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四大满贯中第一个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赛事,人们已经忘记了美网“舶来品”的历史,只记得它在促进和推动网球事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了。
纽约地处美国的东北角,面临大西洋,是全球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最繁忙的海港。国家网球中心所在的小镇法拉盛属于皇后区,该区是行政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美国人崇尚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以自1976年独立之后,美国国旗才会经过前后26次更改,直至星条旗上缀满了50颗星星。也许今天应该再加上美国网球公开赛的这颗璀璨的明星——为期两周的美网不仅代表着全年网球大满贯赛事的尾声,同时也是纽约市的一个大party,每年的8月末9月初这里的人都会为网球而痴狂。
2008年9月8日这一天,费德勒以3比0战胜穆雷,连续第五次捧起美网冠军奖杯。“我其实并没指望着因为我不是美国人,但是我现在确实感觉自己像个纽约客。”费天王一边说一边整了整自己的Polo衫,颇有点美国中产阶级的味道。
舶来品也无所谓
1609年亨利·哈得逊来到这里探险,35年后英国殖民者占据了纽约。从那时起,纽约就一直与英国保持着贸易和商业的往来,而纽约人也乐于从英国及欧洲大陆获得新闻和认识新鲜的事物。在此期间,各种欧洲的“舶来品”充斥纽约,其中就包括由英国贵族改良的、在欧洲上层社会最为流行的运动一网球。于是,1881年,在温布尔登和罗兰·加洛斯之后,纽约人大声唱着《美丽的亚美利加》拉起了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帷幕。
尽管是个舶来品,但从1881年到1887年,美网的男单冠军一直被查德·汉密尔斯所垄断。而正是从这个美国人开始,“垄断”成了美网历史上最为重要也是最为传统的一个词汇,每一位获得冠军的选手都无比流恋的回到这块场地上,希望将冠军的奖杯再次在手中高高举起:伦德尔如此,桑普拉斯如此,费德勒也是如此。另一种“垄断”的含义来自于1881年第一届男子单打冠军汉密尔斯和1887年第一届女子单打冠军海塞尔,两个人都是来自于纽约西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布法罗市。
今年的美网,当海宁退役、莎娃退赛和伊万状态不佳时,小威再次横空而出。她在阿瑟·阿什球场跳跃欢庆胜利,庆祝自己在这块场地上获得的第三座大满贯奖杯和WTA世界第一的排名。如果你是资深球迷,或许可以想起来9年前她第一次夺得美网冠军的情形,那笑容同样酣畅淋漓。
美国姑娘从美网主席手中接过一张价值150万美元的支票,旁边向来擅长搞笑的扬科维奇羡慕地瞪大了眼睛追问主席自己能拿多少。作为四大满贯中第一个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赛事,人们已经忘记了美网“舶来品”的历史,只记得它在促进和推动网球事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了。
跳上世界的舞台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移民或者移民后代开始占据美网冠军的位置,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有荷兰移民的后代威廉姆·蒂尔登(1920——1925年六连冠)以及捷克移民伊万·伦德尔(1985——1987年三连冠)。或许这两个人离我们稍稍有些遥远,但是提起最近的两位美国球王桑普拉斯(曾五次在美网夺冠)和阿加西(两次获得美网冠军),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前者是希腊移民的后裔,而后者则是伊朗移民的后裔。桑普拉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美网的这种包容性的特质:“对于每一位网球选手来说,美网都是最好的一个比赛的地方。它是最早对世界开放的顶级网球赛事,它用最富有、最豪华、最热闹的年终大餐来迎接来自世界的运动员。”
