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初次介入治疗后血管长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剔除夹层累及下肢动脉和外伤的患者,共10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吸烟、病变部位、疾病分级、治疗方案及溶栓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入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本组101例患者,
【机 构】
:
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2100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放射科,210006南京医科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下肢缺血(ALI)初次介入治疗后血管长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LI患者,剔除夹层累及下肢动脉和外伤的患者,共101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吸烟、病变部位、疾病分级、治疗方案及溶栓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入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本组101例患者,107条患肢,按Rutherford分级:Ⅰ级15条、ⅡA级36条、ⅡB级54条、Ⅲ级2例.术后随访1~53个月,平均(34±15)个月,随访85例共89条肢体,其1、2、3年病变血管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7%、68%、55%.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P=0.00)、PAOD(P=0.02)和溶栓时间(P=0.02)是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不同溶栓时间患者的通畅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溶栓时间在4d以内者通畅率高于4d以上者(Log rank检验P=0.00).结论 糖尿病、PAOD以及溶栓时间是影响ALI初次介入治疗后病变血管长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时间应尽可能控制在4d以内。
其他文献
近年来,MR技术在提供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解剖和功能信息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类技术又称为心血管MR( cardiovascular MR, CMR)技术[1-4].分子影像( molecular imaging,MI)侧重于在细胞和分子(蛋白)水平定性及定量地探测与重要生理过程和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又称分子靶点)的表达[5-7].由于这些分子靶点在活体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通常为nmol水平)
患儿女,4个月.因发现精神不振、头围增大4 d于2011年3月5日就诊.体格检查:头颅增大,头围42 cm,前囟未闭,大小约3 cm×1cm,张力高.双跟呈落日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mig征、Brudzinski征均(+),余均阴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目的 探讨肺动脉干监测方案在双源CT头颈部联合双能量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行头颈部双能量CTA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优化方案组,30例)监测点位于肺动脉主干、阈值150 HU、触发延迟时间为8~9s,螺距0.9,碘海醇(350 mg I/ml)60 ~65 ml;B组(常规方案组,30例)监测点位于主动脉弓、阈值100 HU、触发延迟时间为5 s,碘海醇(350 mg
患者女,12岁,头疼、头昏数年,近半个月症状渐重,于2011年3月21日入院,无恶心、呕吐,无抽搐.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均正常.影像表现:MRI平扫示右额叶囊实性占位,境界较清,大小约8.4 cm ×7.3 cm ×6.4 cm.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中线尚居中.病变内信号较混杂,中心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边实性部分T1WI和T2WI均呈等、
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SO)是一种少见的卵巢单胚层高度特异的成熟型畸胎瘤[1-2],以往的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SO患者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特征,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搜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SO患者资料,年龄34~ 60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现盆腔包块3例,阴道不规则流血1例.实验室
195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201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即将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60年一个轮回,《中华放射学杂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风风雨雨,成长为我国放射学领域最知名的期刊。60年间,多少朝气蓬勃的放射科年轻医师通过辛勤工作、刻苦钻研,成长为我国知名放射学专家。期间,与《中华放射学杂志》产生了许多令人感动或有趣的故事。因此,为庆祝《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60周年,我刊特举办“我
目的 比较DR、CT和MR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血友病性关节病不同征象检出的差异,以及对血友病性关节病早期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血友病患者的21个关节进行DR、CT和MR检查的前瞻性研究,按照Pettersson评分系统将21个关节分为3组,Pettersson评分0分为第1组(轻度),<4分为第2组(中度),≥4分为第3组(重度).比较3种影像方法对所有关节病变征象的显示,再对第1组软骨下骨
患儿男,2岁.自出生时右侧下颌面部高起,2010年1 1月19日于我院就诊.专科检查:面部不对称,右侧颈部明显隆起,触及肿物,边界不清,质软,可压缩,无压痛;左侧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超声检查:双侧颌下区各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为2.7 cm×1.5 cm(左)、3.2 cm×2.9 cm(右),边界清,内回声不均,见多发弥漫性强回声光点;诊断:双侧颌下腺区实性占位.CT检查:胸腺区见条样软
目的 探讨双能CT双期增强结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肾脏透明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双能CT的单能平扫及双能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增强扫描,采用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生成虚拟平扫图像,分别根据虚拟平扫结合双期增强及单纯双期增强图像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两者诊断肾脏透明细胞癌的准确率,并以x2检验比较;以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图
目的 探讨CT灌注表面通透性(PS)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出血性转化(HT)中的价值.方法 发病3~9h内的AIS患者31例,全部行头颅CT平扫和灌注(CTP)检查,根据复查CT平扫图像判断患者有无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出血组(11例)及未出血组(20例),测量患者患侧和健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并计算其比值,得到相对表面通透性(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