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需求的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电气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TM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18-02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地方院校应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沈阳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建校的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依靠行业、背靠行业是我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我校定位就是服务电力行业,服务辽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是落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场所。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因此,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标准的对接,对于我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及研究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实证调查法,到就业岗位充分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岗位能力要素,总结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电气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专业特点,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次递进式搭建能力模块并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企业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中去,整合原有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优化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教学模块,再细分成多个子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从而围绕模块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零适应期”。
  3.以课程改革为重点,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经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逐渐解决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确定核心课程,整合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将条件较为成熟的课程改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式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中做、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教中做”,以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的建设
  发挥我校依靠电力行业的优势,与国网公司,清河电厂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立机制,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对接,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支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
  5.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实习环境
  建立建全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电力行业用人单位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与企业联合制订“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多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方案,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实践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6.建设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
  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的教学团队。加大人员培养培训力度,拓宽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员交流的途径。形成由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
  二、结论
  基于行业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行业需求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核心,学生为主体,融合校企协同共建,一定会成功搭建出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构建出培养目标清晰、具有工程教育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标准的对接,加快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钱小龙.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2]蒋洁.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
  [3]施于庆,管爱枝,祝邦文等.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职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是适应新世纪法治社会建设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力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摘要】为提高“精密机械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理论-实验-实践-设计”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包括“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研究;强化大作業训练等实践环节;改革“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设计。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获得的成果经验可向全国高校相关机械设计类课程推广。  【关键词】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创新教学  【基金项目】
目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作为一种增塑剂被广泛使用且存在于环境中,由于DEHP与塑料制品之间不能共价结合,且随着产品的反复使用、加
【摘要】在物理之类的实验系列课程中,实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物理实验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就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联、在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展开整个研究,希望可以为物理实验系列课程
【摘要】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语言知识,但是缺少使用英语语言的环节,不利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翻译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交际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核心内容,强调翻译实践交际过程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交际法在大学中的应用还面临社会环境的缺失和师资力量的匮乏等现实状况,因此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伴有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减退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女性A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是男性发病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虚拟现实技术上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趋于成熟,而且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全网实时无缝互联,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里进行过去只能在现实世界里进行的各种工作或学习。本文就沉浸式漫游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就行一些简要探讨以期对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在新科技应用上有所启发。  【关键词】沉浸式漫游学习系统;计算机;教学改革;应用  【基金项目】2016年沈阳市教育科学“十
【摘要】为了推进师范院校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紧跟网络时代步伐,探究一种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颖的传授知识方式为高等师范生技能训练服務,时刻与一线教学同步跟进,促进高等师范专业实训环境的信息化、动态化,该模式将对高等师范生实践技能以及素质培养起重大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师范技能训练;APP应用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7-JSJYYB
【摘要】Visual FoxPro(VFP)关系数据库系统是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之一,是新一代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本文探讨了如何在VFP数据库设计中应用研究性教学。  【关键词】VFP语言;研究性教学;数据库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19-02  VFP是新一代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它以强大的功
【摘要】寫作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关键构成,对学生全面学习英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大学阶段英语写作教学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文章主要对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0-02  大学阶段在英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