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厦门电业局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信息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加大,企业信息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量日益增大。为了使厦门局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精细规范,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通过规范现有管理模式,实现信息资源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
引言
随着厦门电业局(以下简称厦门局)企业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对管理现代化要求日益提高,信息系统逐渐引入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企业中信息设备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IT资产也日益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产。
IT资产可以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和信息资产等几类。实物资产是指像小型机、PC机、网络交换机等以实物形式存在且具有一定重量的IT设备,它是IT应用的硬件基础。软件资产是指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依赖硬件才能运行的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及控制信息系统活动的程序。信息资产是指经过加工后的对企业业务活动具有价值的数据[1]。
1.资产全寿命的概念
1.1 资产全寿命定义
资产全寿命管理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资产全寿命涵盖了设备管理和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一系列过程,同时又要兼顾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于资本密集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安全管理,效能管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有机结合[2]。
1.2 IT资产生命周期
IT资产生命周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一个IT资产必定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1.3 开展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IT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采购、入库、领用、运行、维修、折旧、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原有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上的进一步整合和深化。
2.资产全寿命实施解决方案
IT资产全寿命管理在厦门局应用已近二年,为保障IT设备高效、经济、安全地运转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2.1 设备台账管理
管理的执行离不开基础数据准备。传统资产管理只会在购买和最后出售或报废的时候来记录状态,更不会去记录资产配置,资产关联等信息。而IT资产管理强调实时性,厦门局信息人员将所有关心的资产信息保存在北信源桌面终端管理系统中。信息设备台账包括服务器设备台帐、存储设备台帐、网络设备台帐等模块,并实时更新设备台账数据。通过网络自动侦测和人工信息录入,系统清晰地反映了每台设备的所属位置、设备状态、型号等多条信息,而且对任何设备信息的变动都会及时反应。
通过对设备基本情况的把握,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根本上掌握资产的基本状况,改变以往多个业务数据库的“信息孤岛”现象和各个部门独立工作现象。各个部门共享设备数据,确保了设备数据维护工作不重复,避免出现许多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效信息进行管控和决策。
2.2 协同管理
通过IMS(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系统中的“一单两票”模块让信息管理流程在全局范围内、不同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利用工作请求、工单等信息,激活下一项工作流程,系统自动推送流程從开始到结束。通过工作流实时的跟踪和分析,使相关人员能自动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准时、保质地完成工作目标,从而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2.3 成本管理
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简称Lcc)管理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局IT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在可靠性的基础上使设备或系统的全寿命拥有成本为最低。在实践中,不仅仅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厦门局IT资产成本管理借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特别是实施了SAP系统后,根据自身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能力设计相应的IT资产成本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并通过实践逐步改进和完善。通过SAP系统,设备台账能和财务中相应的资产台账以直接同步或工作流同步建立起联系,IT设备的购置和日常管理与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效益紧密挂钩。根据责任会计的原则,按照成本动因将设备的购置费用、维护保养费用以及日常的运营费用在各责任中心进行直接费用的实际核算、间接费用的分摊核算,将该成本与责任中心效益挂钩,从而促使各责任中心算细账,对增量设备考虑购置成本与业务发展相平衡,对存量设备考虑维修成本,对设备报废更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将IT资产的成本管理与IT资产的贡献度结合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对IT资产的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管理。
2.4 备品备件管理
厦门局在实施SAP系统后,备品库存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库以及存货的简单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物流中心的作用,是一种集中采购加集中库存的管理模式,即备品备件经过IT需求部门的计划后,生成向物资公司的调拨请求,而不是直接向供应商的采购请求。由物资公司统一汇总需求并由采购人员向供应商下订单,供应商先送货到物资公司后再进行企业内的调拨配送。以达到供需动态平衡,既要将库存降到最低点,又不发生缺料的问题。
物资管理人员与IT管理人员共同依据工作经验和采购历史经验建立各项IT物资的合理储备量(储量的上下限),当进行设备维护时,SAP系统将自动检查备件库存,这样做既确保库存最低,从而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又做到紧急维修时有料可领。
2.5 知识管理
与资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也是IT部门的宝贵资产,厦门局信息中心为此建立了IT设备运维知识库,并不断补充、修正、完善。当运维人员需要执行维护任务的时候,可以在IT设备知识库中先查看运维作业预案。那么,在运维前对设备或信息系统有个初步的认识,对运维工作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维护经验个人化的模式,实现了知识管理,把以往隐性的知识经验、标准化维修的技术步骤和流程,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将IT维护人员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智力资本。
3.实施效果
3.1 管理升级
通过信息系统中固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打破部门壁垒,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使分散在各处的资源变成了集中管理。将管理的多个环节有效地缩减为一个环节。不仅使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责任更加明晰。资产管理的工作重心降低,管理的层次扁平化,管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了对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每个过程节点进行管控,从而达到全面过程管理,实现了管理的过程化、精细化。
3.2 经济效益
同2010年相比,信息设备平均使用年限延长1年,2011年IT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下降了23%;库存成本显著减低,缓解了资金压力。2011年,IT设备全年库存总额235.4万元,分别比2009年、2010年减少72.65和55.63万元。由于资产清晰,IT资产年底盘盈增加36万元。
3.3 战略意义
通过IT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实施,厦门局内部的信息沟通大大加强,经营目标更加明确,员工参与感明显提高。同时,它将设备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更重要的工作中去。如:分析设备数据,意外事件的处理,研究新的管理理念以及向领导提供合理化建议等,造就一批既懂管理又掌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尤其符合现代大型电网的管理需要,也是电网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燕华等.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111-113
