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数学学习“亮丽”起来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相比,因其本身理性的因素太多,加上一些教师不注意合理选择、运用教育教学的技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故使很多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慢慢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那颗向上的心,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最终发现:充盈学生的“内心体验”,就可以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亮丽”起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一、牵手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亲切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发展世界的工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仍然是“当局者迷”,不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搜索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不善于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可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体会学习数学的至关重要性,让他们首先在认识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我以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一看是他们所熟悉的和喜爱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在课堂上,顿时热情高涨,目光霎时间齐刷刷地集中到了主题图上,收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出示了一些有关“7”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一个星期有7天,爸爸出差4个星期,爸爸一共出差多少天?一盒七巧板有七小块,5盒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小块?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点,6只七星瓢虫身上一共有多少个点……这样一组渗入了生活化信息的习题,让学生的大脑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最终他们都张大了嘴巴好奇地喊到:“哇,没想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7’,真是太神奇了!”此时,他们的内心是最兴奋的,收获知识的同时,更体验到了生活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丝丝快乐。又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我通过让学生计算分段纳税的习题,让他们走进银行,了解存款、贷款的一些信息,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数学这门学科。
  二、组织活动——让学生体悟到数学学习的精彩
  都说“数学是做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要注意做到让学生走进数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从而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更有效地内化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很快就找到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先分别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把圆柱的侧面积和2个底面积加起来就可以了。我对学生的发现加以肯定的同时,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还有更为简捷的计算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小组同学脑袋不由自主地聚到了一起集思广益,他们动手操作起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个别机灵的学生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可以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圆形对折,然后平均分成16份,再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就可以看到“奇迹”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被转化成了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这个大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与底面半径之和。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圆柱的高度和与半径之和。当小组长边演示边讲述自己小组的发现时,学生们的目光高度集中,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演示、讲述完毕,同学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经久不息。那份喜悦、那份激动真是用文字难以形容。
  三、合理评价——让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动力
  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大人如此,更何况是小孩子呢?我们不要一味地责骂学生,而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帮助他们不断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给他们一片快乐的天空,让他们以越来越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在数学作业中,学生抄错数据、漏写、不认真审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过于着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学生只能朝着你所期望的反方向越走越远。此时,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就能收获另一种精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点卡的魔力,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小步子、密台阶的原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轻松、自主、成功地学好数学、爱上数学,我们就得时刻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体验中成长,我深信学生们一定会深深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