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父权制的爱情婚姻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对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进行解读,意在阐述这三位女性作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爱情与婚姻。她们对这个问题都有着鲜明的叛逆精神,在思想观念上都有着独特的超前意识,并通过女主人公的言行挑战父权制,解构父权制。她们的努力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父权制爱情婚姻观平等自主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父权制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它是建立在男性行为准则(性别歧视)基础之上的,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这个时期的英国,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限定以及社会中广泛的性压抑状态却十分严重。婚姻是两性结合的法律保证,在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中,妇女的屈从地位几乎总是通过婚姻完成的。女人们明确知道父权制社会对她们的要求和限定:从端庄的容貌到贞洁温顺,从温柔的言谈举止到房中的天使。这一切都是她们获得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的保证。“……(除去结婚)没有其他计划来增加她们的才能。使她们念念不忘的,不是伟大的计划和远大的抱负……她们就必须为了有利可图而结婚;她们为达到这个目的牺牲了她们的光阴并合法地出卖了她们的身体。”无庸置疑,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认为在婚姻体制中女性是作为“物化”的东西而存在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
  而与此不同的是,勃朗特三姐妹却不甘心充当父权制婚姻框架之中的“物”,她们在作品中为妇女的命运呐喊。她们的异峰突起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宣告了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她们的作品渗透了对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并一反以前女性文学温和的口吻而以满腔的愤怒对妇女所受的屈辱进行申诉,以“人格独立”这一崭新的命题,向父权制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行挑战。
  
  一夏洛蒂——挑战父权制
  
  在《简·爱》这部作品里,作者直接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公开向现实中的父权秩序挑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与以往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新女性形象。简·爱身为女性,她渴望男女平等,渴望独立自由,在恋爱和婚姻中她倡导的也是平等与独立。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她常常谈到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最好所有的人,不分男女,都有为自己而工作的能力和意志。”
  小说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恋爱婚姻集中表现她的平等与独立思想。初入桑菲尔德府做家庭教师,面对家财万贯的主人罗切斯特,她平静自如,不卑不亢的态度显示了她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强大。在与罗切斯特的接触中,简爱慢慢地爱上了他。这在当时是门不当户不对,完全不般配的。但简爱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敢地去追求,大胆地去爱。她坚信:在恋爱婚姻上,男女是平等的。简爱向她的主人郑重宣布:男人与女人、穷人与富人、受雇者与雇主,在最终意义上,人格和精神是平等的。这一淋漓尽致的宣言表明了简爱敢于冲破禁锢,大胆而热情地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如同穆勒所说,现代世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人不再是生而即有其生活地位,并不可改变地钉在那个位置上,而是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能和有利的机会去获取他们最期望的命运。”
  
  二艾米莉——解构父权制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两代凯瑟琳的自我追求的描述,表现了艾米莉对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独特见解:人格独立,灵魂交融的爱情婚姻观。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不能够也不允许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法国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尔》中写道:“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没有女人,男人仍然存在,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问题……”
  爱米莉在小说中颠覆了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所谓独立就意味着反依附,在她的笔下,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人物凯瑟琳打破了爱情故事中男性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林顿的感情纠葛中,无论是爱与不爱,对与错,中心人物永远是凯瑟琳。又如小凯蒂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从林顿到哈里顿,不管是成与败,始终是处于完全主动的状态。这与现实中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形成反照,在这里女人不再是弱者的代名词,而成为精神与生活的强者。特别是凯瑟琳离开希思克利夫之后,后者便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成为一个复仇的工具。没有了男人,女人活不成?艾米莉毁掉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定式。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之间的爱情不是一般的男女之爱,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之爱。他们是同一种元素做成的,都是荒原风暴的孩子。他们在精神和性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进而可以说,他们的爱就是以相似为基础的深深的理解和默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更接近自然的人,崇尚真诚,勇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真实的感觉。凯瑟琳在和耐莉交谈时说,“我爱他并不是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无论我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模一样……我就是希思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心中。”这种将对方的精神与自己溶为一体的心灵之恋与维多利亚时代其他小说中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来自生命本体的爱情,是他们生命的共同基石。但凯瑟琳毕竟是呼啸山庄的小姐,她与希思克利夫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都是不同的。最终她顺应了社会的潮流,嫁给了有钱有地位的林顿。正是在男权社会的统治下,凯瑟琳放弃了内心真正渴望的爱,选择了妥协,深刻揭示了可怕的社会势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希思克利夫得不到凯瑟琳便举起了复仇的利剑。在他那种畸形而残暴的复仇过程中,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人,善良的或邪恶的,有罪的或无辜的,都一个个毁灭在他手里。两个社会群体就此瓦解。希思克利夫追随凯瑟琳的灵魂而去,象征着父权制的解体,女权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安妮——建构新型的男女秩序
  