美国人习惯把美网和之前的热身赛称为“大苹果赛”,在此期间,从时代广场的电影售票厅到中央公园的临时球场,从曼哈顿繁忙的大街到通往国家网球中心的地铁站,到处贴着大幅的海报和广告,到处都让你感受到独属于“US OPEN”的气氛。由于职业拳击推广人唐金的加入,今年的“大苹果赛”有了更为吸引眼球的东西。左手纳达尔,右手费德勒,那个头发总是向上竖着的唐金又把目光转向了网球圈,赛前他嚷嚷着要让两人来一场“纽约对决”(Grapple In the Apple)。
“美网为他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两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球王将在这里展示他们自己,一个是卫冕冠军,一个是充满雄心壮志的现任NO.1。”唐金把费德勒和纳达尔比作30年前拳坛的阿里和弗雷泽,两人是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对手。“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伟大的时刻,”已经四连冠的美网冠军费德勒说。他穿着红色的T恤衫站在台上,和以往一样儒雅。他的身边是橙色衣服的纳达尔,后者伸出粗壮的左臂,那是他在所有场地上最致命的武器。两人隔着唐金微笑握手,身后背景板上的头像却是拳王争霸赛似的剑拔弩张。“我们来到一个美妙的城市,想要在这里把最好的网球奉献给大家,”费天王补充道,“这里有绝妙的比赛和强大的对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对即将开始的比赛有所期待。”
球迷们感到很快乐,他们在通向各个赛场的道路上让志愿者们在脸上、胳膊上或者其他任何裸露的位置写上所支持的球员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国家的国旗。而在看球的时候,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法国人以及英国人一起,对着伊万诺维奇大喊“marry me”,一边扭着屁股一边甩着脱下来的上衣。
来法拉盛镇逛逛
从约翰·肯尼迪机场和拉瓜地亚机场到国家网球中心可以选择出租车或机场班车:出租车一般要35到40美元左右,机场班车大概要17到20美元。不过,无论是出租车还是机场班车,司机都会期望你付1到5美元的小费。另外还有很多加长的豪华卡迪拉克或林肯,从机场到市区大概45到50美元。不过,显然费德勒、纳达尔和小德是不需要自己付这笔钱的,因为有组委会帮他们安排。
法拉盛(Flushing)是皇后区的一个小镇,也是仅次于唐人街之后的纽约第二大华人聚居地,而它的英文名字本意则很好地形容了它的特征——流动。的确,在这里人群、语言、观念、商品,一切好像都是在流动着。主街(MainStreet)是法拉盛的主要商业街,在这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是大多数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房屋,它们挂着各种各样的中文招牌,有的时候会让你产生身处中国的感觉。很多中餐馆都有好听的中国名字:三阳春、新安园……老板和员工是中国人,而来吃饭的食客们则来自世界各地,你可以看到邻座的三人正在看中文、英文和韩文的报纸。此外,法拉盛还有好多中国和韩国超市,商品更是细致到中国老字号的王致和酱豆腐和韩国泡菜。
不过,在法拉盛镇可不只能吃到中国菜或者其他亚洲菜,这里有一家口味地道纯正的匹萨店,菜单上的承诺让人放心:“我们保证你吃到的匹萨是用最纯正的意大利乳清干酪制成的。”还有鲜虾沙拉和蒜烤龙虾、脱脂的法兰西鲜奶卷、墨西哥玉米面 豆卷、羊角面包。甚至还有来自古巴的纯正的雪茄……在享受网球的同时,也享受美食,这是美网给人的又一大惊喜。
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纽约共举办过三次世界博览会。除了1853年的第二届世博会之外,1939年、1964年两次世博会都在皇后区的法拉盛镇的可乐娜公园举办。在20世纪初,可乐娜公园还是一片沼泽地和垃圾堆放场,但承办了两次世博会后,该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央公园的纽约市第二大园林公园。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公众网球场馆、美网比赛场地——美国国家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可乐娜公园里。
