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决策支持应用系统总体结构图
我国从2005年始建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情况如何?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
我国大陆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个明显阶梯,东邻太平洋,海陆热效应季节性差异特别大,使我国东部和南部成为世界上季风影响最强烈、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造成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长期以来,整治国土、治理水患,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江河治理历来受到重视,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防洪减灾体系已形成
目前,主要江河已初步形成了河道堤防、水库和蓄洪区为一体的防洪工程体系,水旱灾害初步得到控制,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在水文、防汛通信、计算机应用等非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水利行业共建有8600多个水文测站,其中向中央报汛的站点有3100多个;在江河重点河段建立了防汛专用通信线路,在26个重点蓄洪区内初步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水雨情信息处理和洪水预报作业数字化得到加强,大部分省区实现了计算机自动译电和数据管理;大部分重要河段和大中型水库制定了洪水预报方案;在防洪决策支持软件系统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各级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健全和加强。
弥补非工程设施不足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针对非工程设施的不足,在信息采集处理、预报预警、决策支持等方面,着眼于发挥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综合效益和能力而规划建设的减灾工程。建设应急指挥系统是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
持续加强和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不断地投入。非工程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整体规模小、能力不足,尚未形成能为各级政府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所需的信息支持、预警预报、抗旱抢险方案分析制定及决策的支持。因此,迅速完善和提高非工程减灾措施是当前提高我国减灾能力的当务之急。
各级指挥系统同步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形成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体系,制订出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及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是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基础。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一项规模十分庞大、结构复杂、功能全面的系统工程,采用目前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开发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的建设,建成覆盖7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指挥系统,能为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准确做出洪水预报,为防洪调度决策和指挥防洪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手段。
信息采集是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重点,将全面更新改造3100多个中央报汛站测验、报汛设备,满足测验各个水文站设站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或堤防防御标准洪水的需要。实现防洪工程、干旱、洪涝灾害信息的采集将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
建设国家防总到7个流域机构之间的异地视频会商系统,提供卫星信道。改造海河流域永定河洪泛区和小清河分洪区两条微波干线。建设和完善国家防总调度的12个蓄洪区的预警反馈系统。
计算机网络将建设骨干网中央网络中心、7个流域机构网络中心和31个省(区、市)网络中心。
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包括中央系统、流域系统、省(区、市)系统和地(市)系统四级相关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将采用最新计算机技术、水文预测预报模型、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理论,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实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提供各类防汛信息的查询服务手段,及时准确地做出洪水预测预报,制定和评估防洪调度方案,为防汛抗旱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和全过程的支持。
黄淮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气象和水利部门建设相应的天气雷达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系统。
一二期工程进展顺利
国家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立项建设十分重视,2003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11个重点防汛省(区、市)的水情采集系统及相应报汛通信项目、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天气雷达应用系统作为一期工程建设。2005年5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一期工程建成后,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特别重要地区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报汛信息30分钟内汇集到国家防总;建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的洪水预报系统,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提高水情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7大江河重要河段的洪水调度及仿真模拟系统,实时制定和比较洪水调度方案并进行仿真模拟;开展旱情信息采集和实时工情采集试点工作,建立抗旱管理应用系统,监测分析各行政区域的旱情状况,并进行旱情分析、评价。通过系统建设,基本形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的基础平台,实现部分关键业务的现代化。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体系复杂、建设地点分散、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水利部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十分重视,针对工程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要求,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组织网络工程和防汛抗旱指挥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建设。作为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先期建设连接水利部与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4个部直属工程局的计算机骨干网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数据、语音和视频信息交换平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为中央、流域机构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提供了防汛决策会商平台,国家防总依靠该系统每年都多次组织视频会议,部署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在全面指挥调度运用各种防洪工程、组织抗洪抢险,抗御2003年、2007年淮河特大洪涝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软件工程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决策能力和水平,一期工程组织开发水情应用系统、防洪调度应用系统和抗旱管理系统。随着工程的深入开发,一批软件系统已开发完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国汛旱情监视、洪水预报、防汛会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平台。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补充完善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工情和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优化提高信息传输网络,提高信息汇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完善数据库数据源建设为依托,扩充和提高气象雷达应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旱情分析评估、遥感信息应用以及其他决策支持应用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扩展和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异地视频、语音等会商能力;构建完整、高效、安全的防洪抗旱决策支撑体系;实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同时,根据当前防汛抗旱减灾实际需要,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