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陌生的风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易老师,您好!您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带给大家很深的思考,很多老师都非常认可,崔峦老师也曾在本刊对您的课进行过点评,并对您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进行了推介。您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陌生化教学”吗?
  易志军:其实,从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中世纪意大利马佐尼的美学理论及德国黑格尔的美学,再到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语言艺术学里的正式提出,最后广泛应用于戏剧学、文学与美学创作……可以说,“陌生化”这个概念本身是不陌生的,它源远流长,滥觞已久。通俗点来说,“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这一方法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颇有启示意义。如果借用 “陌生化”原理,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时常能出新、出奇,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品质,引领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至于什么叫“陌生化教学”,我想暂且可以这样定义:灵活运用陌生化艺术,遵循教学规律、服务于高效优质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
  记者:据了解,您一直在倡导并努力践行着“陌生化教学”,并带领着您的工作室团队以“语文教学‘微创新’”为主线,尝试着在教学视角、教学方法、文本解读等方面推陈出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怎样的经历让您有了这样的选择呢?
  易志军:记得2012年,两年一届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全国小语界全面展开,我以一节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教学有幸通过了两轮选拔,准备参加市级的选拔。虽然前面几关能顺利通过,但是细细回忆这节课,感觉始终有点隔靴搔痒,上得“不痛快”,学生也学得“不尽兴”。我深知,这样的感觉很可怕,是很难“过五关斩六将”走向更高的赛场的。于是,我打开上课录像,反复看,反复想,终于发现了问题。
  起初我认为,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接触难读、难懂,对于教师而言,也难教。于是,在备课初期,我脑海里就两个字——“扎实”: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让学生“说说初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帮助学生划分停顿,指导学生一字一词地理解,再一句一句地说意思。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整篇文章的情趣被我教得荡然无存,而且学生也学得毫无兴趣。
  后来,我做了一项试验。我分别找了四年级的两个班(比赛要求选择比教材低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直接把课文发给他们,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读上三遍之后自己说意思。意外的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基本能说出个七八成。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都是“熟悉惹的祸”。虽然于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学习文言文。但是,在全国读经典、诵经典的热潮下,不少学生其实早就接触过文言文,很多学生甚至都能背上几段《论语》《三字经》。对于这篇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之后,理解的难点其实并不是很多。汪国真先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的阅读往往也因“熟”而没了新鲜感,因“熟”而浅尝辄止,因“熟”而导致“不深”,因“熟”而看不到文本内蕴含的美丽风景。
  于是,我带着全新的教学设计走上了东莞市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赛场。开课不久,我就问:“课前读了很多遍了吧?老师只想问两个问题:文中写了几个人?”学生很快便回答:“两个!”我接着追问:“那么,‘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呢?”“文中的‘君’‘夫子’又是指谁呢?”顿时,学生沉默了。接着,他们开始埋头默读,开始思索圈画,开始热烈讨论。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在一系列新鲜的、始料未及的问题情境下层层深入,直抵文本内核。就是这样的深入,使得学生原本熟悉的文字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引发了思维的冲突,产生了一种令他们感觉新鲜、刺激的“冲击波”,进而重新审视已有的熟悉,在细细的思索中读出恍然大悟来。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对抗熟悉”,要努力将原本遮蔽的教学内容敞亮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建立一种积极的“思维场”。于是,我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的视角,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施,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课后的拓展,我都极力把学生认知世界里那些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把“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时间久了,学生们对学习有了兴趣,阅读有了深度,在紧张而又愉悦、新鲜而又生动的课堂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高品位阅读。这就是我的“陌生化教学”。
  记者:您刚才说,都是“熟悉惹的祸”,如此说来,就是“熟而难教”了。可是,我们不是倡导要课前预习吗?既然预习了,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易志军:我说都是“熟悉惹的祸”,并不是说反对预习,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内容基本熟悉时,更需要教师能智慧地处理这种“熟悉”,把这些熟悉的东西暂时“搁置”起来,将看似熟知的语言现象、规律整合挖掘出陌生的信息。这样一来,必定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的脑海里一定会冒出新鲜与别致,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熟悉中读出一点陌生来,从陌生中发现“原来如此”。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还是源于一些实际的教学困境。