网球中心属于市政财产,美网组委会每年需要支付40万美金给纽约市政府作为租金。这里一共有33片场地,其中11个是在1995年美网期间建造的训练用球场。中央球场叫做阿瑟·阿什球场,以美国网球的传奇人物阿瑟·阿什命名。他是第一个获得温网冠军的黑人,曾经为了帮黑人兄弟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四处奔走。后来他因为输血感染上了艾滋病,于1993年不幸去世,人们在球场门口立了一座雕像以纪念这位为网球做出卓越贡献的运动员。
不要错过曼哈顿
曼哈顿是纽约的精华,是纽约的灵魂所在地。这里有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中央公园、哥伦比亚大学、百老汇剧院和华尔街等等。球迷们如果在法拉盛觉得闷了的话,他们大可以利用两个星期比赛之间的休息日来对下曼哈顿作一个一日游。但要想看遍整个曼哈顿,一天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费德勒可是连续九年来到这里才敢说自己已经像个“纽约客”了。
在法拉盛的西北有一条笔直的道路——北大街,它向西南方向通往曼哈顿岛。不过,要想离开皇后区抵达曼哈顿,还得越过皇后大桥。下了皇后大桥,迎面而来的就是联合国总部的大楼。在联合国的领地上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礼物,大多是以“爱与和平”以及“避免战争”为主题。
沿着联合国总部向南,就进入了下曼哈顿区,这里有着举世闻名的百老汇大街,聚集了大约40多家著名的歌舞剧院。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这里的霓虹灯就有增无减,华盛顿广场上竖立了无数的电影海报、舞台剧看板和商业广告。人声鼎沸的百老汇区已经成为曼哈顿的奇景之一,很多人为了欣赏著名的百老汇格局而来,例如《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等,虽然都至少演出过10多年,但依然经久不衰。
百老汇街再向南就要来到东河的入海口了,所需要向东回到法拉盛。从下曼哈顿到皇后区需要经过布鲁克林大桥,然后穿过布鲁克林区。而这个区正是当年维多利亚首次怀孕的地方,后来他们索性就给大儿子取名布鲁克林。而小贝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最喜欢的纽约经历之一是徒步穿越布鲁克林大桥。”布鲁克林大桥是曼哈顿与布鲁克林之间最早的桥。从布鲁克林桥下来,坐车沿着大西洋大街一直向东北方向,就又重新回到了法拉盛的南端。
纽约地处美国的东北角,面临大西洋,是全球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最繁忙的海港。国家网球中心所在的小镇法拉盛属于皇后区,该区是行政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美国人崇尚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以自1976年独立之后,美国国旗才会经过前后26次更改,直至星条旗上缀满了50颗星星。也许今天应该再加上美国网球公开赛的这颗璀璨的明星——为期两周的美网不仅代表着全年网球大满贯赛事的尾声,同时也是纽约市的一个大party,每年的8月末9月初这里的人都会为网球而痴狂。
2008年9月8日这一天,费德勒以3比0战胜穆雷,连续第五次捧起美网冠军奖杯。“我其实并没指望着因为我不是美国人,但是我现在确实感觉自己像个纽约客。”费天王一边说一边整了整自己的Polo衫,颇有点美国中产阶级的味道。
舶来品也无所谓
1609年亨利·哈得逊来到这里探险,35年后英国殖民者占据了纽约。从那时起,纽约就一直与英国保持着贸易和商业的往来,而纽约人也乐于从英国及欧洲大陆获得新闻和认识新鲜的事物。在此期间,各种欧洲的“舶来品”充斥纽约,其中就包括由英国贵族改良的、在欧洲上层社会最为流行的运动一网球。于是,1881年,在温布尔登和罗兰·加洛斯之后,纽约人大声唱着《美丽的亚美利加》拉起了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帷幕。
尽管是个舶来品,但从1881年到1887年,美网的男单冠军一直被查德·汉密尔斯所垄断。而正是从这个美国人开始,“垄断”成了美网历史上最为重要也是最为传统的一个词汇,每一位获得冠军的选手都无比流恋的回到这块场地上,希望将冠军的奖杯再次在手中高高举起:伦德尔如此,桑普拉斯如此,费德勒也是如此。另一种“垄断”的含义来自于1881年第一届男子单打冠军汉密尔斯和1887年第一届女子单打冠军海塞尔,两个人都是来自于纽约西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布法罗市。
