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行为 推进识字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识字教学成为老师们谈论最多的—个话题。2005年8月,我开始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课改实验。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在反思中,我进行着我的教学。也许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探究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刚开始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识字量增大了。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共有522个,一个学期可利用的教学周数按18周计算,学生平均每天识字7个之多。这确实困难。但我更关注的是哪些教学环节和新课改、新理念相违背、相脱节呢?
  
  反思
  1.朗读教学挤占了识字教学时间。也许,这是许多初次教低年级教师的通病。往往认为讲解、分析课文是主要的、精彩的,是必须交代清楚的;而识字教学是次要的、枯燥的,学生多写几遍就会记住的。识字教学成了课堂结束时的匆匆收尾,却花费大量时间、提大量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感悟原本简简单单的课文。教学着力点的偏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本末倒置。
  2.识字教学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也是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原因之一。对于每课的10多个生字,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记不牢,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去读、去记、去组词、去说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效果却不明显。
  
  对策
  1.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是打基础,必须过好识字关。按照“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低段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讲解要简洁、明快、清楚,切忌太深太繁。
  2.识字教学一定要因文而异,突出重难点,力求一课一得。如《两件宝》这一课中,要求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而这21个生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写“双”字时,第一个“又”捺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指导学生书写。最容易混淆的是“切”和“动”的右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大人的样子切切菜,再动动手、动动脚,教师最后编出口诀:切菜要用刀,活动要出力。其他的生字可由学生自主记,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困惑之二:学生缺乏识字兴趣,缺少识字愿望
  
  反思
  学生感觉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明显表现在爱读课文,一提到识字,就像瘪了的皮球,打不起精神。原因有三:
  1.教学形式单一。每堂课重复三步走:a.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b.出示小黑板,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c.同学们看看该注意哪个字,提醒你的小伙伴。
  2.识字方法太简单,加一加、减一减、数部件、加减替换法重复使用,缺乏新鲜感。
  3.教师对识字方法指导太少,学生的思维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识字成了被动接受。
  
  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插红旗、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字理讲解法。如学习“肚”字时,告诉学生,“月”在左旁和下底时表示肉而非月亮的“月”。以后,学生见到“胳、膊、腿”等字时,也就理解这些表示身体部分的字为什么是月字旁。学习“热”字时,告诉学生四点底表示的是“火”而非“四点水”。学生也就清楚,为什么“热、煮、烈”这些都跟火有关的字都是四点底。
  2.动作演示法。有些字,教师不用讲解,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教“看”字时,请学生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教“办”字时,教师两手一摊,说:“怎么办呢?我的两只手就是‘办’的两点。”教“为”,一手挠头,一手下垂,用不理解的语气说:“为什么呀?”用形体语言告诉学生,“为”和“办”两点位置的不同。
  3.编字谜法。猜字谜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往往记忆深刻。如“十张口”‘叶’;“半个月亮”(胖);“加一半,减一半”(喊);“六十天”(朋);“十八口”(杏)等等。
  4.实物演示法。通过出示实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汉字的奇妙。如学习“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学习“尖”字时,让学生观察削好的铅笔;学习“灭”字时,拿一块玻璃把燃烧的火盖住。
  5.联想法。看到“沙”字,联想到水少而沙现;看到“汗”字,联想到干活累了流汗;看到“怕”字,联想到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
  6.讲故事法。为了区别“午”和“牛”,讲一个学生“我妈妈今天下牛(午)不上班”的笑话。当识字方法被学生掌握并自主创编时,课堂将会灵感迸发、智慧闪烁、情趣无限。
  
  困惑之三:识字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识字吗
  
  反思
  当识字教学步入轨道之后,我又感觉我的课堂教学缺少了点什么。因为,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它应该在快乐识字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应体现人文性。具体表现在注重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注重人文关怀。
  
  对策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得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在教学“让”字时,教师创设情景:在一辆公交车上,上来许多人,你会给谁让座?一个生字教学,渗透了对孩子品德的 教育。有的孩子说,会给老人让座,因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有的孩子说,会给孕妇让座,因为她们站着很吃力;有的说,应该给残疾人让座,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关心……在练习说话时,教师指导孩子学会礼貌待人。生字教学,并不仅仅是音、形、义的教学,它还包括很多,要教师用心发掘、探索。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书写时错误率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困惑着广大一线教师。让我们与课改同行,在教学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摸索,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早上是作文兴趣课,我特意提前步入教室做课前准备,眼见着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有的端着早点,有的背着书包。我意外发现陈建树桌上放着一个小巧别致的纸匣子,眼尖的我发现了端倪,再上前一瞧,只见薄薄的纸层上,两三绿叶中衬着几只蠕动的小生命,显眼极了。“哇,是几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围拢过来的吴薇惊喜地嚷嚷着,结果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学生议论纷纷。  上课了,作文指导训练就是抓住重点,题材是描写人与动物。其实
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内容描述,也是一种精神交流与思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要想规范听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确定听读目标,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时,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一、想象画面读  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把文字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告诉学生:你读什么,眼里就出现相应的画面,就像过电
【理念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由强调预设到促进生成的发展。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等,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生成,那容易使教学漫无目的或偏离航道。因此,我们提出“充分预设下的互动生成”,强调教师备课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把预设的内容分为:  1.“结果呈现型”(预设学生回答的内容)。  2.“思维方向型”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书名: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  作者:童志斌  出版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4491143  定价:59.8元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都以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和学习文言知识等实用取向为主导,甚至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直接降格为文言语法知识和写作技法的解析,严重忽视了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使得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附庸为应试阅读和写作的“套
张赛琴,原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教育”课题组长。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轻松松地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快快乐乐地掌握写作技能,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积极、生动的态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确立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