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青贮方式、制作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条件、玉米青贮的技术要点、贮后管理和青贮饲料品质评定等几个方面系统概述了秸秆青贮技术规程,为秸秆青贮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秸秆;青贮饲料;贮后管理;品质评定
青贮饲料饲喂牲畜消化性强,适口性好,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饲料的营养性,是牛、羊等草食家畜优质粗饲料之一,并可收到提高采食量、增加产奶量、改善膘情的较好效果。主要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例,9至10月份是玉米秸秆青贮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冬春季,饲料生产受到限制,青贮饲料可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的饲料需求。玉米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玉米秸秆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得到的一种优质粗饲料。青贮后的玉米秸秆,不仅能有效地保存原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而且能有效地杀死秸秆中病菌、虫卵,破坏杂草种子的萌发能力,减少其对家畜及下茬农作物的危害。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简单、易保管、成本低。同时也解决了收获季节畜禽饲养计划方面的难题,青贮饲料的原料收割及其储存和饲喂实行机械化操作,也可增加饲养计划选择的灵活性。
1 青贮方式
(1)青贮窖:也可用永久窖。建窖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土质坚实的地方。
(2)地面堆储:选干燥的地面,铺上塑膜,将秸秆在上面堆垛,四边呈斜坡,压实后用塑膜封好,周围用土压严。
(3)袋储:塑料袋青贮方法简单,地点灵活,喂饲方便。适于原料收获批量小,又需陆续用料的养羊、牛户使用。
2 制作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条件
收割期的选择:玉米全株青贮营养价值最高,应在玉米生长至乳熟期和蜡熟期收储,玉米秸秆青贮要在玉米成熟后,立刻收割秸秆,以保证有较多的绿叶。收割时间过晚,露天堆放将造成含糖量下降、水分损失、秸秆腐烂,最终造成青贮料质量和青贮成功率下降。
(1)水分:玉米青贮饲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比较适宜的水分含量应在65%~75%。
(2)糖:糖是玉米青贮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一般要求玉米青贮含糖量不得低于2%,而玉米带穗青贮时含糖量一般在4%以上,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3 玉米青贮的技术要点
3.1 原料要切碎
为确保无氧环境的形成,秸秆要切碎,切碎要在原料含水量达到65%~70%时进行,长度为2~3厘米,这样易于压实,并能提高青贮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切碎后渗出的汁液中有一定量的水分,利于乳酸菌迅速繁殖发酵,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
3.2 装填和碾压
装前要清扫窖底,边装、边铡,边摊,边踏实。每装20~30厘米高时,用链轨拖拉机或55马力拖拉机反复碾压2~3次,然后继续装填。要特别注意青贮窖四周及四个角落处机械压不到的地方,应人工踩实。装填时间越短越好。装填时要边装边压实,越实越好,有条件的地方应一边装窖一边用链轨拖拉机碾压,在装填的过程中若再用铲车分次碾压效果更佳,碾压也是保证青贮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般每立方米窖可青贮玉米秸秆500 千克左右。在青贮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增加适口性和消化率,还可以适当添加尿素、食盐等添加剂。
3.3 封窖
封窖是为了把青贮原料压紧,封严,使空气和水不进入窖内。青贮原料装填至高出窖口邊沿50~80厘米即可,上面铺一层干草,先用彩条布或剪开的蛇皮袋盖上,再用整块厚度为 0.08~0.12 毫米的塑料薄膜盖顶,并压实盖土封窖。盖土必须湿润,要一层层盖踏实,厚度一般 30~50 厘米,表面要拍打光滑,窖顶隆起成馒头状,否则容易透气。检查其紧实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超过深度的10%为宜。封窖一周内,必须随时注意青贮料下沉造成盖土的裂缝,要及时加填湿润土修整好。还要注意防大风、大雨及其他外力的破坏。青贮一旦开始,必须连续作业,做到“六快”,即做到快割、快运、快切、快装、快压、快封。
3.4 适时封窖
装填至离窖口30厘米时,在窖壁上铺塑料薄膜以备封窖。青贮玉米如果收获适时,大部分为绿叶,水分为60%左右可不必加水;若黄叶占一半以上,即应加水,一般加水10%~15%,边加边装,确保水和原料混合均匀。青贮窖装满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窖顶,然后压上20~30厘米厚湿土,覆盖拍实并堆成馒头形,以利于排水。
4 储后管理
(1)距青贮窖1米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渗入池内。
(2)储后5~6天进入乳酸发酵阶段,青贮料脱水,软化,当封口出现塌裂、塌陷时,应及时进行培补,以防漏水漏气。
(3)要防牲畜践踏并做好防鼠工作,保证青贮质量。
5 青贮饲料品质评定
(1)上等:黄绿色、绿色,酸味浓,有芳香味,柔软稍湿润。
(2)中等:黄褐色、黑绿色,酸味中等或较少,芳香、稍有酒精味,柔软稍干。
(3)下等:黑色、褐色,酸味很少,有臭味、干燥松散或黏软成块。不宜饲喂,以防中毒。
6 青贮饲料的饲喂
青贮料制作一个半月后即可利用。要求分段开窖,从一角开始取用,切勿全面打开,防止暴晒、雨淋、结冻,严禁掏洞取料。取料后立即封严,防止二次发酵。青贮玉米有机酸含量较大,有轻泻作用,母畜怀孕后不宜多喂,以防造成流产,产前15天停止。牲畜改换饲喂青贮饲料时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停喂青贮饲料时应由多到少,使牲畜逐渐适应。
