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调研课题《高等教育机会放现象研究》(编号SKL—2013-2664)阶段性成果。
【摘要】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教育机会的放弃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机会利用和机会放弃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契机,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机会选择 机会放弃
一项上万人参与的关于高等教育机会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而感叹学无所用的不仅仅是专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硕士、博士。对于高等教育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悖论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众的重视。在教育取得辉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向教育资源和机会获取和利用的方向演变的不利趋势,教育机会供给量与教育机会利用率不平等呈现共增长之态。
一、高等教育放弃的涵义
高等机会放弃指的是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条件下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状况或者家庭背景等复杂因素下对之做出放弃行为。他们往往通过出国、自主招生或者外出打工等形式来弥补高等教育缺失带来的人生失衡感,一般可以归类为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两种形式。
二、高等教育机会放弃的两种形式
(一)被动放弃---高等院校的收费制度
1997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收费制度上进行“并轨”,开始实行全面收费制度。此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费水平迅速上涨,学费占居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学费的快速上涨有可能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
1.对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是出于公平的需要,受益者至少应该承担部分的成本。因为所谓“免费”或“低费”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由全体公民付费,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因此而充分受益。此外,不少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受益人大多是来自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这些家庭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支付学费,学费水平的高低对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的入学行为影响很小。但是在面对高等教育机会权利的使用和机会的选择问题上很多学生和都望而却步,高额学费带来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最终驱使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一行为。
2.学费上涨与资助状况
就中国而言,1996~200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学费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扣除物价因素),而2008~2010学费增长率更是高达44%。而同期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则远低于这一水平,这导致根据可比价格计算的学费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学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比例由1996年的68.6%飙升到177.6%,学费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则由1996年的37.0%上升到77.3%。学费的上涨给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所带来的压力是实质性的。
(二)主动放弃—基于现实和功利主义视角
2011年6月7日全国933万考生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与此同时,45名曾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拒绝教育部请他们参加高考召唤的学生,成为焦点中的焦点。这45名学生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实验班,他们在3月1日经过学校的自主考试被录取。基于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失望,他们选择了新的途径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方向。
1.海外留學。国内留学低龄化的现象早已有目共睹,他们当中既有成绩上佳能力超群、只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好学生;也有迫于国内强大升学压力、希冀到国外镀金的普通孩子;他们避开了高考的指挥棒,也拒绝了国内的高校。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呈爆炸式增长,2008~2010年,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17.98万,22.93万和28.47万,同比增长24.43%,27.53%,24.16%。根据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局2011年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统计,2010~2011年度,中国在美国的入学人数已达到15.8万,连续两年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约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其中本科生56976人,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43%。2011年,报考托福的考生中,18岁以下的考生比例增长了一倍多。
2.自主招生。尽管目前国内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求被录取的学生继续参加高考,但录取在前高考在后,有了各高校自行拟题的笔试加面试综合成绩,高考这个统一标准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早在2009年,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就多次呼吁:让自主招生的学生免予高考。自主招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事物正处于不断摸索和探寻的过程之中。
3.外出打工。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重庆一个地区竟然就有上万名考生放弃了高考的权利,选择外出打工或务农,四川省有多少,全国有多少,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大学无用论背后折射出学生更多的无奈和辛酸。
三、结语
人们对待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与放弃之间的演变过程,这既是一个行为选择上的转变,更是一个人心理过程上的艰难挣扎过程,高等教育的价值成为制约他们做出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高等教育的价值被取舍的主要依据在于能否为大学生带来切身的实际效用。传统观念认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让他们有个好前途。这种观念是从上世纪“精英教育”一路延续下来,它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阶段,对大学价值的评价标准更侧重功用,简单而实际。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出之间如何定位,产品的培养模式、规格以及最后的成品,最终让什么样的产品流出社会,体现出大学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均等[J]中国社会科学
[3]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R].教育部和OECD联合主办“高等教育发展与财政政策国际研讨会”工作论文,北京
作者简介:李静(1981-),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管理学。
