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辨我是雄雌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生;同性恋;个案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是我校一名高二女生,身材高大,举止打扮比较中性化;思路清晰,表达条理性强,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上游;独生女,父母都是一般工人,对她的管教比较严厉,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因此虽然她是女孩,小时候也经常被父亲打骂。
  二、咨询过程
  来访者一开始就采取开门见山的态度,毫不忸怩,并不需要过多引导,就侃侃而谈。她坦承目前自己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男性还是喜欢女性。她发现自己跟男生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她在初中阶段也谈过几次恋爱,每次恋爱一开始都很好,自己也相当期待与兴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就会慢慢淡下来,最后都无疾而终。倒是跟班上的女生,特别是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女生在一起相当兴奋。
  咨询老师:哦,兴奋?是指哪方面的?有没有肢体接触的冲动?
  来访者:没有。只是情感方面的,很想跟她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我觉得女生很干净,所以平时我会很喜欢拥抱她们,甚至亲亲脸蛋。而对于男生,我会觉得他们很脏,即使是再帅的男生,我现在也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了,而且目前这种感觉对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所以现在我最大的困惑是我到底喜欢同性还是异性?(说到这里她的语速开始慢下来了)我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比较保守。其实我倒是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不跟男的结婚,但父母那一关肯定是过不去的,想到他们平时为人处事老老实实,会因为我是同性恋而可能被周围邻居、朋友议论、看不起,我就觉得很内疚、自责。如果我必须跟男的结婚给父母一个交代,但是我对男的没有感觉,结婚也是在害对方,甚至可能会殃及下一代。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我是同性恋中最隐蔽的类型,双性恋,那婚后的日子也充满纠葛啊……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纠结。
  从来访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很深入、细致、长远地思考。因为她谈到认为男性肮脏、女性干净的问题,所以在咨询中咨询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希望能找到来访者厌恶男性、喜欢女性的原因。
  咨询老师:能谈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男性很脏的呢?
  来访者:其实可以说从小就不太喜欢我的父亲,他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从小对我就特别严厉,虽然我是女孩子,但是可以说我是从小被打到大的。一开始被打,我总是哭,后来被打多了,我就不再哭了,但是慢慢心里就开始对他有了敌意。每次被打过后,我都很恨自己的女孩身份,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变得像男人一样强壮,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因此开始模仿男性的穿着打扮。一开始没想这么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习惯女性化的装扮,穿上裙子后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可笑的小丑,男性化的衣着打扮会让我觉得很安心。跟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保护她们不受伤害的欲望。
  咨询老师:你现在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觉?
  来访者:小的时候,我会尽量躲着他,最好在他眼前能隐身,这样不会又被他找茬成为出气筒了。现在觉得无所谓了,反正自己都这么大了。而且小时候,自己确实挺调皮,所以被打也是应该的吧。我打算去外地上大学,眼不见为净,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啊。
  国内一项对四十例同性恋的调查显示,家庭不良因素,尤其是早期家庭破裂,异性长辈对子女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家庭生活中有不检点行为等因素,对同性恋形成有促进作用。在本案例中,来访者的父亲对其严厉的教养方式,让来访者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了排斥感,她通过男性化的行为和表现,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性别认同的障碍,又导致了她性取向的困惑。
  来访者:老师,你听说过夏河和洛洛吗?他们是网上很著名的一对同志爱人,我很佩服他们能这么持久、勇敢地维持着自己的感情,即使外界对他们一致不看好,但是他们还是敢于公开并坚持了下来。再看看自己身边的异性恋情,还有自己的异性感情,有时觉得异性恋情还不如同性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咨询老师:同性恋情有能够长久的,但是也有不长久的,相信你也有所耳闻。异性恋情也是一样,有的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而有的夫妻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开,所以持久并不是同性恋优于异性恋的标志。
  来访者:您觉得我是不是同性恋?
  咨询老师:目前这个阶段,你的交友范围和圈子有限,所以最好不要忙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论,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于某个圈子,而是多给自己机会,扩大交往范围,特别是到大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交友的自由度、选择的空间会更加广阔。到时你可以通过更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终确定自己的性取向。
  来访者:您的意思是说目前最好不要随便给自己下“同性恋”的定论,跟两个性别的同学多接触,不限于某一个性别,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发展,是吧?如果不是最好,如果是的话,我应该怎么办?我父母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他们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如果我是同性恋,他们肯定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
  咨询老师:至于你说到担心父母不理解的问题,其实现在社会对待这个问题相对于以前来说,更加宽容、更加多元,所以你现在不用过多担心和烦恼,毕竟你目前还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取向。而且如果真的是,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而放弃做自己?当然父母有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但是你可以跟父母多沟通,尽量争取他们的理解。父母的愿望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开心、快乐。
  来访者:跟您谈完之后,我感觉稍微轻松一些了,虽然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了时间和经历会帮助我确定自己的选择。
  三、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
  从同性恋形成的因素上划分,可分为“素质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或“素质性同性恋和权宜性同性恋”。因孙波先生和晓磊先生谈到二分法中的“素质性同性恋”是指由遗传因素和胚胎激素导致的或因X和Y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同性恋。“境遇性(或权宜性)同性恋”是指由于长期处于与异性分别或分离状态,便转而对同性产生好感,由此而产生对同性的爱慕。也称暂时性或代偿性同性恋。   性别角色认同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我国最早研究同性恋的科学家、青岛医学院教授张北川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人感受到的性引力,实际上介于纯粹的同性恋(6级)、双性爱(3级)与异性爱(0级)之间的某一点上。他认为同性恋可分为纯粹的同性恋者与有同性性行为者(含异性恋和双性恋者)。与纯粹的异性爱者一样,纯粹的同性恋者性倾向明确而坚定,不可更改。纯粹的同性恋者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可以说大部分所谓的同性恋中学生中,纯粹的同性恋者并不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需要同性友谊,在某一阶段会对同性产生好感和依赖,喜欢和同性亲近,甚至做出一些外人看来“出格”的事情,但这是由于青春期生理冲动造成的,不属于通常说的同性恋。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年幼,又不懂得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加上当事人的特殊心理,就给自己贴上“同性恋”的标签,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其实,这些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爱,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赖。
  2.心理因素
