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没有班干部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美国前,一直听说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只讲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但孩子一进学校读书才发现,这里处处讲的是他人,是合作,最严防的是“自我中心”。
  美国小学的最初一年不是一年级,而是学前班,这一年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教知识,不如说是让孩子们在心理、感情、社交上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明白人和人相处的一些基本规则。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同学们服务。比如在全班排队集合时,就需要有三个孩子分别做扶门的、当领头带队的,以及排在最后关灯的。几乎所有孩子都最爱当领队,但大家马上意识到:不管干什么,一切必须耐心等着,按同学们名字的英文字母顺序排下来才轮到自己。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没有班干部。想当领袖,自己可以去组织社团,竞选学生代表。而这些也都是从学前班时为同学们提供扶门、领队、关灯等小小的服务开始。孩子们从中学会的不仅仅是秩序,更是“公共服务”的观念。在美国,你听不到“高薪养廉”等等说法,在整个教育中没有“官本位”的痕迹,“官”就是一种“公共服务”。当你承担了这样的责任时,关键时刻不是在一片“让领导先走”的呼声中夺门而出,而是给公众“扶门”。竞选任何公职,大家比的都是“服务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做留学生时,那些外国学生,进门时发现身后有人,会马上停下来给你扶着门,等你进去后他们再进去。刚开始我完全不懂规矩,一时手足无措。如今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发现这一套不仅学校里训练,父母也教,孩子都懂。
  公民之间如果能学会必要的礼让,在群體活动中生成“自发的秩序”,无疑会减低事故发生率。中国是个拥挤的国度,更需要这样的“公民品格”。
其他文献
小屁孩统筹派对  我先生家是典型的荷兰大家庭,喜欢举办聚会和派对,每一次都會指定两三个人来筹办。有一次,我们准备办一个只有10个人参加的小型烧烤会,统筹这次派对的任务落在12岁的薇薇安和10岁的马库斯姐弟俩身上,我是这次聚会的成年人协助者,我婆婆则是聚会的发起者和“赞助商”。  我们四个人在聚会前一周开了个小会,敲定客人名单和预算。婆婆讲了一下她这边的客人名单,薇薇安说想邀请一个自己的同学,于是我
在英国,八岁上四年级的孩子开始上乐器课。有地方政府提供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的各种乐器,孩子们可以隨意挑,喜欢哪个学哪个。当然,这之前,也有家长给孩子找私人老师在家学乐器的,但我们家没有这样的安排。  女儿八岁时挑了小提琴。乐器可以自己带回家保管,一周一节课,自己带到学校。不管多贵重的乐器,当时每年只交45英镑的租金,18岁离校时将乐器还给教育局。  女儿练琴,我们除了鼓励之外没有干涉过。老师推荐她参
长寿生活新方式  在美国,越来越多75岁以上的老人被公司聘用,一来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二来体力精力仍然充沛。现在美国社区中活跃着一大批生机勃勃的银发工作族。  目前纽约大约有9000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继续工作,734人的年龄超过90岁。这些人里,有每天需要往返四个小时到曼哈顿上班的会计,有在联合国东奔西跑的89岁奶奶级外交官,还有穿着名牌运动鞋在学校做义工的老奶奶。  这群银发工作族代表了一种
日本的老两口,女方先走了,男的很快就会跟着而去。要是男的先走了的话,你看着吧,女的顿时年轻了起来,精精神神的,准能再活个几十年。  我有个客户,老爷子退休以后不到两年就得了胃癌。两个儿子一个在泰国当厂长,一个在马达加斯加卖章鱼,老爷子是半夜3点钟走的,就老太太一人在身边。老太太也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医院的护士叫她打电话给亲戚朋友。这老太太当时可能真是糊涂了,就记起来我的电话号码了,半夜打电话过
因为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差异,“豪宅”一词在人们心中的定义是大不一样的。例如在东南亚,豪宅所代表的是高价优质的住宅,而在西方人眼里,低密度且拥有十几亩甚至更大的私家花园,才能称得上豪宅。  看过一些对国内顶级豪宅的介绍,占地面积都是以亩为单位计算,可见面积与空间是衡量豪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国土狭小的日本显然无法攀比。此外,因为日本自镰仓时代以来,从主导国家命运的士族精英到普通的市井百姓,普
农场成了主题公园  花花绿绿的,每个小孩子的衣服上都贴着一张彩色纸片,上面写着名字和所在的幼儿园。这一天,来农场的孩子太多,布鲁明顿市附近幼儿园3~5岁的孩子,像撒了欢儿的小马驹,几乎都跑到这里来了。  这一天,是这里的农场日。这个位于印第安纳州门罗郡叫作佩登的农场,已經有150年的历史。一年一度的农场日,都是在十月的金秋季节举行。  农场以库房为中心的小广场四周,鳞次栉比地摆满了各种摊子,是农场
我们这儿毗邻大学城,属新城区,有一对叫罗杰和丽莎的外国老夫妻就住在楼上。后来打听到,他们来自美国。  罗杰精神矍铄,性情随和,中文说得很顺溜。他一周只有六次课,空余时间在社区做义工,免费教宿舍楼的孩子口语课。时间一久,罗杰成了这一带的“名人”。  刚开始,有人把他们叫“老外”,罗杰不停地耸肩:“我和你们一样在公园打太极拳,去超市买菜,打扫大院,照管花木,给可爱的天使上课,怎么是‘老外’呢?叫我‘老
邓军平2009年移民英国,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还交了个英国女友琼斯。两人很快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2013年4月,婚房装修完毕,两人决定空置半年再入住。  8月的一天,邓军平发现新房居然被几个流浪汉给占了,他们还更换了门锁。邓军平报了警,可警察却爱莫能助:“除非你有法院对他们的驱逐令。”邓军平上网查询后,瞠目结舌———流浪汉占房的情况早就存在了,他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名为“占房者咨询服务”的网站,