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的日常管理需要制度化和程序化,但这并不能保证由活生生的几十位成长中的青少年组成的集体就不发生任何常规以外的特殊情况。面对班级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班主任应当做哪些工作?或者,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工作呢?我的建议如下:
一、自备一架“灭火机”
偶发事件的多发地带、多发人员,一般说来,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都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且极易内心冲动,并迅速转化为过激的言行。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对偶发事件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和了解,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训斥一通,学生是极不易接受的。而且,一道师生之间高筑的城墙便由此破土动工了,任你再追悔说过的粗暴话,对学生心灵业已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了。
所以,教师必须自备一架“灭火机”,越是在学生不冷静易急躁的时候越要沉得住气、稳得住心,这才能体现出师者之风范,同时也给学生的自我反省提供适当的时空环境。双方都能心平气和了,这时对问题的分析才会公正客观,学生的回想陈述、老师的诱导点拨也就都有的放矢了。
具体做法可以有:
首先,不急于给事情定性,如可以告诉学生“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次,做一些现象的、动机的可能性分析,尽量往小处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大概是谁一疏忽就出了这个差错”;同时,话锋一转,“但是,如果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不敢承认,又谈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呢?”
让学生绷紧的那根准备与老师抵触的情绪之弦松弛下来,也让学生内心跟自己诚实、正直、勇敢、善良的一面紧张作战,胜利最终属于正义之师。
二、找到一位好参谋
学生一旦消除了与老师的对抗,便更容易转入内部战争,教师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到他心灵深处诚实、正直、勇敢、善良、公平、坚强等积极的一方,谋求合作,让这位“高参”发表心灵演说,反面的那些小人便不战而退了。
基本立足点如此,方法主要有:提问要问到学生思想矛盾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去,打好三大战役:
1.这件事情做得对不对?
2.为什么会这么做?原因在一时(如:出于好奇心)还是在平时(如:随便惯了,一直对自己要求都不够严格)?
3.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该怎么办?
请学生内心的两个“我”分别出来散步谈心,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从而善于分析、调控自己,为将来适应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发现一群热心肠
事情出现了,你会发现,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是无动于衷的,不过有些同学外露,有些比较内隐罢了。这前前后后他们的表现各异:有婉言善谏的,有暗渡陈仓的,有当头棒喝的,有两肋插刀的,还有含糊其辞的、立场动摇的、欲盖弥彰的……尽管千姿百态,但这毕竟证明了一点,即:他们对班级不是漠不关心的,这件事多多少少对他们有了些触动。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抓住典型,抓住辩证的变化,用发展的观点、治病救人的态度引导和启发他们,是比较可行的。如,老师可以说:“我想这件事就别过问了吧,但想想这是对你们的不负责任,要是我的朋友一时当局者迷,我哪能装出旁观者也不清的糊涂样儿来呢?那对朋友也是一种不负责任。……”这样进行集体教育,是在创造一种实事求是的舆论氛围,因而是科学有效的。
四、扶植一种新风尚
偶发事件虽会给班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要把握住时机进行好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也能扶植出好的风尚来。
如,正确的荣辱观。看待得失、利弊要全面,要胸襟开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正是改进的第一步。
又如,互帮互助的同学观、朋友观。辨别朋友真伪的试金石正是你身处逆境时他们所持的态度。敢于仗义执言主持公道的才是你可信赖的精神上的良伴、密友;对你只在顺遂的时候送来两句甜美的奉承话的人,你就要格外留心了。
再如,学会“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事件的细致剖析足以避免以后所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之,教师不要敌视一切偶发事件,如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把偶发事件处理好,说不准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一、自备一架“灭火机”
偶发事件的多发地带、多发人员,一般说来,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都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且极易内心冲动,并迅速转化为过激的言行。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对偶发事件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和了解,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训斥一通,学生是极不易接受的。而且,一道师生之间高筑的城墙便由此破土动工了,任你再追悔说过的粗暴话,对学生心灵业已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了。
所以,教师必须自备一架“灭火机”,越是在学生不冷静易急躁的时候越要沉得住气、稳得住心,这才能体现出师者之风范,同时也给学生的自我反省提供适当的时空环境。双方都能心平气和了,这时对问题的分析才会公正客观,学生的回想陈述、老师的诱导点拨也就都有的放矢了。
具体做法可以有:
首先,不急于给事情定性,如可以告诉学生“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次,做一些现象的、动机的可能性分析,尽量往小处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大概是谁一疏忽就出了这个差错”;同时,话锋一转,“但是,如果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不敢承认,又谈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呢?”
让学生绷紧的那根准备与老师抵触的情绪之弦松弛下来,也让学生内心跟自己诚实、正直、勇敢、善良的一面紧张作战,胜利最终属于正义之师。
二、找到一位好参谋
学生一旦消除了与老师的对抗,便更容易转入内部战争,教师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到他心灵深处诚实、正直、勇敢、善良、公平、坚强等积极的一方,谋求合作,让这位“高参”发表心灵演说,反面的那些小人便不战而退了。
基本立足点如此,方法主要有:提问要问到学生思想矛盾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去,打好三大战役:
1.这件事情做得对不对?
2.为什么会这么做?原因在一时(如:出于好奇心)还是在平时(如:随便惯了,一直对自己要求都不够严格)?
3.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该怎么办?
请学生内心的两个“我”分别出来散步谈心,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从而善于分析、调控自己,为将来适应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发现一群热心肠
事情出现了,你会发现,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是无动于衷的,不过有些同学外露,有些比较内隐罢了。这前前后后他们的表现各异:有婉言善谏的,有暗渡陈仓的,有当头棒喝的,有两肋插刀的,还有含糊其辞的、立场动摇的、欲盖弥彰的……尽管千姿百态,但这毕竟证明了一点,即:他们对班级不是漠不关心的,这件事多多少少对他们有了些触动。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抓住典型,抓住辩证的变化,用发展的观点、治病救人的态度引导和启发他们,是比较可行的。如,老师可以说:“我想这件事就别过问了吧,但想想这是对你们的不负责任,要是我的朋友一时当局者迷,我哪能装出旁观者也不清的糊涂样儿来呢?那对朋友也是一种不负责任。……”这样进行集体教育,是在创造一种实事求是的舆论氛围,因而是科学有效的。
四、扶植一种新风尚
偶发事件虽会给班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要把握住时机进行好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也能扶植出好的风尚来。
如,正确的荣辱观。看待得失、利弊要全面,要胸襟开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正是改进的第一步。
又如,互帮互助的同学观、朋友观。辨别朋友真伪的试金石正是你身处逆境时他们所持的态度。敢于仗义执言主持公道的才是你可信赖的精神上的良伴、密友;对你只在顺遂的时候送来两句甜美的奉承话的人,你就要格外留心了。
再如,学会“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事件的细致剖析足以避免以后所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总之,教师不要敌视一切偶发事件,如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把偶发事件处理好,说不准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