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大学生的交往状况与能力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女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而且深刻影响着其社会认可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社交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帮助那些交往力匮乏的女生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女大学生 交往能力 主动交往
[作者简介]刘素娟(1968-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李鸿雁(1977-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7年指令性项目“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特殊性研究”的结题成果。(项目编号:S07033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80-02
人们为什么要上大学?除了知识的学习外,大学最关键、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进入大学,离开原有熟悉生活环境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客观需要。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其大学生活的内在质量与满意程度。
一、女大学生的交往现状及成因解析
据调查,我校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方面是她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于其他同龄的女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交往等问题”的女生占2/3,比男生高出6%,其中本科女生高达3/4。整体而言,我校女大学生对待人际关系这一现实问题的选择与处理比较健康。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女生不能如愿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认知、情绪、技巧及人格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影响作用。一些女生一旦在交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一)交往动机迫切,灵活性较强,但主动性欠缺
女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使其急于让他人了解和承认自己,同时,也有急于了解社会和他人的强烈愿望,她们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特别是大学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为摆脱孤独,她们渴望并急于交往。与此迫切交往的内在动机相比的是,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谨慎、羞怯、技巧、机会等种种原因而又不敢或不善于突破自己。当被冷落、忽视、否定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又无法解嘲或自救,长此以往容易陷入自卑、封闭的循环。调查显示,“在接触陌生人时采取的态度”时:选择“一般经人介绍才敢接近或认识”的女生达42%,高于男生近20%。也就是说,在主动交往方面,男生好于女生,专科生整体好于本科生,其中专科男生最主动;在“不想认识,除非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女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比例高于男生12%,说明女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灵活性更强。在谈到“面对异性”时,自我感觉“自然大方、交往自如”的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二者相差30%。由此说明,女生有着很好的交往潜能与较强的交往能力,但主动性应注意强化。
(二)交往对象以同龄人为主,交际面较窄
女大学生重视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由于清高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增强,忽视非同龄人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造成所谓的“代沟”心理定式。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3/4,远高于初中生的3/5与小学生的1/2。大学生喜欢与同龄人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理、心理、资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能相互理解和帮助,可共同探讨人生,分担忧乐。
此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专家指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甚至沉迷,背后是孩子们的孤独症、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表现。在问及“周末及业余时间的消磨上”,我校男生“上网或玩游戏”的比例为22.4%,高出女生15.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指出:“在高校中,有网瘾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自我评价较低,自卑不自信,人际关系不协调,对现实生活不太满意。”②相比男生喜欢通过上网消磨时光的情况,女生更喜欢选择“待在宿舍,懒得出去”,其所占比例为32.4%,高出男生13.7% 。由此可以推断女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男生更为固定而且狭窄。
(三)交往状态波动性大,与情绪、情景直接相关
总体而言,女大学生的交往状态波动较大,心理相容性比男生稍差,易受自身情绪与外界情景的干扰。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倾向或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过于敏感”或“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或不屑交往。因此,导致一些女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挑起争端、伤了和气。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女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分求全,处处忍让。这种人一味迁就别人,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甚至怕别人“报复”等等。这种忍让型的人看起来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其实内心里多有压抑。另一类是过分维护自己,对别人缺少宽容,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不考虑别人的承受力。这种人在群体中基本不受欢迎,是被孤立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学生公用生存空间狭小,导致摩擦几率增大,以及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等多种原因,促成不能兼容的“自我中心型”学生有增多的趋势。
(四)农村女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更多,特困女大学生则更为严重
“尽管农村女大学生突破不利的经济文化地位,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但是,她们更难于与人融洽相处,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更大。因为不利的经济条件使她们课余要为生活四处奔波,无暇参与校内活动,文化资源上的差异也使她们缺少与城市女生的共同话题。”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抑郁心理倾向,其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歉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严重制约着她们的学业水平和人际关系。在访谈中,一些特困女生每每谈到自己由于经济压力而不得不舍弃本应参与的交往与聚会时,伴随的经常是无奈的叹息、无语的哽咽,甚至是渴求的泪花。因为构成交往的前提最基本的是心情、时间、金钱、场地等要素,而前三者对于特困女大学生来说几乎都没有办法拥有。
二、提高女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应对策略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由果溯源”的解构,帮助她们创造更多的成功交往的机会,提高女生进行人际互动的信心,进而使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一)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增强成功交往的信心
