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负债办学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适时、适度的举债解决了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但贷款这把双刃剑也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风险。本文在分析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的基础上,引入功效系数法评价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功效系数法在高校负债融资风险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高校 负债 融资
一、引言
我国高校负债融资归因于1999年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为了解决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上升和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矛盾,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举债的步伐。1999年8月26日,清华大学与中国银行正式签署了“银校全面合作协议”,获得了10亿元的授信额度,迈出了国内高校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一步。此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各地纷纷与高校开展合作。《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到5 000亿元。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负债融资问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增加政府的财政拨款,如何拓展其它经费来源渠道。在这些讨论中,有许多学者探索高校举债办学的模式,例如吕相元在《论高等学校的举债发展》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适度负债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利于实现高校快速发展;也有学者和金融界专家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发展银校合作之路实现高校和银行的双赢;例如赵生旺的《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但是只有少数人注意到高校负债融资和企业负债融资一样,如果过度举债也会引发风险,不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既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后劲也会给银行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和银行业的安全。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早,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采取输出教育模式、科研服务收入、高校基金受益、高校附属企业收入、各及团体捐赠等。国外谈银校合作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放在学生助学贷款方面。但是从笔者所获得资料来看,近年来国外关于高等院校负债融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三、高校貸款风险的成因
1. 政府与高校间产权关系不清晰
从产权角度讲,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事业收入也依赖于国家制定的收费标准,学校的资产自然归国家所有。高校向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最终生成的资产亦属国有资产,当高校过度负债而无法偿还贷款时,政府作为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将是债务的最终承担者。因而,一些高校领导人认为高校贷款无“后顾之忧”,在选取贷款时,只考虑付息,而忽视还本,认为学校是属于国家的,只要贷得出款,不怕还不起,最终将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这也是造成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 缺乏应有的监管措施
监管力度的缺乏也是贷款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出资者,对于高校大规模负债建设这样重大的财务决策,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和监管作用,有的地区甚至采取了适当贴息的办法,优惠提供甚至无偿划拨土地等,为高校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大大激励了高校贷款的热情和信心,这也是贷款规模日益扩大的主要因素。进而形成比例过高的建设贷款,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有的甚至出现了财务危机,但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制度界定有关责任人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
3. 银行对高校贷款监管相对较宽
银行为高校贷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也是高校贷款规模过大,还款计划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从银行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客户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还款能力强,行业稳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政府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政府一般不会让高校因财务危机而倒闭,持续经营比较有保障,因此高等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安全可靠的投资市场,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基本上对高校发放信用贷款,但贷后对高校的贷款偿还的监管也没有具体措施。
4. 贷款资金使用与管理不善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基本上没有进行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严重弱化,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对银行贷款过大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
四、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规避
1.运用科学的财务指标衡量高校的偿债风险。我们可以用资产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两率来分析高校负债融资的合理性及风险的大小。
资产负债比率是高校全部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表示在高校资金的来源中,从债权人方面取得负债所占高校全部资产的比重。该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利用负债融资进行财务活动的能力,也是显示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标志。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高校所有者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表明主权资本在全部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比率之和应等于1。因此,这两个比率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高校的资金来源。所有者权益比率越大,资产负债比率越小,高校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2.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校之所以高度负债办学,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过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教兴国是上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各届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这一战略决策,政府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3.加强对教育的监管。无规矩不成方圆,解决高校负债融资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监管。政府作为高校的投资主体,应该履行监管责任,保证高校在恰当的范围内通过负债进行融资。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高校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和监控,实施跟踪审计,推动高校建立健全预算制度,推行高校财务公开。
五、结束语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与各高校自身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成为主要筹资手段。然而我们看到,负债融资在缓解各高校资金需求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负债融资必然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甚至引起财务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相元.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J].经济师,2002年09期
[2]赵生旺.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 05期
关键词:高校 负债 融资
一、引言
我国高校负债融资归因于1999年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为了解决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上升和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矛盾,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举债的步伐。1999年8月26日,清华大学与中国银行正式签署了“银校全面合作协议”,获得了10亿元的授信额度,迈出了国内高校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一步。此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各地纷纷与高校开展合作。《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到5 000亿元。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负债融资问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增加政府的财政拨款,如何拓展其它经费来源渠道。在这些讨论中,有许多学者探索高校举债办学的模式,例如吕相元在《论高等学校的举债发展》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适度负债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利于实现高校快速发展;也有学者和金融界专家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发展银校合作之路实现高校和银行的双赢;例如赵生旺的《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但是只有少数人注意到高校负债融资和企业负债融资一样,如果过度举债也会引发风险,不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既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后劲也会给银行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和银行业的安全。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早,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采取输出教育模式、科研服务收入、高校基金受益、高校附属企业收入、各及团体捐赠等。国外谈银校合作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放在学生助学贷款方面。但是从笔者所获得资料来看,近年来国外关于高等院校负债融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三、高校貸款风险的成因
1. 政府与高校间产权关系不清晰
从产权角度讲,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事业收入也依赖于国家制定的收费标准,学校的资产自然归国家所有。高校向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最终生成的资产亦属国有资产,当高校过度负债而无法偿还贷款时,政府作为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将是债务的最终承担者。因而,一些高校领导人认为高校贷款无“后顾之忧”,在选取贷款时,只考虑付息,而忽视还本,认为学校是属于国家的,只要贷得出款,不怕还不起,最终将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这也是造成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 缺乏应有的监管措施
监管力度的缺乏也是贷款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出资者,对于高校大规模负债建设这样重大的财务决策,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和监管作用,有的地区甚至采取了适当贴息的办法,优惠提供甚至无偿划拨土地等,为高校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大大激励了高校贷款的热情和信心,这也是贷款规模日益扩大的主要因素。进而形成比例过高的建设贷款,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有的甚至出现了财务危机,但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制度界定有关责任人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
3. 银行对高校贷款监管相对较宽
银行为高校贷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也是高校贷款规模过大,还款计划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从银行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客户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还款能力强,行业稳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政府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政府一般不会让高校因财务危机而倒闭,持续经营比较有保障,因此高等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安全可靠的投资市场,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基本上对高校发放信用贷款,但贷后对高校的贷款偿还的监管也没有具体措施。
4. 贷款资金使用与管理不善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基本上没有进行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严重弱化,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对银行贷款过大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
四、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规避
1.运用科学的财务指标衡量高校的偿债风险。我们可以用资产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两率来分析高校负债融资的合理性及风险的大小。
资产负债比率是高校全部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表示在高校资金的来源中,从债权人方面取得负债所占高校全部资产的比重。该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利用负债融资进行财务活动的能力,也是显示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标志。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高校所有者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表明主权资本在全部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比率之和应等于1。因此,这两个比率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高校的资金来源。所有者权益比率越大,资产负债比率越小,高校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2.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校之所以高度负债办学,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过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教兴国是上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各届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党中央这一战略决策,政府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3.加强对教育的监管。无规矩不成方圆,解决高校负债融资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监管。政府作为高校的投资主体,应该履行监管责任,保证高校在恰当的范围内通过负债进行融资。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高校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和监控,实施跟踪审计,推动高校建立健全预算制度,推行高校财务公开。
五、结束语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与各高校自身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成为主要筹资手段。然而我们看到,负债融资在缓解各高校资金需求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负债融资必然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甚至引起财务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相元.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J].经济师,2002年09期
[2]赵生旺.对建立我国银校合作关系的前景和风险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 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