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与秸秆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来源 :土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生物炭、秸秆(BC:8 000 kg·hm-2生物炭、CS:8 000 kg·hm-2秸秆、0.5BC:4 000 kg·hm-2生物炭、0.5CS:4 000 kg·hm-2秸秆、BC+CS:4 000 kg·hm-2生物炭+4 000 kg·hm-2秸秆)与化肥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及为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秸秆、生物炭还田(除0.5BC处理外)均能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同时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其中只有CS处理达到了显著水平,且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效果越显著。CS+BC处理则能显著提高0.25~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2)除CS处理,其他各处理较CK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其中BC和CS+BC处理分别提高了45.55%和44.45%(P<0.05),效果优于单施秸秆处理,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呈增加趋势。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而言,各处理的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053 mm和>2 mm粒级团聚体中;BC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提高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次为CS+BC处理。(3)通过计算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发现,各处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主要分布在0.25~2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其中仅C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较CK提高了53.53%;CS+BC、0.5BC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幅为26.20%,48.63%。(4)秸秆和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玉米和油菜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其中CS、BC、CS+BC效果较明显。总之,秸秆与生物炭配施是改善紫色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较优培肥措施。
其他文献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监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研究SERS基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相关应用,利用磁性纳米银花基底、复
目的寻找影响纤维瘤病复发时间的因素。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103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分别为67和36例,肿块直径(7.84&#177;5.62)cm。98.2%患者接受
农业用水量一般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70%,且常常与其他经济部门用水发生冲突。如何制定合理的灌溉保障标准,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系统研究的问题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发生时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心肌微循环的“无再流”现象是再灌注治疗后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兔心肌I/R模型中给予替米沙坦预处理,观察其在I/R后微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