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養”;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9-0147-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了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课程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对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1.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想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就要从核心素养本身谈起,熟练掌握其基本含义。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可知,其基本含义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优良品格与关键能力,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审美情趣等。而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语文思维、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的促进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与能力会有效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与价值观念,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及全面发展。鉴于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路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1)积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传统的教学思维及思想观念进行改变,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唯有此,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初阶,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改革,难免会招架不住,在学习中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从学生的发展特征入手,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例如,在改革初期,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动画片等,逐渐提高他们对语文的认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新颖的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外延,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如此一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课外阅读、故事分享会、演讲比赛、古典诗词竞赛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自然之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或是自己熟知的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以此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化与提高。
(3)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创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具备,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熟知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间存在的差异,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因为小学生的专注力不高,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授课,用课件代替课文中的知识、用图片代替课文中有关数据、用视频代替课文中的场景描写,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寓教于乐,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环下境,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在熟练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将语文核心素养视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教学现状,探索多种教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云.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分析[J].科普童话,2019.24(12):255-257
[2]许兴艳.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新课程(小学),2018.14(12):150-151
[3]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39(12):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