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但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依然存在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公共体育教学在大学教学体制中的地位得不到充分认识,进而严重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本文就如何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思路;对策
引言
我国的教学改革是将课程改革作为指导,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同样也是这样,虽然我国众多高校的体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是不能适应时代和改革发展,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不会满足社会要求和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要深入分析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并探索研究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才能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把握好。
一、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和路径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也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为了顺应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1]。但是在实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体育课程改革观念不明确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体育课程的教育不怎么重视,这就让众多高校在制定和开展体育教学目标、计划、科研和档案等多方面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而且一些机制的缺乏也导致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进而让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应付的心态在里面。长久下去,体育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让面对这样的教学体制的学生满意保持对体育的学习兴趣[2]。虽然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逐渐成熟起来,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到相关内容,导致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力不从心,难以提高理想状态中的教学效果。
2、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考核模式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教师仍然在运用传统教学观念和考核模式,教师始终都是以自己为主导,并围绕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并没有重视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辛勤付出的努力和学习态度等,就以篮球项目为例,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接触了篮球,这类学生的打篮球经验比较丰富,所以相对的对篮球的基本动作掌握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接触篮球的学生,尤其是女同学,运动能力相对弱一些,掌握篮球的能力也会较弱,如果在考核中只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那么就有违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了[3]。而且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比较注重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方案的设计,还是缺少些实际操作和应用的研究和改革,带着点空谈和假设的色彩,同时,改革的设计者并没有和具体实施者之间进行练习和沟通,对于很多教育改革成果照搬,让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3、制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合理
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技能性目标上,注重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而忽略了相关体育项目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一味的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只是在体育项目的开始向学生简单的讲述了体育项目的相关规则等,并没有深入的为学生讲解和介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锻炼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掌握技能的良好路径和方法,难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实际意义和保障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情绪,及时给予学生情感抚慰和引导,进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4]。而且大多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制定的,虽然这些经验存在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却缺乏必要科学依据,所以最后导致制定好的教学目标缺乏可测性,从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似十分有条理、有层次,但却只是给出一个发的范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达到那种程度和水平,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具体操作标准,大部分都是依靠体育教师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课程目标的制定[4]。
4、缺乏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上都是和传统体育项目相一致,对于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一些体育项目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再加上体育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的实施,所以有必要对体育新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保证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中既能够完成必修课程的设置,也能完成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设置和指导,进而开发出大学生的潜在能力,这也说明了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二、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1、深入推进改革观念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要让高校改变对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重视和不落实的态度,以及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应该深入推进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观念。也就是要将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以及健康教育等众多方面融入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增加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和反馈,进而促进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发展,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质进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由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工程,而且还需要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实现改革目的[5]。因此,还要改革相应的教育制度,让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也就是为体育课程改革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外部范围。在过去,行政部门主导着教育改革,也正因如此容易让体育课程改革变得狭隘,理论上虽然已经升到一定高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实际效果,所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体育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其改革动力更应该来源于教育内外部的有效结合,也就是将政府主导和教育主体共同实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2、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目标
体育是培养大学生性格、德育和意志力等方面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的让教师传授体育技能,要更加注重贴切大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这也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的设置一定要进行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规划,因为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行设置、积累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设置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选择和中小学课程不一样的体育项目,但也要让体育课程更具有生活化,更接近社会,接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进入社会以后也能够继续进行体育锻炼[3]。 3、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同时在设置体育课程的时候尽量想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走社会资源和校园资源共享的道路,将竞技体育项目和本土特设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学生作为巨大课程资源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公共体育课程的真正主体。同时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和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目标。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全校范围内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评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运动喜好,并从学生的爱好着手,防止出现开设的体育项目不受学生欢迎,进而无法让学校开展相关政策。然后应该加大体育器材的投入,购置完善的运动器材和设备,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5]。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更改传统中死板的三段式教学,让课程变得灵活多变、更具有吸引力,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4、加强建设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想要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让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顺利进行,就需要通过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动力,让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教学和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才能寻求出更多的应对措施,并提出其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峰,赵思博. 我国全日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8:114.
[2]曹原.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阻滞现象研究[J]. 运动,2014,14:9-11.
[3]王公法,罗远标,梁丽凤.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观新思考[J]. 教育论,2014,05:117-119.
[4]陈卓源,曾宪波. 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山大学公共体育课为例[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05:35-39.
