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双语人才需求激增,而双语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质量的双语教师队伍,相应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对双语教师的素质与知识提出较高要求,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近些年,随着高校国际合作领域的深入与拓展,为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创设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依托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促进高校双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 双语教师 国际合作
[作者简介]黄秋萍(1975- ),女,湖南湘潭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英语教学;赵明(1957- ),男,广西百色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英语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4-02
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备适应国际竞争能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资源与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推进双语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主要力量,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学之关键。当前,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多,为高校双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高校双语教学目标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高校双语教学目标解析
我国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的内涵已逐步明晰,概括说来就是指运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教学的整个框架依托于学科与专业内容,而外语的使用则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有专家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做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概括:(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①
(二)高校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根据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在专业双语教学中外语是教学媒介语,是先进专业知识和另种文化(异于母文化者)的载体,外语和专业都应该成为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只不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目标。”②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人才。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双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目的语向学生讲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等。如此看来,作为双语教师,应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首要的是精通学科内容,其次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是专家型的教师,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师。
1.精深的专业知识。由于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因而双语教师首先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能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科体系及课程体系有明晰的思路,且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充分把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知识,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深入浅出地将学科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2.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双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外语来表达与解析本专业知识,在贯穿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使用外文教材、用外文备课、写教案、课内外辅导学生及进行考试等,这些都要求双语教师具备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并能在课堂中自如地把学科知识点讲解透彻。除此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教学资源,多途径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与探讨。
3.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由于双语涉及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东西方教育理念及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如何加以融合,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应拥有丰富而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不能停留在熟知一些外文词汇、理解一流外文教材的层次上,而应在此基础上加深和拓宽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深入了解本专业相关文化,熟悉“目的语”文化,并努力成为双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平衡者。
4.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能。由于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外文教材大多从国外直接引进,自编、摘选的教材等也存在,但不一定考虑到国内高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这就需要双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设计能力,能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切合学生现有的水平,达到国际交际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本身也不能只会一些语言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而应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协调好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至于顾此失彼。此外,双语教师还应具备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二、制约高校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纵观国际双语教学队伍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双语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而且队伍不够稳定难以优化,这些都是高校双语人才培养的一个制约瓶颈。相比较于高校双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内在因素:双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平衡
根据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双语教师既是双语双元文化者也是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有较强的英语读写与交流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熟悉运用英语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表述和对专业词汇进行解析。另外,双语教师也应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本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以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选择双语教师,最理想的群体莫过于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外语能力和专业水平上具有双重优势,但目前这样的人才缺口较大,分布不均,且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一般院校很难与其竞争。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双语教师普遍现状来看,双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还十分短缺。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相对独立。专业知识精深又接受过系统的外语培训的复合型双语教师较少,大部分双语教师虽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但应用能力不够,难以灵活自由地运用外语组织专业课教学;或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缺乏了解,知识更新慢,掌握不到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因此也无法向学生提供与时代同步的外语材料供以参阅和拓展,这与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双语教师的这种知识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校 双语教师 国际合作
[作者简介]黄秋萍(1975- ),女,湖南湘潭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英语教学;赵明(1957- ),男,广西百色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英语教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4-02
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备适应国际竞争能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资源与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推进双语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主要力量,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学之关键。当前,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多,为高校双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高校双语教学目标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高校双语教学目标解析
我国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的内涵已逐步明晰,概括说来就是指运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教学的整个框架依托于学科与专业内容,而外语的使用则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有专家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做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概括:(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①
(二)高校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根据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在专业双语教学中外语是教学媒介语,是先进专业知识和另种文化(异于母文化者)的载体,外语和专业都应该成为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只不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目标。”②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人才。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双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目的语向学生讲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等。如此看来,作为双语教师,应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首要的是精通学科内容,其次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是专家型的教师,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师。
1.精深的专业知识。由于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因而双语教师首先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能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科体系及课程体系有明晰的思路,且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充分把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知识,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深入浅出地将学科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2.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双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外语来表达与解析本专业知识,在贯穿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使用外文教材、用外文备课、写教案、课内外辅导学生及进行考试等,这些都要求双语教师具备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并能在课堂中自如地把学科知识点讲解透彻。除此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教学资源,多途径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与探讨。
3.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由于双语涉及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东西方教育理念及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如何加以融合,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应拥有丰富而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不能停留在熟知一些外文词汇、理解一流外文教材的层次上,而应在此基础上加深和拓宽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深入了解本专业相关文化,熟悉“目的语”文化,并努力成为双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平衡者。
4.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能。由于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外文教材大多从国外直接引进,自编、摘选的教材等也存在,但不一定考虑到国内高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这就需要双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设计能力,能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切合学生现有的水平,达到国际交际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本身也不能只会一些语言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而应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协调好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至于顾此失彼。此外,双语教师还应具备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二、制约高校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纵观国际双语教学队伍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双语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而且队伍不够稳定难以优化,这些都是高校双语人才培养的一个制约瓶颈。相比较于高校双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内在因素:双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平衡
根据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双语教师既是双语双元文化者也是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有较强的英语读写与交流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熟悉运用英语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表述和对专业词汇进行解析。另外,双语教师也应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本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以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选择双语教师,最理想的群体莫过于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外语能力和专业水平上具有双重优势,但目前这样的人才缺口较大,分布不均,且主要集中在重点高校,一般院校很难与其竞争。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双语教师普遍现状来看,双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还十分短缺。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相对独立。专业知识精深又接受过系统的外语培训的复合型双语教师较少,大部分双语教师虽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但应用能力不够,难以灵活自由地运用外语组织专业课教学;或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缺乏了解,知识更新慢,掌握不到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因此也无法向学生提供与时代同步的外语材料供以参阅和拓展,这与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双语教师的这种知识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