今年的美网,当海宁退役、莎娃退赛和伊万状态不佳时,小威再次横空而出。她在阿瑟·阿什球场跳跃欢庆胜利,庆祝自己在这块场地上获得的第三座大满贯奖杯和WTA世界第一的排名。如果你是资深球迷,或许可以想起来9年前她第一次夺得美网冠军的情形,那笑容同样酣畅淋漓。
美国姑娘从美网主席手中接过一张价值150万美元的支票,旁边向来擅长搞笑的扬科维奇羡慕地瞪大了眼睛追问主席自己能拿多少。作为四大满贯中第一个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赛事,人们已经忘记了美网“舶来品”的历史,只记得它在促进和推动网球事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了。
跳上世界的舞台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移民或者移民后代开始占据美网冠军的位置,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有荷兰移民的后代威廉姆·蒂尔登(1920——1925年六连冠)以及捷克移民伊万·伦德尔(1985——1987年三连冠)。或许这两个人离我们稍稍有些遥远,但是提起最近的两位美国球王桑普拉斯(曾五次在美网夺冠)和阿加西(两次获得美网冠军),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前者是希腊移民的后裔,而后者则是伊朗移民的后裔。桑普拉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美网的这种包容性的特质:“对于每一位网球选手来说,美网都是最好的一个比赛的地方。它是最早对世界开放的顶级网球赛事,它用最富有、最豪华、最热闹的年终大餐来迎接来自世界的运动员。”
美国人习惯把美网和之前的热身赛称为“大苹果赛”,在此期间,从时代广场的电影售票厅到中央公园的临时球场,从曼哈顿繁忙的大街到通往国家网球中心的地铁站,到处贴着大幅的海报和广告,到处都让你感受到独属于“US OPEN”的气氛。由于职业拳击推广人唐金的加入,今年的“大苹果赛”有了更为吸引眼球的东西。左手纳达尔,右手费德勒,那个头发总是向上竖着的唐金又把目光转向了网球圈,赛前他嚷嚷着要让两人来一场“纽约对决”(Grapple In the Apple)。
“美网为他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两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球王将在这里展示他们自己,一个是卫冕冠军,一个是充满雄心壮志的现任NO.1。”唐金把费德勒和纳达尔比作30年前拳坛的阿里和弗雷泽,两人是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对手。“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伟大的时刻,”已经四连冠的美网冠军费德勒说。他穿着红色的T恤衫站在台上,和以往一样儒雅。他的身边是橙色衣服的纳达尔,后者伸出粗壮的左臂,那是他在所有场地上最致命的武器。两人隔着唐金微笑握手,身后背景板上的头像却是拳王争霸赛似的剑拔弩张。“我们来到一个美妙的城市,想要在这里把最好的网球奉献给大家,”费天王补充道,“这里有绝妙的比赛和强大的对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对即将开始的比赛有所期待。”
球迷们感到很快乐,他们在通向各个赛场的道路上让志愿者们在脸上、胳膊上或者其他任何裸露的位置写上所支持的球员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国家的国旗。而在看球的时候,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法国人以及英国人一起,对着伊万诺维奇大喊“marry me”,一边扭着屁股一边甩着脱下来的上衣。
来法拉盛镇逛逛
从约翰·肯尼迪机场和拉瓜地亚机场到国家网球中心可以选择出租车或机场班车:出租车一般要35到40美元左右,机场班车大概要17到20美元。不过,无论是出租车还是机场班车,司机都会期望你付1到5美元的小费。另外还有很多加长的豪华卡迪拉克或林肯,从机场到市区大概45到50美元。不过,显然费德勒、纳达尔和小德是不需要自己付这笔钱的,因为有组委会帮他们安排。
