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识字教学成为老师们谈论最多的—个话题。2005年8月,我开始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课改实验。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时常迷茫。在反思中,我进行着我的教学。也许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用探究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刚开始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识字量增大了。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共有522个,一个学期可利用的教学周数按18周计算,学生平均每天识字7个之多。这确实困难。但我更关注的是哪些教学环节和新课改、新理念相违背、相脱节呢?
反思
1.朗读教学挤占了识字教学时间。也许,这是许多初次教低年级教师的通病。往往认为讲解、分析课文是主要的、精彩的,是必须交代清楚的;而识字教学是次要的、枯燥的,学生多写几遍就会记住的。识字教学成了课堂结束时的匆匆收尾,却花费大量时间、提大量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感悟原本简简单单的课文。教学着力点的偏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本末倒置。
2.识字教学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也是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原因之一。对于每课的10多个生字,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记不牢,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去读、去记、去组词、去说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效果却不明显。
对策
1.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是打基础,必须过好识字关。按照“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低段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讲解要简洁、明快、清楚,切忌太深太繁。
2.识字教学一定要因文而异,突出重难点,力求一课一得。如《两件宝》这一课中,要求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而这21个生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写“双”字时,第一个“又”捺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指导学生书写。最容易混淆的是“切”和“动”的右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大人的样子切切菜,再动动手、动动脚,教师最后编出口诀:切菜要用刀,活动要出力。其他的生字可由学生自主记,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困惑之二:学生缺乏识字兴趣,缺少识字愿望
反思
学生感觉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明显表现在爱读课文,一提到识字,就像瘪了的皮球,打不起精神。原因有三:
1.教学形式单一。每堂课重复三步走:a.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b.出示小黑板,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c.同学们看看该注意哪个字,提醒你的小伙伴。
2.识字方法太简单,加一加、减一减、数部件、加减替换法重复使用,缺乏新鲜感。
3.教师对识字方法指导太少,学生的思维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识字成了被动接受。
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插红旗、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字理讲解法。如学习“肚”字时,告诉学生,“月”在左旁和下底时表示肉而非月亮的“月”。以后,学生见到“胳、膊、腿”等字时,也就理解这些表示身体部分的字为什么是月字旁。学习“热”字时,告诉学生四点底表示的是“火”而非“四点水”。学生也就清楚,为什么“热、煮、烈”这些都跟火有关的字都是四点底。
2.动作演示法。有些字,教师不用讲解,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教“看”字时,请学生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教“办”字时,教师两手一摊,说:“怎么办呢?我的两只手就是‘办’的两点。”教“为”,一手挠头,一手下垂,用不理解的语气说:“为什么呀?”用形体语言告诉学生,“为”和“办”两点位置的不同。
3.编字谜法。猜字谜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往往记忆深刻。如“十张口”‘叶’;“半个月亮”(胖);“加一半,减一半”(喊);“六十天”(朋);“十八口”(杏)等等。
4.实物演示法。通过出示实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汉字的奇妙。如学习“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学习“尖”字时,让学生观察削好的铅笔;学习“灭”字时,拿一块玻璃把燃烧的火盖住。
5.联想法。看到“沙”字,联想到水少而沙现;看到“汗”字,联想到干活累了流汗;看到“怕”字,联想到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
6.讲故事法。为了区别“午”和“牛”,讲一个学生“我妈妈今天下牛(午)不上班”的笑话。当识字方法被学生掌握并自主创编时,课堂将会灵感迸发、智慧闪烁、情趣无限。
困惑之三:识字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识字吗
反思
当识字教学步入轨道之后,我又感觉我的课堂教学缺少了点什么。因为,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它应该在快乐识字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应体现人文性。具体表现在注重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注重人文关怀。
对策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得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在教学“让”字时,教师创设情景:在一辆公交车上,上来许多人,你会给谁让座?一个生字教学,渗透了对孩子品德的 教育。有的孩子说,会给老人让座,因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有的孩子说,会给孕妇让座,因为她们站着很吃力;有的说,应该给残疾人让座,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关心……在练习说话时,教师指导孩子学会礼貌待人。生字教学,并不仅仅是音、形、义的教学,它还包括很多,要教师用心发掘、探索。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书写时错误率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困惑着广大一线教师。让我们与课改同行,在教学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摸索,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成长!