  从心理因素上分析,我们知道每个人潜意识里都需要同性友谊,它比异性友谊更深。很多中学生由于身处较为空虚、孤单的环境,渴望情感交流,就很容易将强烈的感情投向同性,这和中学生早恋的原理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待中学生恋爱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一些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谈恋爱,因此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恋爱经验,由于异性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的心理,因此他们会通过进行同性恋的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从家庭中得到的心理支持和援助较缺乏,因此转而通过发展恋情(包括异性恋情和同性恋情)来寻求安慰。来访者虽然才刚上高二,但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恋爱经验。
  3.社会和家庭因素
  综合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看,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有关同性恋、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中学生,而一些书籍和漫画往往会以浪漫唯美的方式来描写和美化同性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分辨能力弱,他们不能从理性的、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同性恋,他们常常会认为同性恋是一件很“潮”的事情,能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是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一个途径。本案例中的来访者由于幼时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如父亲所崇尚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对来访者采取严苛的管教方式,导致来访者希望寻求男性的性别角色来保护自己。社会和家庭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了来访者的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并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困惑。
  四、效果分析与体会
  本案例中的来访者是对自身的性倾向还处于迷茫困惑阶段的边缘同性恋学生,因此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人本主义疗法,充分理解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并为她提供一个表达和疏泄的空间。尊重来访者本人的选择,帮助她明确区分同性依赖和同性恋的不同,让她进一步澄清自己的选择是否出自内心,形成自主意识,促进自我不和谐向自我和谐方向转变,勇敢地去面对困境和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桂林,540001;2.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桂林,540001;3.广西桂林市第十九中学,桂林,54000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编者按]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在余晓灵校长的带领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初见成效。2010年5月27日,十九中学召开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启动大会,成立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小组”,发布了《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5月~2012年12月)》;9月10日,又召开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落成剪彩仪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与会并作重要讲话。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落成
〔关键词〕教师;心态;调节    临近期末,教师常花费许多的心思,把平时收集到的每位学生的各项成绩数据、各种成长记录进行综合,从中得出最终的成绩,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学期阶段评价。期末综合,学生平时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可变因素太多,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学生有“快速变化”的时候,教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案例】  马老师期末结束时工作状态比较反常,按理说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
〔摘要〕初中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也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家长学校建设来探求构建初中生绿色网络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上网成瘾;学校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020-03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拖延;条件性情绪反射;程序性知识  “这孩子太磨蹭,教师就布置这么一点作业,如果认真做的话一个小时就能做完,可是他从周五晚上做到周日,还没做完!”小轩的妈妈又生气了,都是因为三年级的小轩一写作业就变成了“小蘑菇”,即使是很少的作业,也要做到很晚。  “你看看这孩子的磨蹭劲儿,不认真做作业就罢了,还来回折腾,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的……你给他讲道理他听得很认真,看起来一副受了触动的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除夕晚上,大人们聚在一起陪老人看“春晚”拉呱儿,孩子们到处乱跑……这是许多传统家庭都有的欢乐祥和的情景。这样的幸福情景年年也出现在一个“全国最美家庭”。这个家庭里,全家 59口人同聚一个屋檐下。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起来给老人拜年。家庭的两位长者——陈德甫和史克兰坐在沙发上,孩子们跪下磕头,先是儿女,接着是孙子辈,最后是重孙辈。  美德传家,良好家风声誉远扬  山东省临沂市
〔关键词〕聋教育;手语;心灵 ;心理健康  聋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失去听力,缺乏与他人乃至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由于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落后,很多地区的聋童缺乏早期教育,其心智的成长滞后于普通儿童。聋生心灵的成长离不开特殊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更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生家长的悉心呵护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多年来,我校根据聋生心理发展特点,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工具研讨会于2009年2月14~15日在杭州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处长于长学,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卢家楣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主持。会议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调查工具(讨论稿)进行了深入研讨。  教育
〔关键词〕三段式沟通;真诚;爱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学校保健教室负责人,我在工作中经常要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解决学生身心成长中的问题,处理校园突发意外事故。在工作中,我除了真诚、从心底热爱学生外,在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时,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北京大学心理治疗中心方新教授提倡的智慧的沟通方式——“三段式沟通”,它助我解决了许多工作中的问题。  “三段式沟通”的原则是:首先,理解、尊重对方的想法或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末发生的西亚北非变局,再度将“民主”、“民族”、“国家”、“共和”、“政治”、“立宪”、“阶级”、“现代化”、“民生”、“民权”这些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奔走疾呼的词语变成眼下热议的话题。联想前两年由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引发的对“普罗文学”的再度关注,以及秘鲁裔西班牙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因其作品“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
二0一八年夏天,黄荭和博士生骜龙一起去法国索邦大学访谈兰波研究专家安德烈·纪尧(Andre Guyaux)。此文为访谈记录。法国“七星文丛”的三版《兰波全集》  正式采访前,纪尧教授问我们:“兰波的作品都译成中文了吗?”  黄荭:兰波的作品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本,包括他全部的法文诗歌、《地狱一季》(Une saison en enfer)、《彩画集》(Illuminations,也译作《彩图集》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