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1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理标本下切缘的距离、环周切缘的完整性和淋巴结清扫的枚数。

结果

17例患者中体质指数(BMI)超过25 kg/m2的有7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8.0 ± 32.3)min,术中出血(50.6 ± 44.0)ml,术中并发骶前静脉出血1例(5.9%)。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17.6%)。标本远切端距肿瘤下缘(2.2 ± 1.6)cm,远近切缘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获检淋巴结(14.5 ± 6.9)枚。术后住院时间(10.6 ± 6.7)d。术后随访(7.0 ± 2.6)月,除肝转移癌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外,其余病例均存活,尚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经肛门内镜联合腹腔镜的直肠全系膜切除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其他文献
精准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直肠癌作为一种高发癌症,手术效果和化疗药物使用均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基因组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并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对患者的预后和化疗药物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本文将介绍这一领域的新发现。遗传异质性方面主要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SI)表型的分子机制与
目的 研究重睑术联合改良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内眦赘皮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睑术联合改良内眦赘皮矫正术,对照组
目的 探讨肝脏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肝脏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方法 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检查,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