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歌中的禅风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syyd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宋以来,禅师与文人交游渐趋密切,北宋文豪苏轼也因此受到影响,潜心于佛禅,面对大自然,空寂的宇宙,发掘其人生哲理的意义。禅师们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寻求解脱的方式使苏轼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发生变化,他的诗无禅语而有禅意禅趣,寓禅理而不落形迹,将人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禅理、禅典、禅法和禅趣等化入诗中,达到“词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形成了自然、平淡、幽远、至真、至善、至美的妙理奇趣风格。
  【关键词】苏轼;禅宗;诗风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的得名是由修身习禅而来,其展现着澄明高远的精神境界,具体表现在人生追求、直觉感悟、处事方法、审美精神等。
  自古以来,修习禅宗的禅师与文人的学习交流就已有之,尤其是唐宋后,两者之间的来往更是密切。禅不仅影响了诗的创作,比如以禅写诗、以禅喻诗等,而且影响了诗的风格。于是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就成了我国文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禅宗本主张不立文字,禅是这样,诗则不同。钱钟书说:“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而,禅风于唐宋后就侧重于语言应用的技巧,通过偈颂和诗歌等形式来修禅,呈现出洒脱清新、质朴透彻、简要生动、活泼精通的风格,同时其注重藻饰、运用典故的特点,对文人创作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以偈悟道的方式,为文人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吟风弄月、寻诗觅句的新方式。苏轼出生于宋代,其诗风明显地受到了禅风的影响。
  一、自然
  苏轼的自然风格展现着清淳、质朴、幽新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从而促使诗人按照自然规律描写景物,且传递着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做到了依托天工而不需人力的自然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及晴姿雨态。丽日照射下光影满湖,晴天的湖景是美妙的:山色迷蒙似隔着轻纱,反衬出了湖上风光的层次,雨天的湖景也是极为奇妙的。从这两句诗可以想见在不同的天气下的湖山胜景,阳光满湖,又忽然山水间云烟迷蒙,可见万物万象,自在无羁,大自然变化多端、永恒神奇,这就是佛性真如妙体的显现。下两句把西湖比做美人西施,在此诗人以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这可以说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由此可见,这种西湖初晴后湖光山色的迷茫朦胧优美奇丽,充分写出西湖的神秘,所以自然带着富有的禅味。作者如实的描写西湖不同天气下的不同景色,体现出自然的风格。
  二、平淡
  诗歌的平淡美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而被许多诗人所追求。平淡的诗歌易中见深,淡中藏浓,具有自然圆熟的功力,没有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很难企及。
  平淡,无论是在诗歌理论与实践创作中,都是被视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境界,也是为诗人们所极力推崇的。宋朝诗人梅尧臣道:“作死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这正是说明了平淡是诗歌创作的最佳境界。然而,只有“气厚”、“神厚”者方能达此境界。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平淡主要是得于天然自成、大巧若拙的特色。平淡之美在苏轼于湖州作的纪游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中有较好的体现,真可谓是“平淡之中见奇崛”。
  三、幽远
  苏轼的禅诗不仅体现了自然、清新、平淡的风格,在幽远这一艺术风格上也算得上独具一格,幽远无尽,耐人寻味。如《六月二十七如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游览西湖时所作,写的是望湖楼所见急风暴雨的奇景。开头两句写的就是这场景象,作者把一场忽然顺着风势而来又忽然顺着风势而去的暴雨,写得鲜明,富有情趣。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这里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虽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然又立刻雨过天晴,恢复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就是水天相接,充分写出自然的神奇,也可体味禅宗所传达的大自然的自生自灭、去任自由、随机任运的境界,其中蕴涵的旨意幽远无尽,具有禅意耐人寻味。
  四、趣味
  “理趣”是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苏轼曰:“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妙趣横生。”这里的“反常合道”,也就是“理殊趣合”。反常与理殊两者体现的是不按常理、不同于寻常的逻辑思维;合道与趣合两者要求诗人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想象有色视镜去与大自然相交流所获得的直观感知,从而巧妙地表达诗人反常、合道、理殊、趣合的特征,也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情趣。
  五、妙悟
  一首诗的好坏的关键不在学力,而在“妙悟”,能透彻之悟。如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北归时经虔州写了《次韵江晦叔二首》:作者结束了贬谪生活,在北归路上,忽然听到了钟鼓声,才从如梦似幻的谪居生活惊醒过来。此时忽然领悟到人间的所有事,如浮云一般时时在迁移改变,但像孤月似的孤高澄清心境一直保持到现在。
  综上,禅家讲不假修饰,自然天成,活泼有趣,这也影响到苏轼之诗风,使他的诗构成自然,平淡,理趣,奇趣等风格。从此可看出,苏轼可真乃一大诗人,是两宋时代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其他文献
【摘要】善于创新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局面,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实践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必定会随着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育的本身,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形式和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摘要】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标发展的需求的创新,不仅能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小学语文;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互动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手法的创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方
【摘要】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最有收效?答案应该是一目了然——魅力课堂。有效课堂往往强调的是结果,而魅力课堂强调的是过程。当过程充满魅力,自然吸引眼球,而结果必然有效。  【关键词】魅力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那么,什么是魅力,最望文生义的理解就是“趣”—情趣、理趣、意趣、谐趣。课堂教学魅力是学校文化之魂,一个有魅力的课堂,就是一个有趣的课堂,一个有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文学社团作为学校语文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建立和开展文学社团的工作,并充分发挥文学社团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身体力行、创新实践的一项素质教育工作,也是值得社会各界研究和重视的。  【关键词】文学社团;语文教学;作用;语文素养;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
【摘 要】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开拓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需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生本教育;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本教育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否认生本教育给教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示范意义和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本教育在具体的实施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所体会到的也仅仅是一点点,但我相信,作为一名认真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利用日记或者是周记让学生吐露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成为朋友,并且自己以身作则,我想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应该会有很大帮助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