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微泡实验用于PICC尖端定位研究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分析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在位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寻找一种可节约时间和成本、准确且无创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和PICC门诊接受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纳入患者均依次完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改良微泡实验法、胸部X线定位。分析改良微泡实验法中微泡密度分级与胸部X线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以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尖端在位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等诊断性评价指标。

结果

研究期间共120例患者入选,排除拒绝参加本研究、右心房超声不清晰、自觉不耐受、胸部X线不清晰者,最终108例患者均完成改良微泡实验和胸部X线尖端定位。根据胸部X线定位结果,108例患者中PICC尖端理想位置69例(63.9%),非理想位置33例(30.6%),异位6例(5.5%);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置管肢体、置管深度、置管科室、置管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8例患者中改良微泡实验法Ⅰ级微泡74例(68.5%),Ⅱ级微泡25例(23.2%),Ⅲ级微泡9例(8.3%)。微泡密度与导管尖端位置存在相关性,呈中强度相关,列联系数C为0.662。改良微泡实验法判断PICC尖端在位的敏感度为95.7%(66/69),特异度为89.7%(35/39),漏诊率为4.4%(3/69),误诊率为10.3%(4/39),阳性预测值为94.3%(66/70),阴性预测值为92.1%(35/38),约登指数为0.85;两种方法判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6。

结论

与胸部X线定位法相比,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且操作简单、无创、用时少、费用低;可作为PICC二次调管的筛选性检查,尤其在ICU,有技术限制或尖端位置可疑者应再进行胸部X线定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和粪菌移植组,每组20只。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NS对照组同途径给予等量NS。粪菌移植组于制模后1 d将正常大鼠粪便稀释后灌胃,每次2 mL,每日3次;其余两组给予等量NS灌胃。于制模后7 d采集大鼠粪便,采用16
背景 20年来常用的营养不良的复合评定方法为SGA与MNA,但均缺乏营养与疾病结局(outcome)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支持.有无营养风险(nutrition risk)的筛查是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的基础。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介导的Toll样受体9(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主呼吸组、正常潮气量(VT)组(VT为8 mL/kg)和大VT组(VT为40 mL/kg),每组10只。正常VT组和大VT组大鼠分别进行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为0,吸入氧浓度(Fi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的临床资料,按月龄分成三组:0~3个月为A组(77例)、4~6个月为B组(65例)和7~12个月为C组(95例)。结果 呼吸道感染在三组中比率最高;A组伴有气喘的呼吸道感染者明显小于其他两组[24.7%( 19/77)比61.5%( 40/65)、61.1%(58/95)](P< 0.01);随着月龄增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