  安妮是三姐妹中最小的。长期以来她似乎被两个姐姐的眩目光环淹没了。其实,安妮在文学上的地位早有定论,她是19世纪文学中最早自觉而坚定地走向现实主义大师之一。《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以下简称《房客》)通过对海伦与亨廷顿的爱情与婚姻的描写,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坚持道德原则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文学形象,表明了其爱情自主、婚姻平等的观点。
  海伦自幼丧母,由富有的姨妈养大,品貌出众、气质高雅且多才多艺。在一年一度的伦敦社交聚会期间,海伦和英俊富有的花花公子亨廷顿一见钟情,尽管姨妈反对,海伦却执意要嫁他为妻。婚后不久,他们便因气质不同产生分歧。亨廷顿成天花天酒地,享乐无度。当海伦发现他与安娜贝娜关系暧昧而又极力引经据典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辩解时,便义正词严地反击:“你要和我调换一下想想,我要是这么做,你会认为我爱着你吗?你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相信我的辩解吗?你会尊敬我,信任我吗?”
  这种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是对美好情感的践踏,也是对女性人格与尊严的亵渎。海伦一方面信守女人的忠诚,另一方面也严正地要求丈夫的忠诚,以至在劝说感化无效时,她便义无返顾地携子出走。当海伦得知丈夫病危,不久于人世时,又果断地回到他身边,服侍他直至最后。
  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社会和家庭中,父权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海伦敢于离开丈夫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个体;回归家庭则是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女性不只是女人,首先也是人,打破或冲出父权樊篱,不能陷入女性中心主义。海伦坚持男女感情平等,同时又维护道德观念,在海伦身上女权意识与道德意识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这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把握了自己命运的方向,应该是女权意识的升华。
  从上述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姐妹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爱情与婚姻。在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的时代,她们敢于挑战传统的世俗观念,抨击社会弊端,歌颂女性的人格独立,鼓励女性挣脱传统的枷锁,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使女性意识在这个主题中得以凸现并表现出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温和——激进——理性。这种演进恰好与人类的进步相一致。她们创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为女性主义增添了更实际更丰富的内容,为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夏洛蒂·勃朗特,杨静远译:《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三联书店,1984年。
  [2]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3]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1995年。
  [4] 罗卫红:《奥斯丁与英国文学的兴起》,《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 艾米莉·勃朗特,宋兆霖译:《呼啸山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6] 安妮·勃朗特,赵慧珍译:《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刘际华,女,1964—,湖北恩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黑色幽默”无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还是一个文学流派,其独创性足以震撼世人。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派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中最具“黑色幽默”性质的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所象征的荒诞制度。小说以荒诞隐喻真理,表现了对死亡的反抗和对人类存在价值的怀疑与探索,唤起人们对所处荒诞世界的反省与思考。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正像加
期刊
摘要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鲁迅善于概括人物的特点,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形神兼备,“神情毕肖”。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学就
期刊
摘要青春、爱情、乡愁……在一个专业画家的笔下,演绎出了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尤其是那感伤淡淡的情诗,更是道出了一句又一句富有哲理的言词,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爱情心声。本文试从席慕蓉的爱情、乡愁等诗中,谈谈其诗中的感伤情调。  关键词:席慕蓉诗感伤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一异族女子,心田盛开的画与诗    席慕蓉,当代女诗人,蒙古族,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
期刊
摘要小说《白鲸》隐含着麦尔维尔复杂的宗教世界观,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生活的不满,表现为对上帝的亵渎和反叛,另一方面无法摆脱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与上帝的和解。整部小说是麦尔维尔精神世界的真诚告白或忏悔录。  关键词:亵渎反叛和解忏悔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851年(11月17日)麦尔维尔完成他的代表作白鲸之后,给霍桑回信,“我写了一本邪恶的书,但是感觉自己纯洁得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精神领袖。他的创作依照南方世家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展开,形成既为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群。这些小说使福克纳获得了“那地区良知的代表的美称”,并成为西方公认的现代经典作家。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侦探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神秘侦探小说源于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开始普遍流行,1
期刊
摘要郭沫若是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而他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引入文艺心理学概念,从社会条件、文学信息、主体本身心理素质三方面制约因素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郭沫若浪漫主义文艺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从最开始踏上文坛,便以浪漫主义自许。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走上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
期刊
摘要《哈利·波特》看上去像是儿童作品,实际上却是一部表现人类处境的深刻寓言。它告诉我们勇敢与勇气造就了英雄,同时一个人的谦逊造就了一个人的成功,数人的谦逊造就了团队的成功。有时我们可以对规则提出疑问,甚至可以为正当的理由而违背它;而且可以违背命运做出自己最好的选择。它还警告我们人不能有过度的、邪恶的欲望,因为那是危险的,但是高尚的、简单的欲望却是感人的。  关键词:勇敢与勇气谦逊叛逆欲望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本文在介绍黑色幽默文学艺术特征,回顾《第二十二条军规》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重点从小说特殊的幽默风格和“反英雄”式人物尤索林的形象着手,介绍评介了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风格、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一个重要作家,其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石评梅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坛上颇具影响的女作家。研究者普遍认为她的作品有着浓重的个人情绪化的色彩。但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间,石评梅的创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呈现出一种飞跃,充分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过人的才情,在革命思想和社会斗争形势影响下逐渐成熟起来的石评梅后期创作大多激昂文字,同时个体与社会的对立,情感与理智的分裂,现实与理想的背离,使得其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始终藏着一缕关于社会、前途
期刊
摘要 20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简·爱》解读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充满了“反抗的女性主义”精神。玛格丽特·奥丽芬特甚至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称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本文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阐述女性自我意识、自我身份和地位是怎样在“话语力量”的推动下逐步演变并最终确立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话语力量演变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