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园园,山东淄博人,现工作于淄博博山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学校的语文教师。
摘要:《大纲》对于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来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法、读书有趣、读书有得,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职生 阅读能力 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纲》对于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来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法、读书有趣、读书有得,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中职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文本阅读方法有泛读、精读、朗读、还原法、赏析法、比较阅读法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几种。
泛读是阅读时常用到的阅读方法。泛读,顾名思义,就是指粗略大致的浏览,翻阅,目的是能正确流畅地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提示,快速粗略地浏览等。泛读可以取得效果有:通读后能对文章产生初步的印象或感受;可以正确判断文章的文体,并说明判断的根据;可以探究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路。
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课文朗读情况足以反映语文阅读能力,因此训练中职生的朗读是与提升阅读能力紧密相联的。朗读需要注意:第一、把握节奏。朗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节奏,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节奏是指根据作品感情表达的需要所表现的有规律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形式。第二、恰当地运用语调变化读出感情,运用语气转换读出味道。每篇文章都需借助重音与轻音等语调变化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如在感情喷薄时,要重音读,意境幽雅深沉时,要轻音读。
还原法强调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其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 来揭示事物的矛盾, 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 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这对于中职生准确认识、理解文本非常有好处。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中,我给学生呈现当时朱自清的情况,让学生回到当时去理解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朱自清当时娶了两个老婆,跟父亲有矛盾, 于是到杭州教书,但是工资却被校长全部寄家里,于是又到北京,他当时其实就是想生活轻松一点。如果学生将背景还原到当时朱自清的境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精神上感到受压抑, 想要追求生活上的自由,这也就是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2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中职生的成绩大多不够出色,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正在于激励、鼓舞。要激发中职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营造阅读氛围,创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导语的设计最好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力求用最少的时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例如《鸿门宴》的导入,就可以直接运用谚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直接导入,实际上课中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文本阅读中设置提问时,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文本阅读的问题设置,应该坚持“简单容易”原则,教师可以在授课中设置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好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找得容易’,一步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再次,可以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聆听和观赏中走进文本情境。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视、听觉感官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所写到的相关图片和内容,并配有课文朗诵,学生在视觉、听觉感染中,对荷塘月色的景致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与作者产生了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文本的兴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3让学生主动解读文本,记录心得。
阅读作为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从本质上说,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文本的再创造。所谓“为学要在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诵读、思考,要有所得,也就是收获知识、懂得道理等。阅读中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颖悟是提高阅读能力很好的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在阅读中记录心得,可以在书上标注,可以划线,可以写批语,心得记录的形式是开放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录心得。在学生阅读、写下心得之后,可以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积极发表独立的见解,完善对文本的建构。同学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并在教室的指引下,文本的内涵就可以渗透心房,中职生同样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逐步完成认识、发现、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就能得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读有所得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与阅读对象直接的感性接触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个体的感性体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获得了阅读成功的体验,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当然要提高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改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懂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摘要:《大纲》对于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来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法、读书有趣、读书有得,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职生 阅读能力 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纲》对于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来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法、读书有趣、读书有得,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中职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文本阅读方法有泛读、精读、朗读、还原法、赏析法、比较阅读法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几种。
泛读是阅读时常用到的阅读方法。泛读,顾名思义,就是指粗略大致的浏览,翻阅,目的是能正确流畅地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提示,快速粗略地浏览等。泛读可以取得效果有:通读后能对文章产生初步的印象或感受;可以正确判断文章的文体,并说明判断的根据;可以探究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路。
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课文朗读情况足以反映语文阅读能力,因此训练中职生的朗读是与提升阅读能力紧密相联的。朗读需要注意:第一、把握节奏。朗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节奏,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节奏是指根据作品感情表达的需要所表现的有规律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形式。第二、恰当地运用语调变化读出感情,运用语气转换读出味道。每篇文章都需借助重音与轻音等语调变化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如在感情喷薄时,要重音读,意境幽雅深沉时,要轻音读。
还原法强调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其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 来揭示事物的矛盾, 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 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这对于中职生准确认识、理解文本非常有好处。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中,我给学生呈现当时朱自清的情况,让学生回到当时去理解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朱自清当时娶了两个老婆,跟父亲有矛盾, 于是到杭州教书,但是工资却被校长全部寄家里,于是又到北京,他当时其实就是想生活轻松一点。如果学生将背景还原到当时朱自清的境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精神上感到受压抑, 想要追求生活上的自由,这也就是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2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中职生的成绩大多不够出色,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正在于激励、鼓舞。要激发中职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营造阅读氛围,创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导语的设计最好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力求用最少的时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例如《鸿门宴》的导入,就可以直接运用谚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直接导入,实际上课中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文本阅读中设置提问时,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文本阅读的问题设置,应该坚持“简单容易”原则,教师可以在授课中设置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好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找得容易’,一步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再次,可以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聆听和观赏中走进文本情境。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视、听觉感官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所写到的相关图片和内容,并配有课文朗诵,学生在视觉、听觉感染中,对荷塘月色的景致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与作者产生了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文本的兴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3让学生主动解读文本,记录心得。
阅读作为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从本质上说,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文本的再创造。所谓“为学要在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诵读、思考,要有所得,也就是收获知识、懂得道理等。阅读中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颖悟是提高阅读能力很好的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在阅读中记录心得,可以在书上标注,可以划线,可以写批语,心得记录的形式是开放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录心得。在学生阅读、写下心得之后,可以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积极发表独立的见解,完善对文本的建构。同学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并在教室的指引下,文本的内涵就可以渗透心房,中职生同样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逐步完成认识、发现、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就能得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读有所得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与阅读对象直接的感性接触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个体的感性体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获得了阅读成功的体验,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当然要提高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改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态度,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懂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