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皇制度很有社会基础
儒教是在日本以及整个东亚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皇权主义、等级观念、集团意识等,这些思想从中国传到日本后又进一步与日本社会文化相融合,进而发展成了日本特色的绝对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服从观念等。明治维新后,尽管日本大力引进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但这种“西化”是以始终维持以天皇为核心的皇家贵族统治为根本前提的,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野心不断膨胀,这种盲目尊皇、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极端保守思想也发展到了巅峰。日本战败后,美国一度想彻底肃除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极尽推波助澜之力的封建皇权制度,但在经过仔细论证研究后得出结论:保留天皇制。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角度来看,天皇制度,即威权主义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普通民众心中。
家族关系有明显的主仆色彩
日本人的家族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集团就是家族的扩大,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是互为表里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日本独特的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集团当中。
小到一个家族都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有序的系统,那处于日本政治中枢的自民党更是这样。自民党能长期处于执政地位,除了是由日本的政治体制特点决定外,其中一项重要的深层原因是自民党内的“派系政治”原理历久不衰。自民党内派系林立,这本身也反映了日本集团主义的影响之深度。派系问题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派系归属意识、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派系关系能够协调党内以及政府权力职位的分配,以及政治资金的分配。
派系集团内等级分明,下属对首领知恩图报
一般说来,自民党内部的派阀与地缘和血缘关系、职业、学历等不无关系,各派系的内部结构是典型的家族集团模式,派系集团内要求成员上下协调一致,成员对集团要高度忠诚,派系首领对下属经常施以恩惠,下属则对首领知恩必报,本派系领袖与个别心腹成员之间甚至会产生一种“亲子关系”,进而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意识。自民党内派系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自民党议员在属于自民党这个大的组织的同时,都会选择栖身于某一个派系集团。资历较浅的议员处在本派系相对下属的地位,他们在每次大选中的主要任务是争取自己所属集团的“家长”即本派系首领当选,而不是如何使自己获得候选人的资格。
在日本政界,父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兄弟之间承继国会两院议员、内阁大臣、甚至首相等家族政治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竞选议员时,这种被称为“世袭议员”的人当选概率也非常大,而且近年来,“世袭议员”之风有愈刮愈猛之势。
“家族议员”日渐增多
家族政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进入日本政界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1963年11月,日本举行第30届众议院选举,在新当选的511名议员中,有15人为“世袭议员”。而在1964年11月前首相岸信介的胞弟佐藤荣作当选为首相,成为当时日本政界的一大新闻。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路家族政要后代频频登台,1990年2月在第39届众议院选举中,新当选的“家族议员”达到30人。1996年10月第41届众议院选举中,更有200名新当选议员的父亲或其他直系亲属担任过国会议员或各地方议员与地方行政首长。在2000年6月的第42届众议院选举中,尽管众议院规模由500人缩减为480人,但政治世家出身当选的议员仍有110人。
虽说家族政治现象并非日本独有,欧美国家也有此类现象出现,如美国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等,但像日本政界有这么多完全靠家族庇荫毫不费劲地跻身国家高层的人,确属日本之“创见”。
(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
儒教是在日本以及整个东亚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皇权主义、等级观念、集团意识等,这些思想从中国传到日本后又进一步与日本社会文化相融合,进而发展成了日本特色的绝对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服从观念等。明治维新后,尽管日本大力引进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但这种“西化”是以始终维持以天皇为核心的皇家贵族统治为根本前提的,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野心不断膨胀,这种盲目尊皇、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极端保守思想也发展到了巅峰。日本战败后,美国一度想彻底肃除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极尽推波助澜之力的封建皇权制度,但在经过仔细论证研究后得出结论:保留天皇制。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角度来看,天皇制度,即威权主义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普通民众心中。

家族关系有明显的主仆色彩
日本人的家族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集团就是家族的扩大,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是互为表里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日本独特的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集团当中。
小到一个家族都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有序的系统,那处于日本政治中枢的自民党更是这样。自民党能长期处于执政地位,除了是由日本的政治体制特点决定外,其中一项重要的深层原因是自民党内的“派系政治”原理历久不衰。自民党内派系林立,这本身也反映了日本集团主义的影响之深度。派系问题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派系归属意识、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派系关系能够协调党内以及政府权力职位的分配,以及政治资金的分配。
派系集团内等级分明,下属对首领知恩图报
一般说来,自民党内部的派阀与地缘和血缘关系、职业、学历等不无关系,各派系的内部结构是典型的家族集团模式,派系集团内要求成员上下协调一致,成员对集团要高度忠诚,派系首领对下属经常施以恩惠,下属则对首领知恩必报,本派系领袖与个别心腹成员之间甚至会产生一种“亲子关系”,进而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意识。自民党内派系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自民党议员在属于自民党这个大的组织的同时,都会选择栖身于某一个派系集团。资历较浅的议员处在本派系相对下属的地位,他们在每次大选中的主要任务是争取自己所属集团的“家长”即本派系首领当选,而不是如何使自己获得候选人的资格。
在日本政界,父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兄弟之间承继国会两院议员、内阁大臣、甚至首相等家族政治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竞选议员时,这种被称为“世袭议员”的人当选概率也非常大,而且近年来,“世袭议员”之风有愈刮愈猛之势。
“家族议员”日渐增多
家族政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进入日本政界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1963年11月,日本举行第30届众议院选举,在新当选的511名议员中,有15人为“世袭议员”。而在1964年11月前首相岸信介的胞弟佐藤荣作当选为首相,成为当时日本政界的一大新闻。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路家族政要后代频频登台,1990年2月在第39届众议院选举中,新当选的“家族议员”达到30人。1996年10月第41届众议院选举中,更有200名新当选议员的父亲或其他直系亲属担任过国会议员或各地方议员与地方行政首长。在2000年6月的第42届众议院选举中,尽管众议院规模由500人缩减为480人,但政治世家出身当选的议员仍有110人。
虽说家族政治现象并非日本独有,欧美国家也有此类现象出现,如美国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等,但像日本政界有这么多完全靠家族庇荫毫不费劲地跻身国家高层的人,确属日本之“创见”。
(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