“噼啪”作响的炉子,大白菜贴着铁锅开始“滋滋”欢叫时,那便是一个安宁祥和的节气与节日。
“菜食何味最胜?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我的祖母并不曾读过《南齐书·周顒传》,只是侍弄一辈子庄稼与菜蔬的丰富经验告诉她,“夜雨剪春韭”最是美味。新生的韭菜鲜嫩清甜,那是来自大自然的最好馈赠。秋末晚菘,没有亲自栽种过大白菜,看那细小的种子在如酥的泥土里发芽,在阳光雨露里孕育,抽出绿叶,长出白色的菜帮,团团包围裹紧青白鹅黄的内心,没有见证过它经历秋天的严霜、冬天的风雪,没有这些生活里最朴素的发现与感悟,就不会知道一棵大白菜最清淡处的甘美。
我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村庄里最平凡的白菜有着这样文艺高级的名字——菘。《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云菘。”
四时常见的白菜,唯经霜而味美。冬至夜里,炭火舔舐着铁锅,猪肉炸出浓郁的焦香,祖母自制的豆里有小粒的芝麻、鲜红的辣椒,合着大白菜,就那样小火炖着,“咕嘟咕嘟”地冒泡,热气氤氲。北风在外面呼号,“哗啦啦”地摇响树木和门窗。祖父夹着花生米,满脸的皱纹里都是享受地抿上一口老酒。花猫蹲坐在小板凳上,圆溜溜的眼睛盯着盘子里的小鱼干,黄狗欢快地摇着尾巴,在祖母的裤腿上蹭来蹭去。油灯在透过门缝的风里微微摇晃,剪出农家小院昏暗又朦胧的影子。我吃得额头冒汗,心中也幸福温暖。
也许祖母只是煮了一锅白粥,将粥熬出浓稠的米油,粥盛到锅底的时候,再将锅巴为我用油和一点梅花盐烤得焦香。可是许多年后,我吃过无数山珍海味,数次梦回,想起的仍是旧村庄老房子低矮厨房里的灶台边,油灯冉冉,祖母低头为我铲起一块锅巴,那个让我垂涎欲滴、黯然销魂的滋味。
晚饭后的灶膛里会焐着一个大红薯,第二天早起扒开草木灰时它便熟透了,我一直都认为祖母的烤红薯有着世界上最溫暖的甜香,它和早上的热粥、流油的鸭蛋是绝配。
冬至的天亮得很晚,村庄里的公鸡们啼过了一遍又一遍,太阳仍然不愿意起床,我也不愿意起床,向来习惯早起的祖父祖母和乡亲们也都纵容自己在被窝里多待了些时间。田野里小麦和油菜在安静地睡觉,大地休养生息。
窗纸渐白,天光大亮,再也闲不住的祖母便开始穿衣起床。她将我要穿的衣服先放在被窝里焐好,然后匆忙地去打开鸡笼,舀一瓢谷子去喂那些迫不及待往外挤的鸡鸭,小院里便开始了一天的欢腾热闹。而祖父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关照他的牛,添一捆干草,喂一桶水。天太冷的话便再缓些牵它出门,怕它受冻,给牛喝的水也要祖母先在锅里烧热了才好。
祖父点上一根烟,抬头望望天色,看看太阳升高了些才牵牛出门。冬日严寒,空气清新凛冽,“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祖父总是知道哪里有冒芽发青的野菜,老牛温驯而聪明,祖父松了松牵着的缰绳,并不约束它,随它高兴,且吃且停。
我并不懂祖父和耕牛的感情,就像我不懂祖父和这片沉默的土地之间热烈的关系一样。他春天照看水稻、大豆,夏天牵挂红薯、棉花,秋天操心花生和芝麻,到冬天了,满心满眼里又都是那些小麦和孕育中的油菜花。
我玩耍归来,看见祖母在忙着做午饭,有菜园子里挖来的小葱,还有沾着湿润泥土的大红萝卜。那竹篱笆围起来的一方菜园是祖母严禁鸡鸭进入的领地,里面长着油绿的菠菜,春天会开出好看黄花的茼蒿,胡萝卜有羽毛一样的叶子,芫荽散发着脉脉的香气。祖父牵了牛回来,蹲在院子里劈柴,他将那些木柴一捆一捆地码好,冬日清澈的太阳照着他,也照着他身边围着围裙的祖母和那群啄食菜叶的鸡鸭,安宁得像一幅画。
