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请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或第三学段阅读的相关要求,谈谈你的做法和体会。
【选手解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和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初步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的做法是: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创造者。所以,我们要通过班级阅读、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读书会,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第二,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第三,引领学生不光读好一篇文章,还要在课内习得方法,到课外去运用。用课上学习的方法,到课外去读整本的书。在读书中生活,让读书使生活更美好。
【专家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的量。教师掌握这样的差别后,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时就有了很好的根据。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首先是多读书,是一个量的要求;好读书讲的是一种习惯和读书的兴趣;读好书是说读书的质量;读整本的书是对读书的立体深度的理解。教师在引领学生读好书,并进入阅读的美妙世界时,不要过多地约束规范学生,要使学生的阅读有自由度,有选择度。不同的学生兴趣不同,他们都要读40万字的课外书,有的学生侧重科幻类书籍,有的学生偏爱生活类书籍,有的喜欢战争类等,教师都要鼓励。只有从广阔的阅读领域中汲取营养,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阅读量逐渐自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立体的,彰显着阅读个性。
某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谈谈你对这种识字教学的认识。
【选手解答】识字教学要讲究识字的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认少写。案例中的“买”和“卖”、“燥”和“躁”字形相近,学生理解会有困难,教师通过编顺口溜的识字方法,在形象直观的识字环境中,帮助学生区分生字的字形差别,有利于记住生字。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多创设有趣的识字游戏、轻松的识字氛围,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这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
【专家点评】你的回答很好,但我认为识字教学核心的问题是利用学生的联想功能,在语境中识字。其次,把握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突破识字中字形的难点。
某老师常常边板书,边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导学生写字,下面是该老师边板书“林”字边说的话,请你对此作简要评述。
“我喜欢你,真的,很喜欢你。喜欢和你挨在一起,肩靠着肩,好像没有距离。我悄悄地折起手臂,你可以靠过来,再靠过来一点都可以。就像‘林’字,左边的‘木’懂得避让右边的‘木’,这样才好看。”
【选手解答】我仿佛看见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识字教学通常较为枯燥。而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把写字的要领编成诗一般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林”字的书写特点,“我悄悄地折起手臂,你可以靠过来,再靠过来一点都可以。就像‘林’字,左边的‘木’懂得避让右边的‘木’,这样才好看。教师把德育的教育融入其中,你让让我,我让让你,字也写得好看了。在生活中,你让让我,我让让你,人与人之间也和谐了。这是一位有心的教师,他的写字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专家点评】低年级教师用拟人的办法指导学生书写“林”字,既生动又亲切,学生很快记住了书写“林”字 的要领,懂得了避让的写字原则,但是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用拟人的方法,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办法。正如我们所说的“教有方法,教无定法”。
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有个小朋友在作文里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语文老师批改到这里,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儿童天真、幼稚,写出这样的话,是可以原谅的,不必苛求他们。请你点评这一案例。
【选手解答】教师站在学生角度,保留学生的童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师在批改时要珍视学生表达的热情,只要学生乐于表达,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专家点评】我同意选手的回答,但我认为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阿姨都是女的。”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分不是很清楚。成年人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时能说出概念的内涵,但说不出概念的外延;有时说出概念的外延,但说不出概念的内涵。学生说:“阿姨是女的。”他认为阿姨与自己的妈妈是同一辈人,忽略了阿姨的性别。但教师要允许学生经历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概念内涵里包含了认知性别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阿姨是女的”其内涵包括两点意思:一、阿姨和自己的妈妈是同辈。二、告诉学生阿姨都是女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这样的训练,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鼓励的同时,要加以纠正和规范,使正确的文本语言作为教学的目标。
某校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骂同学,以致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该同学门门功课挂红灯,老师多次教育,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不过,他百米比赛速度超人,在校运动会上,他连续两年获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选手解答】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后进生在班级里是弱势群体,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可塑性都是非常大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如案例中的学生获得百米赛跑冠军,如果教师经常给他树立信心,他就能找回自信,在各个方面获得进步。我教的学生中不乏这样的学生,我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去感化他们,从不歧视他们,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专家点评】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是发现积极因素。国际上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的潜能。这位学生属于运动智能特别发达,属于可造之才。
请看下面两幅图及“画面说明”,谈谈如何发展儿童的“天性”。
[图一][图二]
画面说明:
图一:曾经,女孩子们流行跳橡皮筋。两人各持一头,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跳出各种花样来。轮流比赛,看谁跳得时间长。
图二:牌子上分别写着武术班、二胡班、钢琴班、吉他班、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写作班……这是当今流行的现象。
【选手解答】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束缚,负担很重。我们要运用现代理念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获得广阔的空间,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在特长班里没有经历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乐趣。教师在培养儿童天性方面,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泛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其次,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从课余生活中习得乐趣,从中获得收获。
【专家点评】课余的生活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支配。我认为,不提倡课余时间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学生又进入学习的紧张状态。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给学生玩的空间,学生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唐代柳宗元有一篇寓言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讲到驼子种果树能顺木之性,这点对于我们从事儿童教育是非常有启发的。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选手解答】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语文更需要实践,依据课本,通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读、说、看、写、想,去感受文本的内涵,感知文本,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如果说按规矩学习,规矩多半是人定出来的,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广阔的空间去,处处都是语文,处处都是学语文之地,处处都是实践之地。
