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徽州方言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是徽文化的重要的部分,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从产生、发展极其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受到的限制等角度对徽州方言进行浅析,以增加人们对于徽州方言的认识了解。
关键词:徽州方言;产生;发展;限制
徽州方言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发展且传承于古徽州地区以及外地徽籍人士活动场所的一种自成体系的地方性语言.广义上的徽州方言分布地域包括皖南山区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等地区;狭义的徽州方言一般特指皖南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黟县。
1研究综述
徽州方言作为一门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把徽州方言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方言区后,其重要性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安师大孟庆杰教授在其1997年出版的《安徽省志·方言志》中对皖南方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评述。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对徽州方言的次一级方言区进行了详细划分。陈瑶通过古今徽州方言中韵部的变化研究了徽州方言的语音演变。朱成贵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了徽州方言的演变轨迹。
2中原移民和徽州方言产生
中国历史中有三次徽州地区大型迁徙:第一次迁移在“永亮之乱”时,第二次移民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第三次移民在“靖康之乱”。迁移的人们依然运用自己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必须在徽州这一地区形成一种人们都能适应的新语言,于是迁入者将自己的中原语言与当地土著语混杂,新的方言雏形逐渐形成。世家大族、官员富人和一些劳动人民,大概有不低于十万人经商营生,开山种田,导致中原一部分士族南下逃亡。朝野动荡、农民起义、杀富济贫的情况下,多数官僚士大夫、富人地主为了性命安全留下来。这三次大型人口迁徙为徽州方言的产生准备了最重要的语言使用,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3徽州方言的发展
徽州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存在许多面积不大且不平的谷地。过去交通不便,由陆路和水路外出,这无疑是一具有安全性和封闭性的世外桃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仅有清政府的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队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争。除此以外,整个徽州多数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乐的生活。特定的自然环境为徽州方言的长久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地域条件,使得徽州方言的地位更加巩固。
4徽州方言繁荣原因浅析
4.1徽商的作用
徽商曾因其商业资本多、从商人数大、活动区域阔、经营行业广、能力足,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十年。
首先,徽商是一个以自己人结合形成的集体性群体。商帮大多以同乡人为一类人互相集结起来的,即是“乡谊”与“族谊”粘合在一起。那些聚族而居的徽人,宗族观念很重,亲疏关系分明。这使得徽州方言能够加深徽商间的情谊而被广泛使用,形成了排他性。
其次,徽商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阅历,这个重要的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不错的发展前景。徽商内在有很好的文化水平、知识认知、以及迁移带来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渴望有自己的语言提供了条件,让这个语言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定的影响力。徽州经济稳步发展,文化水准的进步使其发展更具有一定重要成分。
4.2文化和徽州方言的發展
“徽州文化”产生与发展,是和徽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同的。徽商大多四周游历,见多识广。而且不少徽州商人拥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他们所到地方,对各种各样的经济文化和新鲜事情,有一定的鉴赏、欣赏能力,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填补提高徽州的古老历史发展。徽州文化在多个领域,有不同程度吸收各地文化沉淀的结晶,使对外文化积累吸取。在其时期,做为文化整体的教育,学院增多,读书风气比前更盛。在徽州偏僻的山区,也人才辈出,居高宫者也有很多。兴起不少“新安学派”等其它学术流派。教育的发展对语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方言在其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5徽州方言历史局限
历史局限性在发展、传播这段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历史的重大变故会影响不少的事情发展,总结历史局限性的其中缘由有几点:
5.1封闭地理条件阻碍了其广泛传播
徽州为丘陵山地,交通不便。在给徽州方言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将其限制在狭小范围之内,对徽州方言更广泛的传播造成了障碍。
5.2迁徙人心理阻碍了徽州方言的传播
那时候徽州的人因为避难留下来的,基本上都在深山老林,因为对生命安全有保证。在那样的条件下,心理也获得一定安全感的安慰。而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了自己的安全保证,也阻挡其他的外来人口所带来的文化语言交流。在那个时候一年间除了自家的宗族祭祀参加以外,村落间人民也缺少必要的对话沟通,政治、经济没办法发展下去,对语言的传播起到了阻碍作用。
5.3战乱对其影响
由清末再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深的时期,皖南地区先后很多战争,一直民不聊生,徽州大多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很大重创,没有再次重振,导致徽州经济文化地位降低,人们对外界的认知越来越少,延缓了徽州方言传承和发展,使其发展在此期间停止不前。
6结束语
徽州的方言产生主要受历史局限、环境影响、人类迁移、历史变迁等影响。该文从这几个层面探索徽州方言的产生、发展、能够长久延续的理由和无法破除的地域限制。从此可知,徽州方言是由当地人的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心理因素、历史传承的影响产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了解徽州方言存在的意义和维护语言的存在,尤为重要的是使方言得到传承、发展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巧珍,孙海峰.徽语方言与《乡音》韵书[J].黄山学院学报,2007,9(4).56-68.