[5]王义. 试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超越与缺失[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关键字: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思路;对策
引言
我国的教学改革是将课程改革作为指导,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同样也是这样,虽然我国众多高校的体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是不能适应时代和改革发展,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不会满足社会要求和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要深入分析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并探索研究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才能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把握好。
一、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和路径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也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为了顺应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1]。但是在实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体育课程改革观念不明确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体育课程的教育不怎么重视,这就让众多高校在制定和开展体育教学目标、计划、科研和档案等多方面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而且一些机制的缺乏也导致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进而让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应付的心态在里面。长久下去,体育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让面对这样的教学体制的学生满意保持对体育的学习兴趣[2]。虽然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逐渐成熟起来,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到相关内容,导致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力不从心,难以提高理想状态中的教学效果。
2、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考核模式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教师仍然在运用传统教学观念和考核模式,教师始终都是以自己为主导,并围绕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并没有重视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辛勤付出的努力和学习态度等,就以篮球项目为例,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接触了篮球,这类学生的打篮球经验比较丰富,所以相对的对篮球的基本动作掌握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接触篮球的学生,尤其是女同学,运动能力相对弱一些,掌握篮球的能力也会较弱,如果在考核中只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那么就有违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了[3]。而且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比较注重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方案的设计,还是缺少些实际操作和应用的研究和改革,带着点空谈和假设的色彩,同时,改革的设计者并没有和具体实施者之间进行练习和沟通,对于很多教育改革成果照搬,让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3、制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合理
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技能性目标上,注重学生掌握体育技能,而忽略了相关体育项目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一味的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只是在体育项目的开始向学生简单的讲述了体育项目的相关规则等,并没有深入的为学生讲解和介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锻炼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掌握技能的良好路径和方法,难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实际意义和保障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情绪,及时给予学生情感抚慰和引导,进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4]。而且大多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都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制定的,虽然这些经验存在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却缺乏必要科学依据,所以最后导致制定好的教学目标缺乏可测性,从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似十分有条理、有层次,但却只是给出一个发的范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达到那种程度和水平,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具体操作标准,大部分都是依靠体育教师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课程目标的制定[4]。
4、缺乏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上都是和传统体育项目相一致,对于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一些体育项目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再加上体育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的实施,所以有必要对体育新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保证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中既能够完成必修课程的设置,也能完成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设置和指导,进而开发出大学生的潜在能力,这也说明了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二、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1、深入推进改革观念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要让高校改变对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重视和不落实的态度,以及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应该深入推进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观念。也就是要将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以及健康教育等众多方面融入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增加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和反馈,进而促进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发展,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质进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由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工程,而且还需要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实现改革目的[5]。因此,还要改革相应的教育制度,让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设置,也就是为体育课程改革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外部范围。在过去,行政部门主导着教育改革,也正因如此容易让体育课程改革变得狭隘,理论上虽然已经升到一定高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实际效果,所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体育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其改革动力更应该来源于教育内外部的有效结合,也就是将政府主导和教育主体共同实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2、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目标
体育是培养大学生性格、德育和意志力等方面的主要教育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的让教师传授体育技能,要更加注重贴切大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这也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的设置一定要进行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规划,因为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行设置、积累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设置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可以选择和中小学课程不一样的体育项目,但也要让体育课程更具有生活化,更接近社会,接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进入社会以后也能够继续进行体育锻炼[3]。 3、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同时在设置体育课程的时候尽量想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走社会资源和校园资源共享的道路,将竞技体育项目和本土特设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学生作为巨大课程资源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公共体育课程的真正主体。同时在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和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目标。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全校范围内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评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运动喜好,并从学生的爱好着手,防止出现开设的体育项目不受学生欢迎,进而无法让学校开展相关政策。然后应该加大体育器材的投入,购置完善的运动器材和设备,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5]。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更改传统中死板的三段式教学,让课程变得灵活多变、更具有吸引力,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4、加强建设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想要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让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顺利进行,就需要通过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动力,让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教学和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先要深刻认识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才能寻求出更多的应对措施,并提出其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峰,赵思博. 我国全日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8:114.
[2]曹原.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阻滞现象研究[J]. 运动,2014,14:9-11.
[3]王公法,罗远标,梁丽凤.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观新思考[J]. 教育论,2014,05:117-119.
[4]陈卓源,曾宪波. 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山大学公共体育课为例[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05:35-39.
[5]王义. 试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超越与缺失[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