  首先,“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难以引发教学活动。
  “无论是要实现教学的意向性,还是要体现教学的双边性,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史经验也已经表明,从来没有无内容的教学。”(石中英《教育哲学》)能够进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很多时候,学生因为课外阅读或者影视作品等渠道,已经接触过这些经典。更多时候,薄薄一本语文书,他们因有了课前的预习,而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主旨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上你再讲时是难以吸引学生的了,毕竟学生已经知道,结局已无悬念。“在所有教学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引起学习意向的问题。教学不再仅仅是指人们必须学习某种东西,更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毕竟,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无从谈起。只有切实满足了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我们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不竭的动力。”(崔允漷《有效教学》)而现实中,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熟视无睹”,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实难引起學生的学习意向,更遑论引发学生的学习投入了,如此一来,是很难引发教学活动的。   其次,“熟而无感”的教学行为难以引导教学活动。
  “有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才真正地展现出了它的实践特点和艺术魅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具有较强的意向性,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个体性。因为“任何教学行为都不能脱离活动的主体——教师而存在,必然显示出教师的某些个体特性。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行为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裴娣娜《教学论》)。
  所以说,教学行为的这种个体性无疑丰富了教学行为,给了学生新鲜感。然而问题之关键在于,尽管教师的教学行为突破了僵化一致的普遍行为,带有个体鲜明特色,甚至形成迥异的教学风格,但这些教学风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久而久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熟悉的了,是很容易“熟而无感”的,甚至会“熟而生厌”。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那是一次公开教学,我执教《詹天佑》。当时我正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学生似乎也比较“配合”地听着。正当讲到“课文是如何写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时,我发现坐在前面的一个女生低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
  我不解地问:“你在找什么呀?好好听讲啊!”
  学生说:“老师,我在找尺子,准备画线。”
  我说:“我还没说要画线呀,就算要画,你桌子上不是有一把尺子吗?”
  学生的回答让我非常尴尬:“老师,我的这把尺子只能画直线,通常你让我们找‘杰出’和‘爱国’的内容,肯定是一部分内容画直线,一部分内容画波浪线。我的另一把尺子可以画波浪线。”
  我尴尬地立在那儿,挤出了一句“好吧”。
  明显可见,学生对我的教学习惯,因为相处日久,早已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原因也很简单,通常来说,人都有喜新厌旧之心理,太熟悉的东西是很难引发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的,纵使是非常好的,也会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面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学生对其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教学的语言、动作都非常熟悉。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惯性化和学习上的倦怠感。
  最后,“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难以取得教学实效。
  记得自己在拜读石中英教授《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时,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如一篇文章,学生因事先看过或从各种渠道接触过,所以对其有那么一个“前阅读理解”,这个“前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阅读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它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要么它成为促进阅读理解的一种推动力,要么成为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阻力。后者往往屡见不鲜,“熟而不深”,即后者中常见的一种。
  什么是“熟而不深”?很简单,就是学生觉得对课文很熟,于是浅尝辄止,不能更热情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自己的阅读深度,更好地思考与理解。事实上,学生以为的“熟”只是原有阅读理解的延伸,教师要教的却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提升。可是“熟而不深”带入教学中,就构成一种“梗阻”,导致教学实效打了折扣。
  无论是“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还是“熟而无感”的教学行为,抑或是“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都与“熟悉”相伴而生。所以,以“陌生”对抗“熟悉”,才能改变“熟而难教”的窘境。
  记者:您能举例说说,“陌生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吗?
  易志军:我主要是从教学视角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来研究“陌生化教学”的,归纳出了4种教学视角、12种教学方式。比如有一种名为“欲擒故纵”的教学方式:
  在一次生字词的教学中,我把全文的生字都呈现在大屏幕上,说:“同学们,这些生字当中,有一个字打错了,你们能快速找出来吗?”
