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然而识字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识字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激发起来。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影响。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表演识字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表示动作的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识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摇、推、摆、挂、找”等字时,引导学生配合适当的动作表情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记住这些字。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加深对汉字含义的理解。
三、“玩”中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在引导学生变换形式时,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识字教学中应注意游戏法的使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态。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达到识字的目的。
四、换偏旁识字
在“基础训练六”中,有“说出下面的部首名称,再照样子写出字和词语”这一题。此题是让学生掌握部首、了解词意,为积累同类部首的字打基础。这题中,有“辶、亻、女、艹、鸟”这几个部首。
到了“基础训练八”,编者进一步编排了“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这一题。此题重复安排了以上几个部首。其目的除了让学生鞏固同类部首的字外,还可让学生知道,一个基本的独体字(部首,如人、女、鸟等)可以换偏旁组成新的字。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换偏旁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巩固要求掌握的汉字。
五、运用“对比”识字
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词,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同义词、反义词等。因此,利用这些特点,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字词的异同之处,进行识字教学,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在学习“人”以后,再学习“入”时,就要区别其形。在学习“入”之后,学习“出”时,既可把“入”和“出”的意义进行对比,又可对“出”和“山”的形状进行区别。
六、编故事识字
在一次组词练习时,我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混淆“拔”与“拨”,如把“拨开小草拔萝卜”写成“拔开小草拨萝卜”。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拔”和“拨”呢?教到“拔”字时,我就启发孩子们回忆《拔萝卜》的故事,老爷爷怎么拔萝卜的?是用“手”拔的(白粉笔板书“扌”)。老爷爷一个人就拔出了萝卜了吗?不,是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拔出来的(黄粉笔板书“友”)。他们一起拔呀拔,就把萝卜拔出来了,这一点就是萝卜(红粉笔板书“丶”)。在这样的提示下,聪明的孩子马上就说:老师,我能用这个故事记住“拔”字。
接着,我对学生说:“现在,谁来编个故事,帮助大家记住‘拨’呢?”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小明去学习珠心算,老师让大家拨894 737 395是多少,小明拨了三次,结果得数都不一样。这时,小明急得挠起了头发。‘拨’珠子要用手,所以‘拨’是‘扌’旁;他急得挠起了头发,所以‘拨’的右半边是‘发’。”
通过编故事,学生不仅记住了字的形,而且掌握了字的意义,更学会了运用。
七、找规律识字
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总之,识字教学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层次地把要学的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识字与事物相结合,这样可提高识字效率。
一、激发兴趣识字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激发起来。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影响。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表演识字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表示动作的生字时,让学生运用身体的部位、面部表情,在表演中识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摇、推、摆、挂、找”等字时,引导学生配合适当的动作表情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记住这些字。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加深对汉字含义的理解。
三、“玩”中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在引导学生变换形式时,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识字教学中应注意游戏法的使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态。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的游戏方式有: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达到识字的目的。
四、换偏旁识字
在“基础训练六”中,有“说出下面的部首名称,再照样子写出字和词语”这一题。此题是让学生掌握部首、了解词意,为积累同类部首的字打基础。这题中,有“辶、亻、女、艹、鸟”这几个部首。
到了“基础训练八”,编者进一步编排了“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这一题。此题重复安排了以上几个部首。其目的除了让学生鞏固同类部首的字外,还可让学生知道,一个基本的独体字(部首,如人、女、鸟等)可以换偏旁组成新的字。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利用换偏旁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巩固要求掌握的汉字。
五、运用“对比”识字
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词,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同义词、反义词等。因此,利用这些特点,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字词的异同之处,进行识字教学,也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在学习“人”以后,再学习“入”时,就要区别其形。在学习“入”之后,学习“出”时,既可把“入”和“出”的意义进行对比,又可对“出”和“山”的形状进行区别。
六、编故事识字
在一次组词练习时,我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混淆“拔”与“拨”,如把“拨开小草拔萝卜”写成“拔开小草拨萝卜”。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拔”和“拨”呢?教到“拔”字时,我就启发孩子们回忆《拔萝卜》的故事,老爷爷怎么拔萝卜的?是用“手”拔的(白粉笔板书“扌”)。老爷爷一个人就拔出了萝卜了吗?不,是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拔出来的(黄粉笔板书“友”)。他们一起拔呀拔,就把萝卜拔出来了,这一点就是萝卜(红粉笔板书“丶”)。在这样的提示下,聪明的孩子马上就说:老师,我能用这个故事记住“拔”字。
接着,我对学生说:“现在,谁来编个故事,帮助大家记住‘拨’呢?”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小明去学习珠心算,老师让大家拨894 737 395是多少,小明拨了三次,结果得数都不一样。这时,小明急得挠起了头发。‘拨’珠子要用手,所以‘拨’是‘扌’旁;他急得挠起了头发,所以‘拨’的右半边是‘发’。”
通过编故事,学生不仅记住了字的形,而且掌握了字的意义,更学会了运用。
七、找规律识字
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总之,识字教学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层次地把要学的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识字与事物相结合,这样可提高识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