【专家点评】老师对于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回答正确、清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语文的本真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选手解答、专家点评由范曙晖根据录像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选手解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和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初步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的做法是: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创造者。所以,我们要通过班级阅读、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读书会,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第二,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第三,引领学生不光读好一篇文章,还要在课内习得方法,到课外去运用。用课上学习的方法,到课外去读整本的书。在读书中生活,让读书使生活更美好。
【专家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的量。教师掌握这样的差别后,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时就有了很好的根据。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首先是多读书,是一个量的要求;好读书讲的是一种习惯和读书的兴趣;读好书是说读书的质量;读整本的书是对读书的立体深度的理解。教师在引领学生读好书,并进入阅读的美妙世界时,不要过多地约束规范学生,要使学生的阅读有自由度,有选择度。不同的学生兴趣不同,他们都要读40万字的课外书,有的学生侧重科幻类书籍,有的学生偏爱生活类书籍,有的喜欢战争类等,教师都要鼓励。只有从广阔的阅读领域中汲取营养,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阅读量逐渐自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立体的,彰显着阅读个性。
某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谈谈你对这种识字教学的认识。
【选手解答】识字教学要讲究识字的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认少写。案例中的“买”和“卖”、“燥”和“躁”字形相近,学生理解会有困难,教师通过编顺口溜的识字方法,在形象直观的识字环境中,帮助学生区分生字的字形差别,有利于记住生字。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多创设有趣的识字游戏、轻松的识字氛围,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这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
【专家点评】你的回答很好,但我认为识字教学核心的问题是利用学生的联想功能,在语境中识字。其次,把握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突破识字中字形的难点。
某老师常常边板书,边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导学生写字,下面是该老师边板书“林”字边说的话,请你对此作简要评述。
“我喜欢你,真的,很喜欢你。喜欢和你挨在一起,肩靠着肩,好像没有距离。我悄悄地折起手臂,你可以靠过来,再靠过来一点都可以。就像‘林’字,左边的‘木’懂得避让右边的‘木’,这样才好看。”
【选手解答】我仿佛看见一位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识字教学通常较为枯燥。而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把写字的要领编成诗一般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林”字的书写特点,“我悄悄地折起手臂,你可以靠过来,再靠过来一点都可以。就像‘林’字,左边的‘木’懂得避让右边的‘木’,这样才好看。教师把德育的教育融入其中,你让让我,我让让你,字也写得好看了。在生活中,你让让我,我让让你,人与人之间也和谐了。这是一位有心的教师,他的写字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专家点评】低年级教师用拟人的办法指导学生书写“林”字,既生动又亲切,学生很快记住了书写“林”字 的要领,懂得了避让的写字原则,但是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用拟人的方法,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办法。正如我们所说的“教有方法,教无定法”。
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有个小朋友在作文里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语文老师批改到这里,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儿童天真、幼稚,写出这样的话,是可以原谅的,不必苛求他们。请你点评这一案例。
【选手解答】教师站在学生角度,保留学生的童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师在批改时要珍视学生表达的热情,只要学生乐于表达,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专家点评】我同意选手的回答,但我认为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阿姨都是女的。”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分不是很清楚。成年人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时能说出概念的内涵,但说不出概念的外延;有时说出概念的外延,但说不出概念的内涵。学生说:“阿姨是女的。”他认为阿姨与自己的妈妈是同一辈人,忽略了阿姨的性别。但教师要允许学生经历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概念内涵里包含了认知性别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阿姨是女的”其内涵包括两点意思:一、阿姨和自己的妈妈是同辈。二、告诉学生阿姨都是女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这样的训练,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鼓励的同时,要加以纠正和规范,使正确的文本语言作为教学的目标。
某校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骂同学,以致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该同学门门功课挂红灯,老师多次教育,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不过,他百米比赛速度超人,在校运动会上,他连续两年获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选手解答】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后进生在班级里是弱势群体,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可塑性都是非常大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如案例中的学生获得百米赛跑冠军,如果教师经常给他树立信心,他就能找回自信,在各个方面获得进步。我教的学生中不乏这样的学生,我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去感化他们,从不歧视他们,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专家点评】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是发现积极因素。国际上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的潜能。这位学生属于运动智能特别发达,属于可造之才。
请看下面两幅图及“画面说明”,谈谈如何发展儿童的“天性”。
画面说明:
图一:曾经,女孩子们流行跳橡皮筋。两人各持一头,其余的人就在中间跳出各种花样来。轮流比赛,看谁跳得时间长。
图二:牌子上分别写着武术班、二胡班、钢琴班、吉他班、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写作班……这是当今流行的现象。
【选手解答】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束缚,负担很重。我们要运用现代理念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获得广阔的空间,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在特长班里没有经历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乐趣。教师在培养儿童天性方面,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泛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其次,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从课余生活中习得乐趣,从中获得收获。
【专家点评】课余的生活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支配。我认为,不提倡课余时间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学生又进入学习的紧张状态。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给学生玩的空间,学生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唐代柳宗元有一篇寓言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讲到驼子种果树能顺木之性,这点对于我们从事儿童教育是非常有启发的。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选手解答】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语文更需要实践,依据课本,通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读、说、看、写、想,去感受文本的内涵,感知文本,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如果说按规矩学习,规矩多半是人定出来的,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广阔的空间去,处处都是语文,处处都是学语文之地,处处都是实践之地。
【专家点评】老师对于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回答正确、清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语文的本真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选手解答、专家点评由范曙晖根据录像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