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方法;语文
【中图分类号】 G42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138-01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误。面对教学中的失误,巧妙地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资源,不也是不失为一种教学智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的第三段突出表达了作者痛失父亲的悲伤心情,执教教师把这个自然段预设为朗读的重点段。为了使学生亲近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到作者痛失父亲后的悲伤,感受到作者对“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呐喊,还把这一段文字内容制作成了课件。上课后,首先复习第一课学习过的内容,接着教师便向学生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划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谈体会。于是全班学生轻声的读起来。几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发言。他们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谈这样读的理由,教师相机进行朗读的示范和点拨。之后,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文中不同的音律与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要求学生看着这一段的课件再朗读。当这段话的课件出现后,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屏幕上的这段话多了一个逗号。”课文中的内容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盯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课件中的这句话却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教师与同学们马上看书,这位教师脸红了,盯着课件看了一会儿,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全体学生说:谢谢你!同学。由于我的粗心,这句话在写的时候加了一个逗号。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认真地读读,请同学们细心体会原句与课件上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开始读书)读完之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
生1:课文里就没有这个逗号。读的时候在“现在”的后面稍停顿一下,就能读出雷利失去爸爸的悲痛的心情。
师:有依据,有体会。
生2:有了这个逗号后,朗读时停顿的时间会更长一些,更能表达雷利的悲痛心情,我想雷利一定是一边写信一边流泪的。在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就哭得很伤心,话都说不出来了。加上这个逗号好。师:你的体会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体会到了雷利痛失爸爸的心情的。
生3:不加逗号同样可以读出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的心情。因为选作课文时已有改动。在“现在”的后面加一条“”就可以读得慢一点,声音低一点,也同样可以读出雷利失去亲爱的父亲的悲痛之情的。
师:读书十分认真,除了读文章,连文章外的说明文字也读。你会读书呀!
师:通过对比读,同学们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看看谁读得更像雷利。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个“,”是教师的失误,同时也是教学预设外出现的教学资源,笔者及时捕捉到了,充分利用它,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读读——品品——读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体验,真正把句子读懂读透,真正读出句子所蕴涵的情感。更是把语感的培养富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既臧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这样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示停顿,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一定会认真运用的。通过比较读句子,探寻异同,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所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情感,体悟到了儿子失去父亲的悲伤,课堂在自然中走向生成。通过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实现了课堂的群体生成。对于教师的“误读”、“误写”,教师也要及时捕捉,让学生在疑问中探寻,在对比中体验,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挖掘错误的“亮点”,课堂就会独立思考、个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使“误写”、“误写”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4-0138-01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误。面对教学中的失误,巧妙地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资源,不也是不失为一种教学智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的第三段突出表达了作者痛失父亲的悲伤心情,执教教师把这个自然段预设为朗读的重点段。为了使学生亲近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到作者痛失父亲后的悲伤,感受到作者对“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呐喊,还把这一段文字内容制作成了课件。上课后,首先复习第一课学习过的内容,接着教师便向学生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划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谈体会。于是全班学生轻声的读起来。几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发言。他们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谈这样读的理由,教师相机进行朗读的示范和点拨。之后,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文中不同的音律与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要求学生看着这一段的课件再朗读。当这段话的课件出现后,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屏幕上的这段话多了一个逗号。”课文中的内容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盯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课件中的这句话却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教师与同学们马上看书,这位教师脸红了,盯着课件看了一会儿,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全体学生说:谢谢你!同学。由于我的粗心,这句话在写的时候加了一个逗号。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认真地读读,请同学们细心体会原句与课件上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开始读书)读完之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
生1:课文里就没有这个逗号。读的时候在“现在”的后面稍停顿一下,就能读出雷利失去爸爸的悲痛的心情。
师:有依据,有体会。
生2:有了这个逗号后,朗读时停顿的时间会更长一些,更能表达雷利的悲痛心情,我想雷利一定是一边写信一边流泪的。在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就哭得很伤心,话都说不出来了。加上这个逗号好。师:你的体会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体会到了雷利痛失爸爸的心情的。
生3:不加逗号同样可以读出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的心情。因为选作课文时已有改动。在“现在”的后面加一条“”就可以读得慢一点,声音低一点,也同样可以读出雷利失去亲爱的父亲的悲痛之情的。
师:读书十分认真,除了读文章,连文章外的说明文字也读。你会读书呀!
师:通过对比读,同学们说出自己不同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看看谁读得更像雷利。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个“,”是教师的失误,同时也是教学预设外出现的教学资源,笔者及时捕捉到了,充分利用它,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读读——品品——读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体验,真正把句子读懂读透,真正读出句子所蕴涵的情感。更是把语感的培养富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既臧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这样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示停顿,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一定会认真运用的。通过比较读句子,探寻异同,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所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情感,体悟到了儿子失去父亲的悲伤,课堂在自然中走向生成。通过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实现了课堂的群体生成。对于教师的“误读”、“误写”,教师也要及时捕捉,让学生在疑问中探寻,在对比中体验,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挖掘错误的“亮点”,课堂就会独立思考、个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使“误写”、“误写”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