午后,泡上一杯浓茶的祖父会给我讲一些这节气与节日的由来与典故。70多岁的祖父并不识得太多字,但他惯于扶犁铧的手提起一支毛笔时也能把字写得端正好看。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他同我说,要在冬至的这一天开始写这消寒图的第一笔,一天一笔,将这九九八十一笔写完,便九尽春深。他慈祥微笑的眉目、温暖平和的声音,同最初他教我背会的第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起,留在了我“待春风,思故乡”的心里,成为我一生的风雅和乡愁。
那时还小,不会写字,祖父便教我用颜料染那梅花,一天染一瓣,待这九瓣的九朵梅花染完,便是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日,看到今朝是杏株。”
那时我是多么希望日子快些过去,快快将这一枝素梅点成杏株,我以为时光永恒,我与他们的清平岁月会如年年岁岁的冬至夜一样悠长缓慢,却不知道年华哗哗流过,不闻水声,在今朝的冬日,他们已归去在故乡的田野,化作尘土,守候绿色的麦苗成为金灿灿的丰收。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天涯陌上的小驿站里,我是我故乡那个小村庄回不去的游子。现在我包饺子,吃汤圆,桌上还有一碗赤豆糯米饭,冬至的夜里灯火璀璨,没有呼啸的老北风,没有飘飞的雪花,花猫和大狗留在十多年前的村庄里,隔壁的小胖都长成了清逸俊朗的儿郎,可我还是没有,还是不能,再画完那九九八十一瓣的一枝素梅花。
北方人的至爱与灵魂是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惜的是我的小村庄在长江以北,地理上又绝不是传统的北方,因此饺子的鲜美与我们无缘,而冻掉耳朵的后果也恫吓不到我们。
南方人吃汤圆,还专门为那些甜糯粉白的小团子起名叫“冬至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是江南人的习俗。他们还有红豆米饭,在冬至夜里合家欢聚,共享喷香的赤豆糯米饭,用以对付共工氏那作恶多端、变为疫鬼的不才子。
我的小村庄里没有特定的冬至美食,在那北风无所不至、严寒无处不在的凛冽冬日里,只要昏黄油灯照亮的饭桌上架起祖母那炭火“噼啪”作响的炉子,大白菜贴着铁锅开始“滋滋”欢叫时,那便是一个安宁祥和的节气与节日。
“菜食何味最胜?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我的祖母并不曾读过《南齐书·周顒传》,只是侍弄一辈子庄稼与菜蔬的丰富经验告诉她,“夜雨剪春韭”最是美味。新生的韭菜鲜嫩清甜,那是来自大自然的最好馈赠。秋末晚菘,没有亲自栽种过大白菜,看那细小的种子在如酥的泥土里发芽,在阳光雨露里孕育,抽出绿叶,长出白色的菜帮,团团包围裹紧青白鹅黄的内心,没有见证过它经历秋天的严霜、冬天的风雪,没有这些生活里最朴素的发现与感悟,就不会知道一棵大白菜最清淡处的甘美。
我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村庄里最平凡的白菜有着这样文艺高级的名字——菘。《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云菘。”
四时常见的白菜,唯经霜而味美。冬至夜里,炭火舔舐着铁锅,猪肉炸出浓郁的焦香,祖母自制的豆里有小粒的芝麻、鲜红的辣椒,合着大白菜,就那样小火炖着,“咕嘟咕嘟”地冒泡,热气氤氲。北风在外面呼号,“哗啦啦”地摇响树木和门窗。祖父夹着花生米,满脸的皱纹里都是享受地抿上一口老酒。花猫蹲坐在小板凳上,圆溜溜的眼睛盯着盘子里的小鱼干,黄狗欢快地摇着尾巴,在祖母的裤腿上蹭来蹭去。油灯在透过门缝的风里微微摇晃,剪出农家小院昏暗又朦胧的影子。我吃得额头冒汗,心中也幸福温暖。