【关键词】秸秆;青贮饲料;贮后管理;品质评定
青贮饲料饲喂牲畜消化性强,适口性好,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饲料的营养性,是牛、羊等草食家畜优质粗饲料之一,并可收到提高采食量、增加产奶量、改善膘情的较好效果。主要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例,9至10月份是玉米秸秆青贮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冬春季,饲料生产受到限制,青贮饲料可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的饲料需求。玉米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玉米秸秆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得到的一种优质粗饲料。青贮后的玉米秸秆,不仅能有效地保存原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而且能有效地杀死秸秆中病菌、虫卵,破坏杂草种子的萌发能力,减少其对家畜及下茬农作物的危害。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简单、易保管、成本低。同时也解决了收获季节畜禽饲养计划方面的难题,青贮饲料的原料收割及其储存和饲喂实行机械化操作,也可增加饲养计划选择的灵活性。
1 青贮方式
(1)青贮窖:也可用永久窖。建窖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土质坚实的地方。
(2)地面堆储:选干燥的地面,铺上塑膜,将秸秆在上面堆垛,四边呈斜坡,压实后用塑膜封好,周围用土压严。
(3)袋储:塑料袋青贮方法简单,地点灵活,喂饲方便。适于原料收获批量小,又需陆续用料的养羊、牛户使用。
2 制作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条件
收割期的选择:玉米全株青贮营养价值最高,应在玉米生长至乳熟期和蜡熟期收储,玉米秸秆青贮要在玉米成熟后,立刻收割秸秆,以保证有较多的绿叶。收割时间过晚,露天堆放将造成含糖量下降、水分损失、秸秆腐烂,最终造成青贮料质量和青贮成功率下降。
(1)水分:玉米青贮饲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比较适宜的水分含量应在65%~75%。
(2)糖:糖是玉米青贮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一般要求玉米青贮含糖量不得低于2%,而玉米带穗青贮时含糖量一般在4%以上,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3 玉米青贮的技术要点
3.1 原料要切碎
为确保无氧环境的形成,秸秆要切碎,切碎要在原料含水量达到65%~70%时进行,长度为2~3厘米,这样易于压实,并能提高青贮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切碎后渗出的汁液中有一定量的水分,利于乳酸菌迅速繁殖发酵,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
3.2 装填和碾压
装前要清扫窖底,边装、边铡,边摊,边踏实。每装20~30厘米高时,用链轨拖拉机或55马力拖拉机反复碾压2~3次,然后继续装填。要特别注意青贮窖四周及四个角落处机械压不到的地方,应人工踩实。装填时间越短越好。装填时要边装边压实,越实越好,有条件的地方应一边装窖一边用链轨拖拉机碾压,在装填的过程中若再用铲车分次碾压效果更佳,碾压也是保证青贮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般每立方米窖可青贮玉米秸秆500 千克左右。在青贮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增加适口性和消化率,还可以适当添加尿素、食盐等添加剂。
3.3 封窖
封窖是为了把青贮原料压紧,封严,使空气和水不进入窖内。青贮原料装填至高出窖口邊沿50~80厘米即可,上面铺一层干草,先用彩条布或剪开的蛇皮袋盖上,再用整块厚度为 0.08~0.12 毫米的塑料薄膜盖顶,并压实盖土封窖。盖土必须湿润,要一层层盖踏实,厚度一般 30~50 厘米,表面要拍打光滑,窖顶隆起成馒头状,否则容易透气。检查其紧实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超过深度的10%为宜。封窖一周内,必须随时注意青贮料下沉造成盖土的裂缝,要及时加填湿润土修整好。还要注意防大风、大雨及其他外力的破坏。青贮一旦开始,必须连续作业,做到“六快”,即做到快割、快运、快切、快装、快压、快封。
3.4 适时封窖
装填至离窖口30厘米时,在窖壁上铺塑料薄膜以备封窖。青贮玉米如果收获适时,大部分为绿叶,水分为60%左右可不必加水;若黄叶占一半以上,即应加水,一般加水10%~15%,边加边装,确保水和原料混合均匀。青贮窖装满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窖顶,然后压上20~30厘米厚湿土,覆盖拍实并堆成馒头形,以利于排水。
4 储后管理
(1)距青贮窖1米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渗入池内。
(2)储后5~6天进入乳酸发酵阶段,青贮料脱水,软化,当封口出现塌裂、塌陷时,应及时进行培补,以防漏水漏气。
(3)要防牲畜践踏并做好防鼠工作,保证青贮质量。
5 青贮饲料品质评定
(1)上等:黄绿色、绿色,酸味浓,有芳香味,柔软稍湿润。
(2)中等:黄褐色、黑绿色,酸味中等或较少,芳香、稍有酒精味,柔软稍干。
(3)下等:黑色、褐色,酸味很少,有臭味、干燥松散或黏软成块。不宜饲喂,以防中毒。
6 青贮饲料的饲喂
青贮料制作一个半月后即可利用。要求分段开窖,从一角开始取用,切勿全面打开,防止暴晒、雨淋、结冻,严禁掏洞取料。取料后立即封严,防止二次发酵。青贮玉米有机酸含量较大,有轻泻作用,母畜怀孕后不宜多喂,以防造成流产,产前15天停止。牲畜改换饲喂青贮饲料时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停喂青贮饲料时应由多到少,使牲畜逐渐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