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战斗生活片段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磋跎,不觉过去六七十年,如白驹过隙,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44年冬,伊玲、刘坚和我到东江纵队去。因白色恐怖厉害,组织上须仔细研究行走路线,若从河源直奔解放区,蒋匪特务已加强防范,难免不测,走沦陷区一线,可摆脱特务的监视,且刘坚、伊玲的家分别在从化、广州,有落脚点。故我们决定走沦陷区一线。
  我们原在翁源教书,便提前结束学业,启程南下,徒步经河源、从化,走到街口。当时街口是国民党、日军、伪军均管不了的“三不管”地区,十分荒凉混乱。路上行人甚少,竟有流氓趴在厕所底下偷看女人上厕所,把我们吓得赶快拉起裤子向前跑,直到进了刘坚同志家才喘过气来。
  在刘坚同志家住了一晚,次日由从化乘货车(当时没有客车)赴广州。车经太平场附近,被别动队(伪军)打劫,他们来势汹汹持枪搜查行李,主要是搜钱,行前我们已将钱分了三份分别携带。当他们在翻查行李时,我即用小手帕把钱包起捏在手中,镇静地站着,任其反复检查搜身,均未被发现,而她俩携带的钱均被抢去。靠着我保留的钱,三人才勉强支付途中的车费、住宿费。
  到达当时被日本占领的广州,市面萧条,全没有战前的繁荣景象。我们住在伊玲同志家中,不敢随便在市内走动。联系上在穗的联络负责人黄惠同志后,由她安排交通员负责送我们到东莞部队。
  初到部队被分配到青干班学习。青干班的负责人是张江明同志,学习内容是毛主席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等,一个月后结业,便被分配到北江支队,支队长邬强同志,政委李东明同志,还有组织股长廖行同志,民运股长黄琴同志等。当时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正向北进犯,邬强支队长率领部队从罗浮山出发,经过增城、从化、佛岗,追赶着日本鬼子的行踪到达英德。
  途中容彬同志和我沿途在墙上写大标语,用的是石灰加黄泥,标语内容由支队部决定,大致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内战”等,记得还有一条是“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当时有点疑问,还拥护蒋委员长?但再一想,是拥护他抗战到底,是很策略的。当部队继续起行而我们在墙上的标语尚未写完时,支队便派战士给我们站岗放哨,待标语写完后才一起追赶部队,这使我们很受感动,体会到领导对战士的关怀。
  当行军途经国民党占领的永清城时,打了一仗,枪弹声满天飞,真是枪林弹雨。子弹不知从何处飞来,邬支队长指挥若定,命令传令兵指挥部队“占领前面山头”……传令兵跑来跑去传达命令,当时我和黄琴同志就坐在田埂边,离支队长站的地方不远,黄琴同志风趣地对我说:“你的胆子真不小,居然不害怕。”我说:“你不怕,我亦不怕!”其实我是第一次上战场,听到如此密集的枪弹声,心里真有点害怕。但是身旁的领导却若无其事,这是实战对我的教育。黄琴同志还教我如何辨别子弹的远近,子弹声尖而刺耳的是远距离的子弹,声音发哑的是近距离的子弹,使我增长知识。
  部队到达英德,在温塘山以东的东乡,热火朝天地开展民运工作,先后建立了十四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当时称“运动委员会”,而西乡在温塘山西面,由望埠到河头至英德城是日伪占领区,当时派一些民运工作人员到该地区秘密活动开展工作,工作环境较艰苦,但在该地区坚持工作较长时间的只有曹洪同志和我,其他同志则逐步调离。
  后来曹洪同志亦先我调回到部队,我坚持到最后支队长通知我撤离时方回到部队。组织上分配我到油印室“负责”工作,并命我设法出报纸,我认为当时内战激烈,所有根据地均被敌占领,部队分散活动,无法沟通了解部队的战斗情况,怎能出报纸?只好组织大家学习,既无书籍,亦无报刊,便从社会发展史谈起,真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乱扯一通,很是热闹罢了。
  油印室当时有七八名队员,仅明仔是男同志(他是刻腊版的能手),其余均是女同志,记得有黄帼、黄敏、叶朴琼等,独立荫蔽在山坑,他们用竹子篷建造了一间美如别墅的房子,有竹床、六角型的窗户,用树皮作房顶。晚上山间的蝉鸣鸟语,还有蟋蟀、蚯蚓的叫声,真是动物交响乐,显得生活并不寂寞。
  有一天,发现有人在山上行走,我问是谁?来人却迅速地跑了,我追到山上,人已无影无踪。考虑到该处已暴露,无法继续荫蔽下去,我们便立即转移回部队。
  其后,我跟随江水的中队在山区活动。一天大雨淋头,我们并无雨具,全身湿透成了“落汤鸡”,便在山头一锯木寮烤火,将衣服弄干后休息。突然子弹四射,以为敌人摸上来了,即起来检查,末发现敌人,哨兵也末发现敌情,却是江水同志衣袋内的子弹掉到火堆中引爆的,实属虚惊一场。子弹射进一同志的大腿内,他是本地同志,懂得在山上找些中草药敷上。
  最后,转移到新丰,其时支队部及政治处的同志均在山头上荫蔽,我独自在山下的羌坑做群众工作。一天,事务长到羌坑购粮,见到我便说,部队要转移了,你为什么还不回部队?我说支队长没有命令。待支队长通知我回部队时,已是整装待发准备到龙口集中,待与粤北及九连山的部队会合后,便启程南下到沙鱼涌准备北撤了。这是重庆和平谈判取得的胜利,经过政治协商,同意我方2400名人员撤离广东。
  我们在“为了广东的和平,我们要离别战斗的家乡,我们要走向新的路程……”的歌声中登上三艘美式登陆艇,驶向大海乘风破浪,告别广东的父老乡亲,向北航行。
其他文献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是1968年至1979年间在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创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场所。本文通过回顾广东创办“五七”干校这一特殊经历,思考其中问题,以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获得经验教训。  一、“五七”干校创办的历史背景  “五七”干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中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文化大革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
蒋利用陈做打手    蒋家王朝是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封建法西斯军事统治集团。他亲自豢养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条“狼犬”,培植他们成为保定系、黄埔系、士官系三大集团的头目。陈诚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最受庞信、最有权势的亲信人物,一度登上蒋家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把交椅,其跋扈嚣张之气焰曾一时达到无可比拟之地步。陈诚之所以受到蒋介石如此深情宠信,爬到如此高的地位,决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定的根源和条件的。
划分阶级,明确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这样一种论点,始于1927年。1927年,国共分裂,中共被国民党疯狂镇压,而此时,大批知识分子党员退党。党内领导层认为,知识分子在危难关头容易动摇,究其根源,即是他们所受的敌对阶级的思想影响,以及他们与旧阶级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此同时,农民出身的党员,普遍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忠诚度高,革命彻底性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城市人口也被定为各
研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自学习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试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三链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专
<正>一1926年10月间,北伐军攻占了湖北武汉。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由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政治军事的重心渐渐从广东向北转移,湖北武汉地区成为新的全国革命中心。1926
1饲养方面毛皮动物妊娠期饲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关系到胎产仔数的多少和仔兽出生后的健康和成活。在日粮安排上,要做到营养全价、品质新鲜、适口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