也许祖母只是煮了一锅白粥,将粥熬出浓稠的米油,粥盛到锅底的时候,再将锅巴为我用油和一点梅花盐烤得焦香。可是许多年后,我吃过无数山珍海味,数次梦回,想起的仍是旧村庄老房子低矮厨房里的灶台边,油灯冉冉,祖母低头为我铲起一块锅巴,那个让我垂涎欲滴、黯然销魂的滋味。
晚饭后的灶膛里会焐着一个大红薯,第二天早起扒开草木灰时它便熟透了,我一直都认为祖母的烤红薯有着世界上最溫暖的甜香,它和早上的热粥、流油的鸭蛋是绝配。
冬至的天亮得很晚,村庄里的公鸡们啼过了一遍又一遍,太阳仍然不愿意起床,我也不愿意起床,向来习惯早起的祖父祖母和乡亲们也都纵容自己在被窝里多待了些时间。田野里小麦和油菜在安静地睡觉,大地休养生息。
窗纸渐白,天光大亮,再也闲不住的祖母便开始穿衣起床。她将我要穿的衣服先放在被窝里焐好,然后匆忙地去打开鸡笼,舀一瓢谷子去喂那些迫不及待往外挤的鸡鸭,小院里便开始了一天的欢腾热闹。而祖父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关照他的牛,添一捆干草,喂一桶水。天太冷的话便再缓些牵它出门,怕它受冻,给牛喝的水也要祖母先在锅里烧热了才好。
祖父点上一根烟,抬头望望天色,看看太阳升高了些才牵牛出门。冬日严寒,空气清新凛冽,“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祖父总是知道哪里有冒芽发青的野菜,老牛温驯而聪明,祖父松了松牵着的缰绳,并不约束它,随它高兴,且吃且停。
我并不懂祖父和耕牛的感情,就像我不懂祖父和这片沉默的土地之间热烈的关系一样。他春天照看水稻、大豆,夏天牵挂红薯、棉花,秋天操心花生和芝麻,到冬天了,满心满眼里又都是那些小麦和孕育中的油菜花。
我玩耍归来,看见祖母在忙着做午饭,有菜园子里挖来的小葱,还有沾着湿润泥土的大红萝卜。那竹篱笆围起来的一方菜园是祖母严禁鸡鸭进入的领地,里面长着油绿的菠菜,春天会开出好看黄花的茼蒿,胡萝卜有羽毛一样的叶子,芫荽散发着脉脉的香气。祖父牵了牛回来,蹲在院子里劈柴,他将那些木柴一捆一捆地码好,冬日清澈的太阳照着他,也照着他身边围着围裙的祖母和那群啄食菜叶的鸡鸭,安宁得像一幅画。
午后,泡上一杯浓茶的祖父会给我讲一些这节气与节日的由来与典故。70多岁的祖父并不识得太多字,但他惯于扶犁铧的手提起一支毛笔时也能把字写得端正好看。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他同我说,要在冬至的这一天开始写这消寒图的第一笔,一天一笔,将这九九八十一笔写完,便九尽春深。他慈祥微笑的眉目、温暖平和的声音,同最初他教我背会的第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起,留在了我“待春风,思故乡”的心里,成为我一生的风雅和乡愁。
那时还小,不会写字,祖父便教我用颜料染那梅花,一天染一瓣,待这九瓣的九朵梅花染完,便是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日,看到今朝是杏株。”
那时我是多么希望日子快些过去,快快将这一枝素梅点成杏株,我以为时光永恒,我与他们的清平岁月会如年年岁岁的冬至夜一样悠长缓慢,却不知道年华哗哗流过,不闻水声,在今朝的冬日,他们已归去在故乡的田野,化作尘土,守候绿色的麦苗成为金灿灿的丰收。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天涯陌上的小驿站里,我是我故乡那个小村庄回不去的游子。现在我包饺子,吃汤圆,桌上还有一碗赤豆糯米饭,冬至的夜里灯火璀璨,没有呼啸的老北风,没有飘飞的雪花,花猫和大狗留在十多年前的村庄里,隔壁的小胖都长成了清逸俊朗的儿郎,可我还是没有,还是不能,再画完那九九八十一瓣的一枝素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