[2]许懿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实施策略[J].黑龙江电力,2011(2):141-142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
引言
随着厦门电业局(以下简称厦门局)企业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对管理现代化要求日益提高,信息系统逐渐引入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企业中信息设备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IT资产也日益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产。
IT资产可以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和信息资产等几类。实物资产是指像小型机、PC机、网络交换机等以实物形式存在且具有一定重量的IT设备,它是IT应用的硬件基础。软件资产是指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依赖硬件才能运行的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及控制信息系统活动的程序。信息资产是指经过加工后的对企业业务活动具有价值的数据[1]。
1.资产全寿命的概念
1.1 资产全寿命定义
资产全寿命管理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资产全寿命涵盖了设备管理和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一系列过程,同时又要兼顾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于资本密集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安全管理,效能管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有机结合[2]。
1.2 IT资产生命周期
IT资产生命周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一个IT资产必定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1.3 开展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IT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采购、入库、领用、运行、维修、折旧、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原有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上的进一步整合和深化。
2.资产全寿命实施解决方案
IT资产全寿命管理在厦门局应用已近二年,为保障IT设备高效、经济、安全地运转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
2.1 设备台账管理
管理的执行离不开基础数据准备。传统资产管理只会在购买和最后出售或报废的时候来记录状态,更不会去记录资产配置,资产关联等信息。而IT资产管理强调实时性,厦门局信息人员将所有关心的资产信息保存在北信源桌面终端管理系统中。信息设备台账包括服务器设备台帐、存储设备台帐、网络设备台帐等模块,并实时更新设备台账数据。通过网络自动侦测和人工信息录入,系统清晰地反映了每台设备的所属位置、设备状态、型号等多条信息,而且对任何设备信息的变动都会及时反应。
通过对设备基本情况的把握,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根本上掌握资产的基本状况,改变以往多个业务数据库的“信息孤岛”现象和各个部门独立工作现象。各个部门共享设备数据,确保了设备数据维护工作不重复,避免出现许多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效信息进行管控和决策。
2.2 协同管理
通过IMS(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系统中的“一单两票”模块让信息管理流程在全局范围内、不同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利用工作请求、工单等信息,激活下一项工作流程,系统自动推送流程從开始到结束。通过工作流实时的跟踪和分析,使相关人员能自动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准时、保质地完成工作目标,从而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2.3 成本管理
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简称Lcc)管理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局IT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在可靠性的基础上使设备或系统的全寿命拥有成本为最低。在实践中,不仅仅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厦门局IT资产成本管理借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特别是实施了SAP系统后,根据自身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能力设计相应的IT资产成本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并通过实践逐步改进和完善。通过SAP系统,设备台账能和财务中相应的资产台账以直接同步或工作流同步建立起联系,IT设备的购置和日常管理与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效益紧密挂钩。根据责任会计的原则,按照成本动因将设备的购置费用、维护保养费用以及日常的运营费用在各责任中心进行直接费用的实际核算、间接费用的分摊核算,将该成本与责任中心效益挂钩,从而促使各责任中心算细账,对增量设备考虑购置成本与业务发展相平衡,对存量设备考虑维修成本,对设备报废更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将IT资产的成本管理与IT资产的贡献度结合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对IT资产的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管理。
2.4 备品备件管理
厦门局在实施SAP系统后,备品库存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库以及存货的简单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物流中心的作用,是一种集中采购加集中库存的管理模式,即备品备件经过IT需求部门的计划后,生成向物资公司的调拨请求,而不是直接向供应商的采购请求。由物资公司统一汇总需求并由采购人员向供应商下订单,供应商先送货到物资公司后再进行企业内的调拨配送。以达到供需动态平衡,既要将库存降到最低点,又不发生缺料的问题。
物资管理人员与IT管理人员共同依据工作经验和采购历史经验建立各项IT物资的合理储备量(储量的上下限),当进行设备维护时,SAP系统将自动检查备件库存,这样做既确保库存最低,从而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又做到紧急维修时有料可领。
2.5 知识管理
与资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也是IT部门的宝贵资产,厦门局信息中心为此建立了IT设备运维知识库,并不断补充、修正、完善。当运维人员需要执行维护任务的时候,可以在IT设备知识库中先查看运维作业预案。那么,在运维前对设备或信息系统有个初步的认识,对运维工作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维护经验个人化的模式,实现了知识管理,把以往隐性的知识经验、标准化维修的技术步骤和流程,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将IT维护人员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智力资本。
3.实施效果
3.1 管理升级
通过信息系统中固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打破部门壁垒,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使分散在各处的资源变成了集中管理。将管理的多个环节有效地缩减为一个环节。不仅使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责任更加明晰。资产管理的工作重心降低,管理的层次扁平化,管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了对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每个过程节点进行管控,从而达到全面过程管理,实现了管理的过程化、精细化。
3.2 经济效益
同2010年相比,信息设备平均使用年限延长1年,2011年IT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下降了23%;库存成本显著减低,缓解了资金压力。2011年,IT设备全年库存总额235.4万元,分别比2009年、2010年减少72.65和55.63万元。由于资产清晰,IT资产年底盘盈增加36万元。
3.3 战略意义
通过IT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实施,厦门局内部的信息沟通大大加强,经营目标更加明确,员工参与感明显提高。同时,它将设备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更重要的工作中去。如:分析设备数据,意外事件的处理,研究新的管理理念以及向领导提供合理化建议等,造就一批既懂管理又掌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尤其符合现代大型电网的管理需要,也是电网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燕华等.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研究及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111-113
[2]许懿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实施策略[J].黑龙江电力,2011(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