  学生先是瞪大眼睛,逐一检查屏幕上的每一个字,然后又对照课本上的生字表伸出手指头再次核查,最后还是未果。
  當全体学生面面相觑时,我说:“其实,屏幕上并没有错别字。不过呀,刚才大家都非常认真观察了每一个字的字形,相信你们都已经把这些生字牢牢地刻在心中了。”
  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地“哎”了一声,但又心甘情愿地被老师“欺骗”,接下来的听写也证实,他们全会了。
  关于生字词教学,我们往往会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字形,关注一些易错字的笔画。但事实上,真的所有学生都在听老师的提醒吗?刚才的这个教学片段,我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其效果显而易见。以上教学片段,主要是指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我们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还有很多方法是指向学生阅读的品质、阅读的深度和效率的。
  记者:根据您刚才说的,“陌生化教学”的确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深入、高效地阅读。但是,“陌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日的陌生必定成为明日的熟悉,如何保证课堂时常都是“陌生化”呢?
  易志军:的确,“陌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刚才所举的这些例子或许并不能长期在日常教学中复制,一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计谋”,他们就没有新鲜感了。但是,“陌生”更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对儿童的观照与成全。或者说,教学本应就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才有教学的必要;因为陌生,才有学习的产生;因为陌生,才有交流的可能。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一、创设真实情境,确定想养的宠物  师:课前咱们跟着10班的乐乐,看了学校附近“提姆宠物店”里的小视频。孩子们有的被宠物们呆萌的样子给吸引了,有的对它们的独门绝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出示各种宠物图片)  生:哇……  师:很喜欢吧?如果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宠物店,你最想把什么宠物带回家?  生:(兴奋)我想要一只泰迪犬。  生:鹦鹉鹦鹉,我最喜欢鹦鹉。  生:我想养一只仓鼠。  师:今天我们
【教材简介】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因此,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由低年级的字词学习开始转入句
一天,我上完《草虫的村落》一课,发现很多学生把这两个字写错了:“巷”的下半部分写成了“卷”的下半部分;“熙”的左上角写成了“臣”。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生气:这帮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照着都抄错!然后便想着怎样去“教训”他们。  改完作业,我冷静下来,心里接着琢磨:为什么我刚教的那届学生很少把这两个字写错呢?原因在哪儿?哦,那是因为去年我教这课时,预先知道了孩子们会把这两个字写错,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读写9个生字。  2.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
一、意义: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1.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意义上,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能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不是片面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内容和感受有机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能熟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然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接触课外书前,往往对游戏机和动画片更感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搭建平台,让他们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那么,如何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点燃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
记者:周老师,您从事语文教学20年,所追求的“有质感的语文教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周跃东: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学习是什么?是一种经历。语文学习的经历是什么呢?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这些目的的路径有千万条,“教无定法”。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能否有效创设“学习场”,能否提供宏大的语境,是否能够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这种经
徐新铭是儿童阅读的实践者,用一本本童书给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打开了一扇扇门,让孩子们徜徉于快乐阅读的天地间。他是儿童阅读工程的建构者,早年间热情地发起“快乐阅读”素质行动;2006年,他积极践行“品茗母语芳香,滋养童年幸福”的阅读教育主张;近年来,他通过审视、慎思,继续开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旅程。他是阅读团队的领航者,带领着一群“阅读点灯人”向着诗和远方,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领域不断探索、追求。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识字,正确认读“蒙、喃、味、浓、腾”,借用字源、生活经验等途径巩固“蒙、腾”两个难字的识记。  2.借用绘本插图感知课文内容,读中积累“雾蒙蒙、热腾腾、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短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演一演等方式了解“雾蒙蒙的树林”及“焐得热腾腾”等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好父亲的话,初步感悟父亲爱鸟、知鸟的情意。  3.学习“布白均匀”的写字方法,通过观察、示范、
【设计初想】  小学语文课本中写母爱的文章很多,但写父爱的文章屈指可数。“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厚重的。爸爸是阳光,照耀我们健康成长;爸爸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爸爸是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何不挑选一些关于“爸爸”的绘本,让孩子们感受父爱的不同与伟大呢?  【设计思路】  通过分享七本关于爸爸的绘本 ,让孩子们认识爸爸身上的各种角色,感受绘本中父子间浓浓的亲情,从温馨而美好的故事中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