采取什么样的交际态度,便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从“我敬人,人自会敬我”的心态出发,往往很容易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
[关键词]女大学生 交往能力 主动交往
[作者简介]刘素娟(1968-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李鸿雁(1977-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7年指令性项目“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特殊性研究”的结题成果。(项目编号:S07033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80-02
人们为什么要上大学?除了知识的学习外,大学最关键、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学习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进入大学,离开原有熟悉生活环境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客观需要。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其大学生活的内在质量与满意程度。
一、女大学生的交往现状及成因解析
据调查,我校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方面是她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于其他同龄的女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交往等问题”的女生占2/3,比男生高出6%,其中本科女生高达3/4。整体而言,我校女大学生对待人际关系这一现实问题的选择与处理比较健康。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女生不能如愿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认知、情绪、技巧及人格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影响作用。一些女生一旦在交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一)交往动机迫切,灵活性较强,但主动性欠缺
女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使其急于让他人了解和承认自己,同时,也有急于了解社会和他人的强烈愿望,她们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特别是大学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为摆脱孤独,她们渴望并急于交往。与此迫切交往的内在动机相比的是,相当数量的女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谨慎、羞怯、技巧、机会等种种原因而又不敢或不善于突破自己。当被冷落、忽视、否定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又无法解嘲或自救,长此以往容易陷入自卑、封闭的循环。调查显示,“在接触陌生人时采取的态度”时:选择“一般经人介绍才敢接近或认识”的女生达42%,高于男生近20%。也就是说,在主动交往方面,男生好于女生,专科生整体好于本科生,其中专科男生最主动;在“不想认识,除非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女生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比例高于男生12%,说明女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灵活性更强。在谈到“面对异性”时,自我感觉“自然大方、交往自如”的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二者相差30%。由此说明,女生有着很好的交往潜能与较强的交往能力,但主动性应注意强化。
(二)交往对象以同龄人为主,交际面较窄
女大学生重视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由于清高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增强,忽视非同龄人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造成所谓的“代沟”心理定式。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3/4,远高于初中生的3/5与小学生的1/2。大学生喜欢与同龄人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理、心理、资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能相互理解和帮助,可共同探讨人生,分担忧乐。
此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专家指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甚至沉迷,背后是孩子们的孤独症、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表现。在问及“周末及业余时间的消磨上”,我校男生“上网或玩游戏”的比例为22.4%,高出女生15.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指出:“在高校中,有网瘾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自我评价较低,自卑不自信,人际关系不协调,对现实生活不太满意。”②相比男生喜欢通过上网消磨时光的情况,女生更喜欢选择“待在宿舍,懒得出去”,其所占比例为32.4%,高出男生13.7% 。由此可以推断女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男生更为固定而且狭窄。
(三)交往状态波动性大,与情绪、情景直接相关
总体而言,女大学生的交往状态波动较大,心理相容性比男生稍差,易受自身情绪与外界情景的干扰。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倾向或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过于敏感”或“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或不屑交往。因此,导致一些女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挑起争端、伤了和气。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女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分求全,处处忍让。这种人一味迁就别人,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甚至怕别人“报复”等等。这种忍让型的人看起来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其实内心里多有压抑。另一类是过分维护自己,对别人缺少宽容,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不考虑别人的承受力。这种人在群体中基本不受欢迎,是被孤立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学生公用生存空间狭小,导致摩擦几率增大,以及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等多种原因,促成不能兼容的“自我中心型”学生有增多的趋势。
(四)农村女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更多,特困女大学生则更为严重
“尽管农村女大学生突破不利的经济文化地位,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但是,她们更难于与人融洽相处,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更大。因为不利的经济条件使她们课余要为生活四处奔波,无暇参与校内活动,文化资源上的差异也使她们缺少与城市女生的共同话题。”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抑郁心理倾向,其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歉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严重制约着她们的学业水平和人际关系。在访谈中,一些特困女生每每谈到自己由于经济压力而不得不舍弃本应参与的交往与聚会时,伴随的经常是无奈的叹息、无语的哽咽,甚至是渴求的泪花。因为构成交往的前提最基本的是心情、时间、金钱、场地等要素,而前三者对于特困女大学生来说几乎都没有办法拥有。
二、提高女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应对策略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由果溯源”的解构,帮助她们创造更多的成功交往的机会,提高女生进行人际互动的信心,进而使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一)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增强成功交往的信心
采取什么样的交际态度,便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从“我敬人,人自会敬我”的心态出发,往往很容易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