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从化学课的起始就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开展家庭小实验,能够营造一种开放的化学实验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共涉及五个课外家庭实验及一个课外探究,分别为: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的导电性和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鲜花变色和叶脉书签、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探究.一、家庭小实验的特点
1. 取材方便,设计简单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应尽可能地采用简单、直观的仪器,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简单的,如自制白糖晶体,只需一个杯子,适量白糖,一根细线.简单的实验容易成功,而且该实验对晶体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除了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外,蒸发溶剂也是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
2. 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于什么事都感觉新鲜.在设计家庭小实验时,要力求直观.比如,教科书中关于石墨的导电性实验,充分将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现象明显,结论清晰.
3.开放性大,适应性广
家庭小实验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内容比较接近现实,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生产,富有生活实用性.因此,家庭小实验更显开放性.家庭小实验的内容适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程度.实验的仪器、药品一般可方便得到,且家庭小实验同步于课堂教学,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家庭小实验操作容易,现象明显,安全系数大.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学生一旦通过家庭小实验的实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都会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就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好奇心和兴趣,也是暂时的和外在的.教师除了做课堂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课堂分组实验以外,再辅导学生以适量的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二、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1.启发学生关注生活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之中处处皆化学,但九年级学生迫于中考的压力,忙于各种测试,课外生活单调,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观察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比如,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单宁酸,在茶叶浸泡的过程中会溶解到茶水里.单宁酸和亚铁离子作用后,会变成单宁酸亚铁,单宁酸亚铁是无色透明的,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被氧化,显现出蓝黑色,利用此原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变色墨水.
2.引导学生改变思路
教科书中的家庭小实验虽然已经较经典,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但教师仍可适度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利用生活中的其他物品进行实验.比如,制作叶脉书签,生活中找不到氢氧化钠溶液的话,大可选用其他的碱性物质,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用品中哪些含有碱性物质,这些含碱性的物质是否都能应用于制作叶脉书签呢?这样,不仅拓宽了实验目的,还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
3.转变学生学习模式
九年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定式,就是题海战术,而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可在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一股新鲜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知识来源于实验.教师会发现与其费尽心力地解释,不如做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酸碱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酸碱盐,阅读食品说明书,能根据物质成分设计简单实验,如鸡蛋与白醋的实验,可用白醋在鸡蛋壳上作画,把鸡蛋慢慢浸入白醋中浸泡,然后用小刀轻轻刮去涂在蛋壳上的白醋,放在热水中浸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图案.利用此反应原理,可利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吸管,自制二氧化碳发生器,并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检验其性质.又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之一.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用矿泉水瓶收集二氧化碳,向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矿泉水瓶噼里啪啦变瘪了,再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瓶子又噼里啪啦恢复原状了,使难以理解的反应变简单了.此外,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对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失成败进行总结,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重视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小实验内容来源于生活,原理回归于课本,且简单易行,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开展.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共涉及五个课外家庭实验及一个课外探究,分别为: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的导电性和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鲜花变色和叶脉书签、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探究.一、家庭小实验的特点
1. 取材方便,设计简单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应尽可能地采用简单、直观的仪器,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简单的,如自制白糖晶体,只需一个杯子,适量白糖,一根细线.简单的实验容易成功,而且该实验对晶体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除了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外,蒸发溶剂也是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
2. 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于什么事都感觉新鲜.在设计家庭小实验时,要力求直观.比如,教科书中关于石墨的导电性实验,充分将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现象明显,结论清晰.
3.开放性大,适应性广
家庭小实验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内容比较接近现实,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生产,富有生活实用性.因此,家庭小实验更显开放性.家庭小实验的内容适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程度.实验的仪器、药品一般可方便得到,且家庭小实验同步于课堂教学,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家庭小实验操作容易,现象明显,安全系数大.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学生一旦通过家庭小实验的实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都会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就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好奇心和兴趣,也是暂时的和外在的.教师除了做课堂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课堂分组实验以外,再辅导学生以适量的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二、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1.启发学生关注生活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之中处处皆化学,但九年级学生迫于中考的压力,忙于各种测试,课外生活单调,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观察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比如,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单宁酸,在茶叶浸泡的过程中会溶解到茶水里.单宁酸和亚铁离子作用后,会变成单宁酸亚铁,单宁酸亚铁是无色透明的,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被氧化,显现出蓝黑色,利用此原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变色墨水.
2.引导学生改变思路
教科书中的家庭小实验虽然已经较经典,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但教师仍可适度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利用生活中的其他物品进行实验.比如,制作叶脉书签,生活中找不到氢氧化钠溶液的话,大可选用其他的碱性物质,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用品中哪些含有碱性物质,这些含碱性的物质是否都能应用于制作叶脉书签呢?这样,不仅拓宽了实验目的,还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
3.转变学生学习模式
九年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定式,就是题海战术,而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可在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一股新鲜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知识来源于实验.教师会发现与其费尽心力地解释,不如做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酸碱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酸碱盐,阅读食品说明书,能根据物质成分设计简单实验,如鸡蛋与白醋的实验,可用白醋在鸡蛋壳上作画,把鸡蛋慢慢浸入白醋中浸泡,然后用小刀轻轻刮去涂在蛋壳上的白醋,放在热水中浸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图案.利用此反应原理,可利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吸管,自制二氧化碳发生器,并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检验其性质.又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之一.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用矿泉水瓶收集二氧化碳,向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矿泉水瓶噼里啪啦变瘪了,再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瓶子又噼里啪啦恢复原状了,使难以理解的反应变简单了.此外,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对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失成败进行总结,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重视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小实验内容来源于生活,原理回归于课本,且简单易行,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