【摘要】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教育机会的放弃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机会利用和机会放弃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契机,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机会选择 机会放弃
一项上万人参与的关于高等教育机会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而感叹学无所用的不仅仅是专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硕士、博士。对于高等教育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悖论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众的重视。在教育取得辉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向教育资源和机会获取和利用的方向演变的不利趋势,教育机会供给量与教育机会利用率不平等呈现共增长之态。
一、高等教育放弃的涵义
高等机会放弃指的是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条件下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状况或者家庭背景等复杂因素下对之做出放弃行为。他们往往通过出国、自主招生或者外出打工等形式来弥补高等教育缺失带来的人生失衡感,一般可以归类为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两种形式。
二、高等教育机会放弃的两种形式
(一)被动放弃---高等院校的收费制度
1997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收费制度上进行“并轨”,开始实行全面收费制度。此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费水平迅速上涨,学费占居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学费的快速上涨有可能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
1.对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是出于公平的需要,受益者至少应该承担部分的成本。因为所谓“免费”或“低费”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由全体公民付费,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因此而充分受益。此外,不少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受益人大多是来自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这些家庭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支付学费,学费水平的高低对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的入学行为影响很小。但是在面对高等教育机会权利的使用和机会的选择问题上很多学生和都望而却步,高额学费带来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最终驱使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一行为。
2.学费上涨与资助状况
就中国而言,1996~200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学费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扣除物价因素),而2008~2010学费增长率更是高达44%。而同期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则远低于这一水平,这导致根据可比价格计算的学费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学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比例由1996年的68.6%飙升到177.6%,学费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则由1996年的37.0%上升到77.3%。学费的上涨给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所带来的压力是实质性的。
(二)主动放弃—基于现实和功利主义视角
2011年6月7日全国933万考生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与此同时,45名曾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拒绝教育部请他们参加高考召唤的学生,成为焦点中的焦点。这45名学生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实验班,他们在3月1日经过学校的自主考试被录取。基于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失望,他们选择了新的途径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方向。
1.海外留學。国内留学低龄化的现象早已有目共睹,他们当中既有成绩上佳能力超群、只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好学生;也有迫于国内强大升学压力、希冀到国外镀金的普通孩子;他们避开了高考的指挥棒,也拒绝了国内的高校。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开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呈爆炸式增长,2008~2010年,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是17.98万,22.93万和28.47万,同比增长24.43%,27.53%,24.16%。根据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局2011年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统计,2010~2011年度,中国在美国的入学人数已达到15.8万,连续两年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约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其中本科生56976人,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43%。2011年,报考托福的考生中,18岁以下的考生比例增长了一倍多。
2.自主招生。尽管目前国内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求被录取的学生继续参加高考,但录取在前高考在后,有了各高校自行拟题的笔试加面试综合成绩,高考这个统一标准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早在2009年,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就多次呼吁:让自主招生的学生免予高考。自主招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事物正处于不断摸索和探寻的过程之中。
3.外出打工。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重庆一个地区竟然就有上万名考生放弃了高考的权利,选择外出打工或务农,四川省有多少,全国有多少,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大学无用论背后折射出学生更多的无奈和辛酸。
三、结语
人们对待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与放弃之间的演变过程,这既是一个行为选择上的转变,更是一个人心理过程上的艰难挣扎过程,高等教育的价值成为制约他们做出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高等教育的价值被取舍的主要依据在于能否为大学生带来切身的实际效用。传统观念认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让他们有个好前途。这种观念是从上世纪“精英教育”一路延续下来,它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阶段,对大学价值的评价标准更侧重功用,简单而实际。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出之间如何定位,产品的培养模式、规格以及最后的成品,最终让什么样的产品流出社会,体现出大学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均等[J]中国社会科学
[3]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R].教育部和OECD联合主办“高等教育发展与财政政策国际研讨会”工作论文,北京
作者简介:李静(1981-),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