作者简介:
裴静茹(1995—),女,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人,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关键词:徽州方言;产生;发展;限制
徽州方言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发展且传承于古徽州地区以及外地徽籍人士活动场所的一种自成体系的地方性语言.广义上的徽州方言分布地域包括皖南山区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等地区;狭义的徽州方言一般特指皖南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黟县。
1研究综述
徽州方言作为一门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把徽州方言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方言区后,其重要性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安师大孟庆杰教授在其1997年出版的《安徽省志·方言志》中对皖南方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评述。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对徽州方言的次一级方言区进行了详细划分。陈瑶通过古今徽州方言中韵部的变化研究了徽州方言的语音演变。朱成贵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了徽州方言的演变轨迹。
2中原移民和徽州方言产生
中国历史中有三次徽州地区大型迁徙:第一次迁移在“永亮之乱”时,第二次移民在“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第三次移民在“靖康之乱”。迁移的人们依然运用自己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必须在徽州这一地区形成一种人们都能适应的新语言,于是迁入者将自己的中原语言与当地土著语混杂,新的方言雏形逐渐形成。世家大族、官员富人和一些劳动人民,大概有不低于十万人经商营生,开山种田,导致中原一部分士族南下逃亡。朝野动荡、农民起义、杀富济贫的情况下,多数官僚士大夫、富人地主为了性命安全留下来。这三次大型人口迁徙为徽州方言的产生准备了最重要的语言使用,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3徽州方言的发展
徽州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存在许多面积不大且不平的谷地。过去交通不便,由陆路和水路外出,这无疑是一具有安全性和封闭性的世外桃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仅有清政府的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队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争。除此以外,整个徽州多数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乐的生活。特定的自然环境为徽州方言的长久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地域条件,使得徽州方言的地位更加巩固。
4徽州方言繁荣原因浅析
4.1徽商的作用
徽商曾因其商业资本多、从商人数大、活动区域阔、经营行业广、能力足,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十年。
首先,徽商是一个以自己人结合形成的集体性群体。商帮大多以同乡人为一类人互相集结起来的,即是“乡谊”与“族谊”粘合在一起。那些聚族而居的徽人,宗族观念很重,亲疏关系分明。这使得徽州方言能够加深徽商间的情谊而被广泛使用,形成了排他性。
其次,徽商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阅历,这个重要的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不错的发展前景。徽商内在有很好的文化水平、知识认知、以及迁移带来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渴望有自己的语言提供了条件,让这个语言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定的影响力。徽州经济稳步发展,文化水准的进步使其发展更具有一定重要成分。
4.2文化和徽州方言的發展
“徽州文化”产生与发展,是和徽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同的。徽商大多四周游历,见多识广。而且不少徽州商人拥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他们所到地方,对各种各样的经济文化和新鲜事情,有一定的鉴赏、欣赏能力,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填补提高徽州的古老历史发展。徽州文化在多个领域,有不同程度吸收各地文化沉淀的结晶,使对外文化积累吸取。在其时期,做为文化整体的教育,学院增多,读书风气比前更盛。在徽州偏僻的山区,也人才辈出,居高宫者也有很多。兴起不少“新安学派”等其它学术流派。教育的发展对语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方言在其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5徽州方言历史局限
历史局限性在发展、传播这段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历史的重大变故会影响不少的事情发展,总结历史局限性的其中缘由有几点:
5.1封闭地理条件阻碍了其广泛传播
徽州为丘陵山地,交通不便。在给徽州方言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将其限制在狭小范围之内,对徽州方言更广泛的传播造成了障碍。
5.2迁徙人心理阻碍了徽州方言的传播
那时候徽州的人因为避难留下来的,基本上都在深山老林,因为对生命安全有保证。在那样的条件下,心理也获得一定安全感的安慰。而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了自己的安全保证,也阻挡其他的外来人口所带来的文化语言交流。在那个时候一年间除了自家的宗族祭祀参加以外,村落间人民也缺少必要的对话沟通,政治、经济没办法发展下去,对语言的传播起到了阻碍作用。
5.3战乱对其影响
由清末再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深的时期,皖南地区先后很多战争,一直民不聊生,徽州大多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很大重创,没有再次重振,导致徽州经济文化地位降低,人们对外界的认知越来越少,延缓了徽州方言传承和发展,使其发展在此期间停止不前。
6结束语
徽州的方言产生主要受历史局限、环境影响、人类迁移、历史变迁等影响。该文从这几个层面探索徽州方言的产生、发展、能够长久延续的理由和无法破除的地域限制。从此可知,徽州方言是由当地人的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心理因素、历史传承的影响产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了解徽州方言存在的意义和维护语言的存在,尤为重要的是使方言得到传承、发展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巧珍,孙海峰.徽语方言与《乡音》韵书[J].黄山学院学报,2007,9(4).56-68.
作者简介:
裴静茹(1995—),女,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人,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