法拉盛(Flushing)是皇后区的一个小镇,也是仅次于唐人街之后的纽约第二大华人聚居地,而它的英文名字本意则很好地形容了它的特征——流动。的确,在这里人群、语言、观念、商品,一切好像都是在流动着。主街(MainStreet)是法拉盛的主要商业街,在这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是大多数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房屋,它们挂着各种各样的中文招牌,有的时候会让你产生身处中国的感觉。很多中餐馆都有好听的中国名字:三阳春、新安园……老板和员工是中国人,而来吃饭的食客们则来自世界各地,你可以看到邻座的三人正在看中文、英文和韩文的报纸。此外,法拉盛还有好多中国和韩国超市,商品更是细致到中国老字号的王致和酱豆腐和韩国泡菜。
不过,在法拉盛镇可不只能吃到中国菜或者其他亚洲菜,这里有一家口味地道纯正的匹萨店,菜单上的承诺让人放心:“我们保证你吃到的匹萨是用最纯正的意大利乳清干酪制成的。”还有鲜虾沙拉和蒜烤龙虾、脱脂的法兰西鲜奶卷、墨西哥玉米面 豆卷、羊角面包。甚至还有来自古巴的纯正的雪茄……在享受网球的同时,也享受美食,这是美网给人的又一大惊喜。
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纽约共举办过三次世界博览会。除了1853年的第二届世博会之外,1939年、1964年两次世博会都在皇后区的法拉盛镇的可乐娜公园举办。在20世纪初,可乐娜公园还是一片沼泽地和垃圾堆放场,但承办了两次世博会后,该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央公园的纽约市第二大园林公园。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公众网球场馆、美网比赛场地——美国国家网球中心就坐落在可乐娜公园里。
网球中心属于市政财产,美网组委会每年需要支付40万美金给纽约市政府作为租金。这里一共有33片场地,其中11个是在1995年美网期间建造的训练用球场。中央球场叫做阿瑟·阿什球场,以美国网球的传奇人物阿瑟·阿什命名。他是第一个获得温网冠军的黑人,曾经为了帮黑人兄弟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四处奔走。后来他因为输血感染上了艾滋病,于1993年不幸去世,人们在球场门口立了一座雕像以纪念这位为网球做出卓越贡献的运动员。
不要错过曼哈顿
曼哈顿是纽约的精华,是纽约的灵魂所在地。这里有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中央公园、哥伦比亚大学、百老汇剧院和华尔街等等。球迷们如果在法拉盛觉得闷了的话,他们大可以利用两个星期比赛之间的休息日来对下曼哈顿作一个一日游。但要想看遍整个曼哈顿,一天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费德勒可是连续九年来到这里才敢说自己已经像个“纽约客”了。
在法拉盛的西北有一条笔直的道路——北大街,它向西南方向通往曼哈顿岛。不过,要想离开皇后区抵达曼哈顿,还得越过皇后大桥。下了皇后大桥,迎面而来的就是联合国总部的大楼。在联合国的领地上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礼物,大多是以“爱与和平”以及“避免战争”为主题。
沿着联合国总部向南,就进入了下曼哈顿区,这里有着举世闻名的百老汇大街,聚集了大约40多家著名的歌舞剧院。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这里的霓虹灯就有增无减,华盛顿广场上竖立了无数的电影海报、舞台剧看板和商业广告。人声鼎沸的百老汇区已经成为曼哈顿的奇景之一,很多人为了欣赏著名的百老汇格局而来,例如《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等,虽然都至少演出过10多年,但依然经久不衰。
百老汇街再向南就要来到东河的入海口了,所需要向东回到法拉盛。从下曼哈顿到皇后区需要经过布鲁克林大桥,然后穿过布鲁克林区。而这个区正是当年维多利亚首次怀孕的地方,后来他们索性就给大儿子取名布鲁克林。而小贝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最喜欢的纽约经历之一是徒步穿越布鲁克林大桥。”布鲁克林大桥是曼哈顿与布鲁克林之间最早的桥。从布鲁克林桥下来,坐车沿着大西洋大街一直向东北方向,就又重新回到了法拉盛的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