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有效参与 学习的过程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
我们经常见到的数学课一般是: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实际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潜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因此,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进而加上教师细致到位的评价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能与同学开展合作与交流等等。
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出示了360-90-60一题后,让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我觉得可以先用360-60,正好等于300,然后再减90,和先用360-90再减60的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先算360-90就没有我的方法简便了。”师及时给予评价:“这位同学真会全局思考!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先从整体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可能隐藏的关系,然后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除谈到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如怎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大班额现状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有效参与 学习的过程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
我们经常见到的数学课一般是: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实际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潜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因此,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进而加上教师细致到位的评价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能与同学开展合作与交流等等。
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出示了360-90-60一题后,让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我觉得可以先用360-60,正好等于300,然后再减90,和先用360-90再减60的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先算360-90就没有我的方法简便了。”师及时给予评价:“这位同学真会全局思考!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先从整体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可能隐藏的关系,然后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除谈到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如怎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大班额现状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