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与儿童相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儿童;发现;文本品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54-03
  教育是一种心智与情感的守望,更是一场生命和世界的相遇。在我看来,教育过程就是儿童与未知世界的一次邂逅,美妙与否,要看他(她)自己的兴致,也要看身为导游的教师的情趣。为此,我提出“发现语文”的理念。我赞同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语文阅读方面“引导—发现”的模式,并由此获得启发。但语文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止于此,无论在智慧还是情感方面,教师确实可能长期拥有优势,但绝不可能始终在所有方面一直走在儿童前面。我想,“发现—引导—自我发现”可能更加切合人的身心发展需求。
  基于发现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儿童用心与世界相遇,其核心与指向是智慧与情感的发现。缺少智慧,则教学无价值;没有情感,则教育无意义。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三个儿童的相遇:书中的儿童、教室里的儿童以及作为教师的儿童。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语文教学的时空里,其实存在着三个世界:文本世界、儿童世界和教师世界。而事实上,当这三个世界相遇、碰撞、融合时,就创生出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被规定的内容和任务所困,但也因此更加期盼与儿童一起漫游和发现的行程。我相信,万川入海,儿童在漫游中最终能够抵达理想的境界。
  《桂花雨》是苏教版四上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故乡的桂花雨》,在一场“桂花雨”中,我应该怎样和儿童相遇,再带着儿童一起去发现生命之美呢?
  一、想当然的预设:一次无法实现的直达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读者同文本及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高度关注文本产生的背景,准确把握和深刻了解文本呈现的意味和情趣。为了“三个儿童”的美丽相遇,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重点句子和标点符号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桂花雨的“香”和作者童年的“摇花乐”;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意思,体悟作者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4.激发学生对作家琦君的作品的阅读欲望。
  【教学片段一】
  师:我就是这样急切地盼望摇桂花,乐得我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地落下来了!落在你的头发上,你都成了桂花仙子了;落在你的眼睛上,啊,好可爱啊;落到了你的嘴巴里,尝尝,很甜很香吧;落到了你的小肩膀上,快和它做个游戏吧!瞧,不一会儿,这桂花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啦!孩子们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桂花落在我的头发上。
  生:桂花落在我的鼻子上。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与桂花雨美丽相遇的兴奋和快乐。)
  师:你想做什么呢?
  生:闻闻桂花的香味。
  师:把你体味到的香味和快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学生读得整齐划一,但有些学生脸上表情淡然,学生的表现让我失望。一次并不复杂的美好直达,怎么就无法实现呢?难道,是我的预设有些想当然了?事实上,可能正是如此。
  二、跨年龄的反思:在路牌下我错失了什么
  预设的内容并不艰涩,环节并不繁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好掌握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反复思之,我觉得可能忽略了这样几点:
  1.情境的创设,未能生动再现当时的文本场景。
  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以及寄托在花香与快乐背后的浓浓思乡情,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对此,课堂教学应该通过情境创设,让简单的文字丰富起来。缺失情境,儿童无法深入课堂、深入文本,而始终游离于文本和课堂之外,更谈不上儿童应有的灵动和活力。教学中,我应该在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后,充分利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架起文本和儿童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儿童打破时空和经验的限制,来到课文所描写的摇桂花的快乐场景之中,切身感受当时摇桂花之快乐,进而更深切地品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
  2.真情的促动,未能真正引领儿童的精神相遇。
  学生的真情实感是实现“三个儿童”“三个世界”完美相遇的基点。课文中摇桂花的欢快,对城市儿童来说太过遥远,很少有儿童能幸运地拥有这样的童趣,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文中母亲有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儿童,更难从中体悟到作者少小离家、漂泊海外、心如浮萍的游子思乡深情。因此,在教学时,也可以在课前给儿童展示和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乡思》《烟愁》《家乡味》,凸显其中表达作者心声的语句,请学生读作者的心思,品作者的情怀,想象作者的生活与境遇。这样,可以拉近教室里的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的距离,让学生用“外地的再
其他文献
在回味俞霞老师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我也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如果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看作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的话,我们引导学生在麦地中行走,那“最大的麦穗”藏在哪儿呢?又该怎样来采撷这“最大的麦穗”呢?  19世纪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是的,“内容人人得见”,一个孩子只要过了识字关,通常阅读一篇现代白话文文本,在内
【摘 要】学校特色化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正从表层化的物态文化建设走向更深层的课程视野的全面建设。本文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校历史传承、特色革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建构红星课程的历史起源和哲学定位,认为课程哲学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从课程哲学入手,阐述了本校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基本架构、实施路径以及物型建设。  【关键词】地域资源;红色文化;核心素养;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
课堂是什么?若以知识为本,课堂则是一个知识传输的场所,教师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倘若这样理解课堂,那么教学则只见知识,不见“人”,而人的发展应是教学的起始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人”应该站在课中央。钱琳老师执教的《金老爷买钟》一课正体现了“人在课中央”的理念。  一、课堂是一段生命旅程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绘本故事。钱老师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图
1.本刊记者:沈厅长,您好!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标志着江苏教育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请您谈一谈江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五年在哪些重大工作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沈健:“十二五”是江苏基础教育大建设、大发展、大创新和大提升的五年。全省基础教育各项质量指标、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数量指标已达到或超过
【关键词】教师流动;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12-08  “一年的支教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多么短暂,却又多么充实!无论是为了准备公开课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还是为喜欢音乐的老师做辅导;无论是排练乡镇的节目,还是市级的比赛,我都如一只小蜜蜂一般穿梭,然而又如一只小蜜蜂一样收获着。在西来小学的支教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它为我积累起一
【摘要】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然而,日常的经典寓言教学却存在着忽视文体特征、忽视言语运用、忽视方法习得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厘清经典寓言的文体特征,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举象为基,得法为本,这样展开的教学才是合乎课标要求的,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经典寓言;文体特征;学科本位;品质培养;得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摘要】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纷纷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在其科学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件中都对技术内容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同样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并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目标,这一领域可以让学生通过技术的体验获得动手做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被技术及技术产品包围的时代,技术素养将会是现代人必
【教学目标】  1.理解四个节日词组以及各个节日所在的月份、传统食物和活动。  2.正确理解及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充实并复述故事内容。  3.通过文本学习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并感受全家团聚的欢乐。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播放节日视频,互动交流,提炼主旨内容  (课前播放外国小朋友Mike观看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视频仅有画面和音乐,没有任何英文介绍。)  T:What’s the vid
【关键词】春联;诵读;想象;对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51-03  【作者简介】1.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2.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
【摘要】儿童的学习力是其有效发展和长效发展的保证,提升儿童的学习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下一次,如果只有学生自己”这样的假设出发来设计教学,让“这一次”的引领为“下一次”的儿童自我生长奠基,让儿童在“发现力”“研究力”“迁移力”的作用下,逐步自主开展问题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下一次;数学教学;学习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