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学生的过错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教育方式进行纠正,达到使学生警醒、认错、改错、防错,不断求进步的目的呢?如果对中学生的过错行为可以通过非惩罚性教育加以纠正的话,这对全体学生及家长来说都是一个福音。那么,学校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又应采取一些什么非惩罚性教育对策呢?
一、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成因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具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以人为本,全员教育的传统。我们跟踪研究了数百个惩罚性和非惩罚性的教育案例,特別是近十多年的教育案例,从中归纳出中学生的过错行为的成因有:
学生自身原因。表现一,道德观念和意志淡薄。在生活上只想过舒服、享乐的生活,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工作中,怕困难,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形成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抵制不了社会上不良的影响和诱惑。表现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看成是“勇敢”;吸烟、穿奇装异服被看成是“酷”;等等。表现三,行为习惯不良,导致品行不良。表现四,性格上的偏差。性格会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假如中学生有爱虚荣、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必然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学校原因。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一些有过错行为的中学生的处理方法不恰当,出现言行方面的偏差。包括:管教不严,对学生缺乏爱心,工作不够细,不了解学生,妄下结论,处事不公;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不能正确对待中学生过错行为的“反复”或对出现的过错行为听之任之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中学生出现过错行为和过错行为的反复,甚至加重。
家庭原因。由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溺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一致,或情绪化地去处理和教育子女;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这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后果。家庭成员的恶习或家庭发生剧变等也会导致学生过错行为的发生。
社会原因。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程度在加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中学生产生侵蚀和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社会上的贪污受贿之风,社会上的黄色图书音像制品、游戏机室、舞厅和网吧等。
二、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教育对策
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成因千差万别,教育者对他们的过错行为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教育对策。
更新教育思想,用宽容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学生的过错行为,并制止事态的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民主、自由、平等、尊重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在成长中的学生有过错行为在所难免。然而,面对中学生的过错行为,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是“一时冲动”,“不计后果”地批评呢,还是冷静下来,深思熟虑后再处理呢?经验告诉我们,凭一时冲动去处理问题,往往是错误的或是不明智的。而先制止过错行为的发展,然后用客观的、宽容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过错的前因后果,再决定采取某种教育的对策,往往就比较凑效,教育效果也好。
认真倾听,了解情况,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在过错行为后警醒。一般情况下,有过错行为的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如果教师能给他们机会去陈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正确处理事件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循循善诱,用爱心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做到自己改造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使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能猛然醒悟是学生改错、防错的基础。
迂回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认错。教师采取迂回的战术教育有过错的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迂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我反省,使犯错的学生能充分地认识错误。
抓住教育时机,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使学生能改错。教育的效果,并不一定与花费的时间、教育的次数成正比。寻求有利的教育时机,只要几分钟,只用几句话,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感性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犯了错,自己开始内疚的时候,教师能及时地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解和诱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可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如家庭、学校、同伴、教师等),促使学生改错。
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能防错。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教育的目的是防止再次犯错。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其前提之一是要有信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增强自信心;这又会促使他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形成“成功——自信——再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曾有过过错行为的中学生更应该这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宝藏”,多指导,多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用知识充实自己,以达到防止他们再次犯错的目的。
三、实施非惩罚性教育对策的原则
宽容。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成长阶段,有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也在所难免。有一位哲人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过错行为时,教师必须以宽阔的胸怀、慈母的心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真诚、更多的理解,用博大的宽容和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堂堂正正地做人。
尊重。非惩罚性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性格的多样性。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到平等,才能更有利于沟通。师生的心才能贴得更近。老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才能创造教育的良好条件。
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施教;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成因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具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以人为本,全员教育的传统。我们跟踪研究了数百个惩罚性和非惩罚性的教育案例,特別是近十多年的教育案例,从中归纳出中学生的过错行为的成因有:
学生自身原因。表现一,道德观念和意志淡薄。在生活上只想过舒服、享乐的生活,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工作中,怕困难,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形成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抵制不了社会上不良的影响和诱惑。表现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看成是“勇敢”;吸烟、穿奇装异服被看成是“酷”;等等。表现三,行为习惯不良,导致品行不良。表现四,性格上的偏差。性格会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假如中学生有爱虚荣、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必然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学校原因。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一些有过错行为的中学生的处理方法不恰当,出现言行方面的偏差。包括:管教不严,对学生缺乏爱心,工作不够细,不了解学生,妄下结论,处事不公;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不能正确对待中学生过错行为的“反复”或对出现的过错行为听之任之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中学生出现过错行为和过错行为的反复,甚至加重。
家庭原因。由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溺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一致,或情绪化地去处理和教育子女;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这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后果。家庭成员的恶习或家庭发生剧变等也会导致学生过错行为的发生。
社会原因。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程度在加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中学生产生侵蚀和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社会上的贪污受贿之风,社会上的黄色图书音像制品、游戏机室、舞厅和网吧等。
二、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教育对策
中学生过错行为的成因千差万别,教育者对他们的过错行为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教育对策。
更新教育思想,用宽容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学生的过错行为,并制止事态的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民主、自由、平等、尊重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在成长中的学生有过错行为在所难免。然而,面对中学生的过错行为,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是“一时冲动”,“不计后果”地批评呢,还是冷静下来,深思熟虑后再处理呢?经验告诉我们,凭一时冲动去处理问题,往往是错误的或是不明智的。而先制止过错行为的发展,然后用客观的、宽容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过错的前因后果,再决定采取某种教育的对策,往往就比较凑效,教育效果也好。
认真倾听,了解情况,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在过错行为后警醒。一般情况下,有过错行为的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如果教师能给他们机会去陈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正确处理事件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循循善诱,用爱心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识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做到自己改造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使有过错行为的学生能猛然醒悟是学生改错、防错的基础。
迂回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认错。教师采取迂回的战术教育有过错的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迂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进行自我反省,使犯错的学生能充分地认识错误。
抓住教育时机,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使学生能改错。教育的效果,并不一定与花费的时间、教育的次数成正比。寻求有利的教育时机,只要几分钟,只用几句话,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感性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犯了错,自己开始内疚的时候,教师能及时地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解和诱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可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如家庭、学校、同伴、教师等),促使学生改错。
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能防错。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教育的目的是防止再次犯错。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其前提之一是要有信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增强自信心;这又会促使他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形成“成功——自信——再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曾有过过错行为的中学生更应该这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宝藏”,多指导,多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用知识充实自己,以达到防止他们再次犯错的目的。
三、实施非惩罚性教育对策的原则
宽容。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成长阶段,有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也在所难免。有一位哲人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过错行为时,教师必须以宽阔的胸怀、慈母的心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真诚、更多的理解,用博大的宽容和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堂堂正正地做人。
尊重。非惩罚性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性格的多样性。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到平等,才能更有利于沟通。师生的心才能贴得更近。老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才能创造教育的良好条件。
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施教;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