困惑之一: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刚刚开始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完成识字任务。实验教材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识字量增大了。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共有522个,一个学期可利用的教学周数按18周计算,学生平均每天识字7个之多。这确实困难。但我更关注的是哪些教学环节和新课改、新理念相违背、相脱节呢?
反思
1.朗读教学挤占了识字教学时间。也许,这是许多初次教低年级教师的通病。往往认为讲解、分析课文是主要的、精彩的,是必须交代清楚的;而识字教学是次要的、枯燥的,学生多写几遍就会记住的。识字教学成了课堂结束时的匆匆收尾,却花费大量时间、提大量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感悟原本简简单单的课文。教学着力点的偏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本末倒置。
2.识字教学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也是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原因之一。对于每课的10多个生字,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记不牢,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去读、去记、去组词、去说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效果却不明显。
对策
1.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是打基础,必须过好识字关。按照“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低段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讲解要简洁、明快、清楚,切忌太深太繁。
2.识字教学一定要因文而异,突出重难点,力求一课一得。如《两件宝》这一课中,要求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而这21个生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写“双”字时,第一个“又”捺变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指导学生书写。最容易混淆的是“切”和“动”的右边,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大人的样子切切菜,再动动手、动动脚,教师最后编出口诀:切菜要用刀,活动要出力。其他的生字可由学生自主记,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困惑之二:学生缺乏识字兴趣,缺少识字愿望
反思
学生感觉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明显表现在爱读课文,一提到识字,就像瘪了的皮球,打不起精神。原因有三:
1.教学形式单一。每堂课重复三步走:a.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b.出示小黑板,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c.同学们看看该注意哪个字,提醒你的小伙伴。
2.识字方法太简单,加一加、减一减、数部件、加减替换法重复使用,缺乏新鲜感。
3.教师对识字方法指导太少,学生的思维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识字成了被动接受。
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插红旗、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记。
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字理讲解法。如学习“肚”字时,告诉学生,“月”在左旁和下底时表示肉而非月亮的“月”。以后,学生见到“胳、膊、腿”等字时,也就理解这些表示身体部分的字为什么是月字旁。学习“热”字时,告诉学生四点底表示的是“火”而非“四点水”。学生也就清楚,为什么“热、煮、烈”这些都跟火有关的字都是四点底。
2.动作演示法。有些字,教师不用讲解,一个动作就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教“看”字时,请学生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教“办”字时,教师两手一摊,说:“怎么办呢?我的两只手就是‘办’的两点。”教“为”,一手挠头,一手下垂,用不理解的语气说:“为什么呀?”用形体语言告诉学生,“为”和“办”两点位置的不同。
3.编字谜法。猜字谜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往往记忆深刻。如“十张口”‘叶’;“半个月亮”(胖);“加一半,减一半”(喊);“六十天”(朋);“十八口”(杏)等等。
4.实物演示法。通过出示实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汉字的奇妙。如学习“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学习“尖”字时,让学生观察削好的铅笔;学习“灭”字时,拿一块玻璃把燃烧的火盖住。
5.联想法。看到“沙”字,联想到水少而沙现;看到“汗”字,联想到干活累了流汗;看到“怕”字,联想到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
6.讲故事法。为了区别“午”和“牛”,讲一个学生“我妈妈今天下牛(午)不上班”的笑话。当识字方法被学生掌握并自主创编时,课堂将会灵感迸发、智慧闪烁、情趣无限。
困惑之三:识字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识字吗
反思
当识字教学步入轨道之后,我又感觉我的课堂教学缺少了点什么。因为,识字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它应该在快乐识字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应体现人文性。具体表现在注重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语交际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注重人文关怀。
对策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得到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在教学“让”字时,教师创设情景:在一辆公交车上,上来许多人,你会给谁让座?一个生字教学,渗透了对孩子品德的 教育。有的孩子说,会给老人让座,因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有的孩子说,会给孕妇让座,因为她们站着很吃力;有的说,应该给残疾人让座,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关心……在练习说话时,教师指导孩子学会礼貌待人。生字教学,并不仅仅是音、形、义的教学,它还包括很多,要教师用心发掘、探索。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书写时错误率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困惑着广大一线教师。让我们与课改同行,在教学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摸索,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