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生活化 语言教学交际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ea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那么究竟如何设计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呢?笔者认为,任务一般围绕教材内容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来设计,任务内容要紧扣教材,把课本中的关键内容变为学生想说的话,问题情景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围绕生活情景设计的任务,模拟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语言教学交际化,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任务设计的重点是解决交际问题。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学内容知识性目的的同时,应明确教学内容的运用性目的;其次从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适合的任务,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和教学因素调整任务,并设计出具体的运用任务;再检查所设计的任务是否符合真实任务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对任务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使任务活动更符合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英语教材,尝试着设计了以下几种“任务”:
  
  一、猜测性任务设计
  
  猜谜是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智力活动。如在教学There be结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课前把几种物品装进一个袋子中,学生看到这个装满东西的袋子时,好奇心顿生。于是,我就说:“Please guess what’s in my bag? If you are right,you’ll get it/them.”学生起劲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问起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们不仅操练了重点句型,Is there...? Yes, there is. / No, thereisn’t.Are there...? 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而且通过适时的表扬,让学生在猜测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
  
  二、调查性任务设计
  
  中学生求知欲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的对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调查性任务的设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例如教七年级(下)关于学习询问职业、工作场所和交通方式等的习惯用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调查性任务:
  
  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相互询问其父母的有关情况,并将询问结果填入表格。调查结束后,学生根据一位好朋友的情况写一篇短文,这样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和巩固了有关职业、工作场所和交通方式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交际能力,同时因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说英语和用英语的积极性。
  
  三、采访性任务设计
  
  中学生很喜欢模仿电视台记者采访别人,根据这一特点设计采访性任务,既能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又能很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讲授九年级Lesson 26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后,我设计了一个采访任务,教师先给学生提供收集材料的样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爱好、日常生活等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分别为记者、采访对象、记录员,采用问答形式进行采访,以获取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各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介绍某名人的短文,之后评出最佳采访小组,这达到了学习有关词汇和句型,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实际性任务设计
  
  语言源于生活,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语言才会绽放它的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出发设计任务,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下)中关于购物的学习可以设计模拟商场这样一个任务:先布置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一家商店,并记录部分商品的价格,然后把教室布置成商场的模样,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最后全班评判。通过在仿真环境中交际,复习和巩固了有关购物的词汇和句型,学会了用英语购物,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堂 “活”起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模式教学,任务的难度、层次较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较难控制,因此教学中,不能坐等或照搬现成的课堂教学任务活动,而应积极地学习研究并运用任务型教学理论,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以往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方法,灵活地选择、开发和运用任务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完善。
  (责编 黄 晓)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鉴赏诗歌中,首先借助景物可以描摹图景;其次借助景物可以体味意境;再次借助景物理解表达技巧;最后,借助景物把握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 意象 图景 意境 技巧 情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在鉴赏诗歌中不可忽视。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诸多诗人对景物情有独钟,景物也就成了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认为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
【摘 要】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要解决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应增强文体意识,细化、深化文章具体内容,加强段落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水平。作文系统化训练十分必要。  【关键词】 作文 训练 系统 有序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不少语文老师赞同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的说法。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痛
批语是学生作文最直接最重要的反馈信息。从批语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成败得失,可以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因而批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行文效果。  教语文二十余年,给学生写了二十余年的批语,其间的苦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细作总结,还是有几点体会的。    一、好的批语当如习习春风撩拨学子心怀,是学生写作的动力之源    为了使学生保持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就应当利用批语做些鼓励工作。我曾以
老叔去見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陈教授。见面后,陈教授和老叔聊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
一直以来,我的语文课都选择带有一定思维色彩的教学形式,但一直不受好评。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再是从小学至初中都在进行的、有关“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辨的课堂,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他们稚嫩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思考而灵动丰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辨教学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发挥优势,以人为本是
历史长廊中的人物都很聪明,懂得利用谐音、谐义、谐形的方法来劝诫和警告别人。现在,你了解直谐法了吗?  找一找,下面哪些谜语能用直谐法来猜呢?  1.增加十两(打一城市名)  2.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  3.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  4.72小时(打一字)  5.左看是马,右看是猪,非猪非马,实在可怕(打一字)  6.上面能产粮,下面能盖房,上下在一起,请你尝一尝(打一字)  7.过去一
一、苏教版《选读》教材整合    整个课程的学时可以安排如下。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40个学时),因此可精选其中的重点名篇进行课堂选讲。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可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在教材的教学实施流程中,建议教师从第三专题开始教学,教学完成三、四、五、六专题内容后,再来实施第一专题的教学并依次完成第二、七、八专题的教学。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对“音乐、风、愁”等无形之物的描写感到无形可抓,难以把握;教师亦无从下手,不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方法,故而学生描写苍白无力。通过对《琵琶行》、《虞美人》终有所感,因而想借此机会与广大同仁共享:  首先,运用映衬、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就是通过奇妙的比喻,把琵琶的
【摘 要】 as可以用作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和连词。as在复合句中使用很广,除了用来引导定语从句之外,还可以用来引导状语从句和表语从句。本文就as作为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的用法及其表达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as 状语从句 复合句    一、as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相当于when, while(当……的时候)。as在这种情况下表达两层意思。  1.主句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从句谓语动词所
【摘 要】 《还乡》是哈代第二部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关于《还乡》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本文从环境、人物的性格和机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指出人的欲望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 埃格墩荒原 欲望 机遇 悲剧    创作于1878年的《还乡》是哈代第二部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丰富又复杂,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本文从环境、人物的性格、机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